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父母是一个职业,上岗需要培训

当今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承受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

父母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熟谙孩子的身体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处理。

在吃上,既要美味又要营养全面,知道什么阶段补钙、什么阶段打什么预防针。

在穿上,不但要穿暖,更要穿得舒适、漂亮、得体。

父母注重孩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要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和中学,甚至是出国留学;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带着孩子上早教班、各类兴趣班、课外辅导班。很多父母,特别是妈妈们,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培养孩子。

但是,这一代的父母也是最焦虑的。

和孩子学习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学习习惯、阅读、作业、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和老师的关系、同学关系……

和孩子性格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胆小、内向、没有毅力,沉迷于游戏、网络、手机……

和孩子的关系问题:任性、不听话、不沟通、离家出走……

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的父母想尽办法,努力想和孩子沟通,想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越努力情况越严重。

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按照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一个人的发展包括生理、认知和心理三方面的发展。生理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是指智力和学业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社会性及人格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就像人生的三大基石,对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起到决定作用,任何一个方面发育不良,都会影响到人的整体发展,而0~18岁是人这三方面发展最关键的阶段。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注重孩子的学习,也就是认知发展,却独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发育和身体发育一样,也是有其规律和特点的。而父母们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规律和特点并不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出现的所谓的问题,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哭闹不止,无法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个中学生突然有一天不能去上学了。问题其实不是幼儿园老师太凶,也不是学校课业太重,真正的问题是孩子在幼儿园里心情不好,中学生在学校情绪不好,这些都是孩子适应相应的环境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发育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父母们知道6个月需要给孩子添加辅食,却不知道1岁之前的孩子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没有安抚自己的能力。所以1岁之前的孩子哭闹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抱起来安慰他。

父母们知道五六岁的孩子腿疼是缺钙,发烧是因为扁桃体发炎,却不知道6~12岁是释放孩子攻击力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多运动,如果缺乏运动,孩子心中就会充满攻击性,会很难管教。

父母们知道,高血压容易遗传给下一代,却不知道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是由父母决定的。面对孩子性格上的问题,要先从自身找原因,父母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来看表0-1:

表0-1 父母对孩子身心发展知识了解情况对比表

从表0-1中我们看出,中国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身体发育和身体疾病的知识了解远远超过了对心理发育和人格发展的了解。下面这张图反映出了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现状:生理、认知这两根柱子非常粗,而心理那根柱子很细,这显然是一种极度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直接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

图0-1 中国父母养育情况现状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没有人管,父母给不了这么好的物质条件,更不懂心理学,我们还不是长得好好的,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代的孩子,从小享受着如此优渥的条件,受着最好的教育,为什么却变得如此脆弱和任性?

我们的国家从近代开始,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经历战争、贫穷,一直到改革开放,我们的日子才逐渐富裕起来。我们的祖辈、父辈,一直到我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处于一个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的阶段,没有时间、精力每天盯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努力、要拼搏、要奋斗,才能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那个时代国家大的氛围和主旋律就是努力奋斗,知识改变命运。

随着国家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大家努力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农村到城市,从贫穷到富裕,变得更关注内在的心理需求,更关注作为一个人本身的发展了。大家从表0-2中也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青少年对目标状态和终极追求的价值观的变化。1987年,排在第一位的青少年终极价值观是“有所作为”;而2015年,排在第一位的则是“舒适的生活”。

还用自己小时候,甚至用农耕时代“打是亲、骂是爱”等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一些“警言格句”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用更加科学的、适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的教育理论,才能培养出一个具备当今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孩子。

表0-2 青少年价值观排序比较

我的老师,我国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说:“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跟孩子,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你可以不学任何东西,但你需要学习如何才能不制造疾病。”

获得三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说:“父母不应该受到责备,应该受到培训。” 57LFr7tU0x1o5zowDslX/ritH4EiOnHQTg2OcQ7L3RfbV2BHG342mZ1aSi6HMh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