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充分满足心理需求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的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四类需求,我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研究学者曾奇峰老师把这四类需求称为人活着的四个驱力。这些需求就像是人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一样,是心理发育必需的元素,这四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孩子才会建立强大的心理自体,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一个有自我的人才会发展成为一个有能力、有动力、温暖、有趣、自信、专注、自律、抗挫折能力强的人。如果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在精神分析中,这四类需求是情感需求(弗洛伊德把这类需求叫作力比多)、攻击性需求、关系需求和自恋需求。为了便于理解,我把这四类需求拓展为五类,并用我们更容易理解的五个词汇表达出来,大家可以看一下表2-1。

表2-1 心理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五类心理需求

这五个方面的心理需求会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0~18岁期间主要是由父母提供,每个年龄阶段需要父母提供的量、提供的方式和及时性都是不同的,这部分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给大家介绍每个阶段的需求有什么不同。如果父母在孩子18岁以前养育方式恰当,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发展就会健康而成熟,最重要的,是会建立起自己健康的“心理需求补给系统”和“负面情绪排泄系统”。父母在孩子0~18岁时的恰当养育会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体质”,而这两套系统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既有能力创造和享受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也能在遭遇困难时能从挫折中尽快走出来,不会就此沉沦下去。

安全感是人类最底层、最基本的需要

安全感是人最底层、最基本的需要。人类大脑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才能理性专注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认知神经科学认为,人类的大脑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两种工作状态,神经系统一和神经系统二的状态。远古人类在和大自然的抗争中,要随时警惕各种猛兽的袭击,大脑要非常快速地根据当时外敌的状况做出判断,是逃跑还是反击?大脑在这种状态工作时,更多的是处在紧张的决策中,肌肉紧张、僵硬,是一种防御状态,这就是神经系统一的工作状态。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发展出了理性脑,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部分,人类具备了思考、理智、认知、语言和想象力等能力,这是大脑的第二种工作状态,也就是神经系统二的状态。

当人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面临危险时,会立刻关闭理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自动切换到神经系统一的状态,身体本能地根据当下的状况出现对抗、逃跑、木僵三种状态。比如,当汽车驶来的时候,石头砸过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本能地躲避。当人在轻松愉悦、安全的状态时,大脑就会处在神经系统二的状态,这时候人的状态是开放和接收的状态,此时的大脑专注、理性,思维能力、吸收知识的能力强,这种状态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特别高,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才会好。

所以,大脑的构造是越安全、越放松、越愉悦就越能进入学习状态。如果父母总是争吵,情绪暴躁不安,或者对孩子期待很高,因一点错误就打骂孩子,动不动就说“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去要饭”,孩子内在总是处在惊恐、不安的状态,大脑多数时间在神经系统一的状态中工作,随时处于防御或对抗的状态,孩子的学习自然不能专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培训班、早教机构学画画、弹琴时,父母大声训斥孩子时,孩子就完全呆住了,连一些基本的指令都无法听懂,基本的动作都无法完成。

可能有人会说,“我一吼,孩子就听话学习了,效果不也挺好的”,父母的恐吓可能会让孩子服从、听话,放下游戏去学习,但是内在会积压愤怒、恐惧、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被压抑,但是并不会消失,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持久的对抗、逃跑或者木僵。很多父母说,“现在条件这么好,孩子反而变得脆弱、厌学了”,这就是大脑长期处于神经系统一的工作状态所致。小的时候,面对父母的恐吓、训斥,孩子会通过哭、闹表达自己的对抗,再大一点了,会产生隐形对抗,做事拖拉、磨蹭,进入青春期后,要么直接和父母对抗、争吵、打闹,要么关在房间、沉迷在游戏里,逃离父母,逃离学校,要么攻击自己,自伤、自残甚至自杀。这都是孩子长期没有安全感,大脑长期处在神经系统一的状态所致。

恐惧本是人类用来应付危险的自我保护,但很多父母自身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发脾气,拿孩子撒气,或夫妻之间频繁地冲突,或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利用“恐吓式教育”来强迫孩子服从、听话,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挤压游戏、玩耍的时间,挤压孩子自由的空间,恨不得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做所谓“有意义”的事,这样的教育只能带来短期的效果,对孩子的终身成长,特别是心理发育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快乐、自由和美好的需求

人从出生起就有追求美丽、创造、快乐、自由、温暖、性等美好事物的需求。比如,人都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喜欢听好听的音乐、欣赏一幅美丽的作品,阅读优美的文字,喜欢快乐、自由,喜欢人和人之间的爱与温暖,喜欢美丽整洁的环境,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孩子出生后,会自然表现出对美好的渴望,比如,孩子会指着一朵花让妈妈看:“妈妈,你看这朵花好漂亮啊!”这就是孩子在和妈妈提出追求美好的需求了。如果妈妈积极地回应孩子:“是哦,这朵花真的好漂亮啊!”孩子追求美好的部分就被看见了,被妈妈回应了,孩子追求美好的动力就被激励了,孩子就会继续在生活中发现美。同样的需求还有让妈妈看自己的涂鸦,邀请父母和自己一起听歌、看动画片,让妈妈看自己的衣服漂不漂亮,给自己读故事,分享自己的快乐……孩子的这些需求如果被父母看到并及时地满足了,孩子追求美好的需求就得到了发展,甚至得到了升华。什么是升华呢?孩子可能成为专业或业余的画家,孩子很会装扮自己,孩子很乐观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温暖、有情趣、快乐的人。

如果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妈妈忙着玩手机,忙着工作、干家务活,孩子说几遍都没有听见,不理孩子,或者说:“去去,一边自己玩去,妈妈忙着呢。”还有的会说:“看什么花啊,快点走,咱们还赶时间呢,上幼儿园要迟到了。”这样的妈妈就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不但没有满足孩子,还打击和伤害了孩子追求美好需求的动力,他的这部分动力就会压抑住,发展不出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长为一个无趣、悲观甚至自闭的人。

温暖、尊重和亲密,健康关系的需求

人活着很重要的一个需求就是要和人建立关系,健康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关系中获得尊重、温暖和亲密,另一方面又在关系中有自己的空间,不会被关系绑架,保有自我的空间和自由。健康的人际关系既让人在学校、职场、家庭中能获得高品质、舒服的关系,获取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提高生活的幸福度,又不会因此妨碍自我的建立和发展,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保持自我掌控的确定感和稳定感,在关系中体验到自由的感觉。

价值感、生命力,学习动力的源泉

这类需求,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攻击性需求,也可以叫作生存的需求。攻击性是指一个人对外界的攻击驱力,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学习、工作的动力。每个人都渴望在这个世界上很好地生存,而生存下去就需要在社会上、在人群中有价值。人通过学习才能具备工作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人需要通过竞争才能在人群中凸显自己的价值。所以,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是天生就有的,并不是父母后天培养和激发出来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是孩子攻击性的释放。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培养和引导出来的,甚至是吓出来的,总是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生活得很惨”,其实,恰恰是父母对于孩子攻击性的需求没有满足,对于孩子的恐吓和压抑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孩子会写字了,会说:“妈妈你看,我会写‘王’这个字了。”第一种回应是:“我的宝贝真棒!都会写字了。”第二种是妈妈忙着干活儿,没有回应,第三种是:“写得这是什么呀?太难看了!重写!”第一种回应方式满足了孩子的攻击性需求,让孩子在写字上有了价值感;第二种就是忽视;第三种就是伤害和打击。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都不利于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释放,父母长期使用第一种互动模式,肯定、认可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强,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就会破坏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长期使用这两种模式,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小。

小孩子天生是不怕竞争的,有些孩子看上去是害怕竞争,其实并不是怕竞争,而是怕竞争失败后的体验。失败很正常,但在很多父母的头脑里,失败很可怕、很羞耻,所以,孩子失败后父母会批评孩子、惩罚孩子,父母认为这是激励孩子,会让孩子更努力,是为孩子好,恰恰相反,这些批评和惩罚其实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伴随着竞争的这些糟糕的体验才让孩子逐渐恐惧竞争,如果孩子竞争失败后,父母表现得很轻松、正常,孩子在竞争失败后虽然会有一些失望和沮丧,但是能够自我调节,很快就会走出来,也就不会惧怕失败。

孩子的攻击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会发展出人的工具化、功能化属性,也就是一个人强大的学习和工作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人产生价值感,而价值感又会提升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让人获得强大的生存能力,进而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

成就感,骄傲也使人进步

价值需求,主要的需求是要证明自己是有用的,虽然也让人有很强的动力学习和工作,但带着一些功利性,以及强迫和无奈。成就感是人的自恋需求,当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给自己,给周边的人,甚至是给社会带来变化后,会被人夸赞“你真牛啊”“你真棒啊”,这就是成就感,成就感被看见后,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让人享受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让人更加专注于做事本身,而不仅仅是追求做事的结果,会让人思维活跃,激发出人充沛的创造能力,也会有更大的成就和成功。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孩子考试成绩特别好,和妈妈得意地炫耀一下自己的成绩,妈妈通常会说,“别骄傲啊,你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这其实就是孩子在学习上有了成就,想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如果父母说:“我儿子真厉害!”就是看到了孩子的成就,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需求。孩子在学习上反而会更有动力,想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妈妈说“别骄傲”,孩子的成就感没有得到满足,反而会减少自己在学习上的动力。

这五个心理需求,就像是一个个小嫩芽,自身带有强大的内驱力,它们会主动向外伸展、生长,而父母就像是土壤、阳光和空气,如果能够看见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充分的满足,这些小芽就会生长、壮大,变成一个充满生命的活力,有着强劲的学习动力和工作动力,快乐、温暖和美好的人。如果父母看不见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发育就会不良,或者只是看见孩子其中的一部分心理需求,比如只看见孩子的价值感,只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工作的重要性,孩子就会发育畸形,成为一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或只知道工作,不会享受生活的“工作狂”。 NGbuKcqX91r0LcVi90pwtlgEgA8PPrSAERECVv/bPtkT27d61ha9mX6YdEy8Xt2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