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知行合一,从知开始

我被不少朋友称为“人间清醒”,或者说我活得通透,其实这是个令人困惑的评价。人真的能活得通透吗?无论想得多明白,当躬身入局、动心动情的时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困扰、痛苦,我当然也不例外。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地自我探索,想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在种种局面下产生情绪,情绪又该如何被我消化或使用,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想得开”的人。所以,我绝不敢自称“通透”,但确实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心,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我最欣赏的一种品质,或者说是一种能力,这句话有很多解释,可以简单理解为说到做到,思想和行动统一。

我在20岁出头的时候听到这四个字,觉得可简单了,都知道了还能做不到吗?后来发现这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其实我们不知道;还有很多时候,我们确定自己知道了,行动却做出了相反的事情。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这是王阳明哲学的“知行合一”。他把“知”“行”看作一个连贯完整的过程,行动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而来的意愿,而“知”又在行动和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展开。

绝大多数人被挡在了第一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有些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却又不知从哪儿知道。有些人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人生,但随着时间和岁月的变化,每个被启智的人,都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不断地找寻自我、确定自我。所谓“知己”,先要“观己”,不只从内观,还要从外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段时间我非常痛苦,因为我不断地看见自己的错误和短板,甚至自己人性里恶劣的部分。比如小时候,我看到蚂蚁就会拿水枪去滋它们,这些蚂蚁没有惹到我,我为什么要伤害它们?出于儿童的本性,只是觉得好玩,或者有一种恣意的快乐。随着慢慢长大和思考,我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人性的本能,是强大的生命必然在弱小的生命面前彰显自己能力的本能。之后我反问自己:我要做这样的人吗?做一个仅凭天生的力量就无视其他生命、任意使用自己能力的人吗?不,我不是要做这样的人。想明白这个问题,就明白了自己不应该欺负那些力量弱于自己的人。此后,对待生活里遇到的所有人,我都尽量保持尊重、礼貌,理解他人的态度,友好地对待陌生人。

所以,认识到自己的恶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只有不断地刷新自我认知,才会做出选择——我要做个善的人还是恶的人?我要做个负责任的人还是任性的人?我要做个对朋友好的人还是自私的人?我要做个强大的人还是怯懦的人?我要做个事事争输赢的人还是不争不抢的人?当你想清楚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就不会难受了。那些痛苦的人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认知不清晰,明明自己想做这样的人,但行为展现出来的是另外一种模式,于是囿于想要的太多却又得不到。

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读到了刘墉的一本书——《我不是教你诈》,这本书开启了我对人性的理解。当然,这也让我有点儿早熟,过早地理解了人的行为有迹可循,我们几乎不可能对抗人性中的爱恨情仇,而理性就是用来把人性往更善意的道路上引导的。

我的第一本书《把自己当回事儿》受到了很多年轻朋友的喜欢,于是我决定写第二本书,谈一谈我这个阶段对人性的理解。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痛苦与困惑,都受困于对自己个人体验的过高预期,而不能明白这几乎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感受和阶段。或者,对人的行为过于标准化的理解,而看不到行为背后深深的情绪和动机。于是我把自己对人性的理解,用我的语言讲出来。我尽量用简单的、口语化的、好理解的词句,绝不咬文嚼字,绝不卖弄,挖掘人性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希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建立自我的价值系统,这件事我会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因为这就是“人间清醒”的关键法门。我希望,如果你有机会读到我的书,它能给你一点儿关于人性的启发,犹如我当年被启发过一样。

自我探索之路,漫长且艰辛,活成“人间清醒”,从读懂人性开始。

杨天真 QNwcA4vPG8M9l8pHrA/nm+kICl5IEcwNouMFeYlUBgU4QfN0ABP5CvwvA7bDf1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