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家庭规模缩小带来的新特点

我在本书的第一版中曾指出,小家庭越来越多,影响着孩子的养育方式及其与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这之后的18年里,家庭中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少。

如下表所示,当前有四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所有家庭的13%,低于2002年的20%。短短18年间,有四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也就是“大家庭”从五分之一减少到七点五分之一,下降幅度显著。如果把“小家庭”定义为有两个及两个以下孩子的家庭,那么这个群体在所有家庭中所占的比例从2002年的54.9%上升到2020年的61.8%。三孩家庭的数量仅略有减少,从2002年占所有家庭的25.2%降至2020年的23.8%。

(续表)

[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数据,2020年7月]

这些数字意义重大,因为家庭规模很重要。有四个以上而不是两个孩子不止意味着有更多的孩子要抚养、要教育、要接送他们上下课。随着孩子的数量增加,育儿情境也会发生变化。

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父母的注意力、精力和资源总是要在两个孩子之间进行分配,而且并不总是平均分配。突然之间,父母面对的不再是个体,他们需要发挥团队领导力。他们必须应付为争夺自己的关注而彼此对立的两股力量,育儿技能会大大提升。约60%的父母最多只生两个孩子,从而控制他们的家庭规模,使家庭易于管理、具有可塑性。有些父母继续生儿育女,每新增一个孩子,家庭环境就会发生变化。

第三个孩子的到来标志着子女成群而不再是成双。从两个孩子到三个孩子是一个重大飞跃,它会改变家庭环境和对父母的要求。父母从此开始把几个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不再每天逐个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许多父母在抚养一两个孩子时非常出色,但在抚养更多孩子时举步维艰,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技能和心态。

随着孩子们陆续出生,家庭形态会改变,育儿要求也会改变。有四个子女的父母往往需要发挥集体领导力的作用,他们要下放一部分培养子女的责任,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给他们分配一些常规性的家务。孩子们会承担起各种角色,并根据性别、年龄和兴趣组成各种小团体。在有五六个孩子的家庭里面,兄弟姐妹形成两个并行小团体的情景并不鲜见。有些孩子将承担起照顾他人的角色,有些孩子则得到兄弟姐妹的照顾。在扮演不同角色和分担责任的过程中,出生顺序人格就形成了。

照顾他人的孩子成为准父母和规则制定者,在成年后会把这一模式带入自己新建立的家庭生活。承蒙哥哥姐姐照顾的孩子习惯于接受帮助,会逐渐形成一套柔和的技能,例如通过谈判和妥协来解决冲突,并且更乐于冒险,因为父母不会过分管束他们。

亲密的亲子关系与适度的个人空间难以兼顾

如今的父母很为难——既想与孩子维持牢固的亲子关系,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空间来保持自我。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与适度个人空间之间的冲突是以前的父母们不曾经历过的。几百年前,家庭人口众多,为了防止婴儿夭折并提供家庭劳动力,与子女建立持久、融洽的关系不是父母要优先考虑的事。让孩子吃饱穿暖和保持健康是更为重要的基本任务。如今,有证据表明,父母高度重视培养亲子关系,这在小家庭中相对容易实现。然而,与父母保持亲密可能会让孩子缺少充分发展所需要的情感空间。小家庭里的父母往往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守在子女身边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而剥夺了子女学会独立和照顾他人的机会。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出生顺序理论是适用于小家庭,还是只适用于父母分身乏术、兄弟姐妹自发形成小团体的大家庭?在小家庭里面,孩子的排行对其人格和兴趣依然有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在大家庭中弱。家庭位置和家长的育儿经验对出生顺序的影响力始终举足轻重,只是小家庭里的位置相对较少,因此家庭星座排列的可能性不多。在六口之家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组合,这就意味着孩子有可能承担各种各样的角色,出生顺序人格有很多种可能性。

乍一看,下面展示的史密斯一家是一个孩子们陆续规律出生的大家庭,孩子们的年龄从3岁到17岁均衡分布,而且有男有女。唯一的特别之处在于孩子的数量,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庭。仔细研究这个家庭的星座图就能看出,大多数孩子有多种出生顺序角色可以扮演。按照年龄差,他们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在七年内先后出生的头四个孩子,另一组是与他们至少相隔五年的最后两个孩子。10岁男孩有可能承担起对应两个不同出生顺序位置的角色。他在前四个孩子中年龄最小,又是唯一的男孩,大概会享有特权地位。他上面有三个姐姐,我猜想他在5岁前会是全家人的小宝贝,享受一切优待。虽然他的幺子女位置后来被妹妹取代,但接下来,父母又有了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于是会把10岁的儿子当成末尾三个孩子中的长子。我猜想,这个孩子成年后适应性会很强:他可能会既有幺子女的特点,比如有魅力、个性坚韧和有创造力,也有长子女的特点,比如有责任感、有出息、有能力。

史密斯一家

母亲——四个孩子中的老大

父亲——四个孩子中的老三

女儿——17岁

女儿——14岁

女儿——12岁

儿子——10岁

女儿——5岁

儿子——3岁

是老二还是老幺?

克拉拉和斯科特决定不再生孩子了,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女儿——5岁的哈丽雅特和3岁的洛拉。哈丽雅特是一个善良的姐姐,爱在洛拉面前假扮母亲。她和母亲一样充满爱心。洛拉差不多到了能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己与姐姐有所不同的年龄。一方面,她像影子一样跟在姐姐后面,模仿她说话做事,跟她玩一样的游戏和玩具;另一方面,和许多老幺一样,洛拉通过施展魅力和撒娇来达到目的,或者试探由家长设定的底线,比如上床时间和洗澡时间。和许多老二一样,她慢慢形成与姐姐迥异的人格特征:哈丽雅特是大嗓门,很吵闹,洛拉则文文静静,爱思考;哈丽雅特喜欢在外面玩耍,洛拉则喜欢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哈丽雅特什么都爱吃,洛拉则特别挑食。她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式体现出老大和老二的差异。

跟许多二孩家庭中的老二一样,洛拉表现出了两个不同出生顺序位置的特点:老二和老幺。由于洛拉没有被弟弟妹妹取代的烦恼,她将永远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孩子,但我猜她永远不会像三个以上子女家庭中的老幺那样被贴上“全家人的小宝贝”的标签。成长过程中,她也会在很多方面与姐姐不同,因为当老二就意味着要与老大不同。这一点也许会体现在择业上。如果姐姐走学术道路,洛拉可能就会选择经商。如果哈丽雅特在体育运动方面出类拔萃,那么洛拉可能会以艺术或手工为兴趣爱好。我敢断定,洛拉会一如所有的弟弟妹妹,兼具次子女、中间子女和幺子女的人格特征。

当两个孩子性别不同时

10岁的基娅拉和6岁的弟弟达尔什是帕特尔家仅有的两个孩子。尽管父母受文化背景影响,一贯重男轻女,而达尔什是唯一的儿子,但他的老幺特征多于老二特征。父母不指望达尔什帮忙做家务,也不指望他独立自主。此外,基娅拉是一个特别负责任的“保姆”,她为达尔什准备好早餐,每晚监督他读书。达尔什可以说有两个母亲——生母和姐姐——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全家人的小宝贝。

孩子的性别对出生顺序人格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小家庭里面。如果两个孩子的性别相同,那就有两种可能。两个孩子或许都会以老大自居,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老二会既有老二特点也有老幺特点。如果性别不同,那么老二就有可能越过老大,承担起老大职责。如果老大是儿子且妹妹与他年龄相差不大,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就会比较大,妹妹会在父母看重的学业、体能等方面比哥哥出色。如果是姐弟,则老二很可能会是全家人的小宝贝。

中间子女的消亡

家庭规模缩小的一个不幸结果就是中间子女的消亡。2002年本书第一版问世时,约18%至20%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一比例已经进一步下降到14%至15%。很简单,与前几代人相比,成长过程中有兄弟姐妹相伴的孩子少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第一个出生而独享父母的关注和爱护,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是老幺而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长大。中间子女往往被视为被遗忘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享受不到兄弟姐妹享有的种种优势。

《中间子女的秘密力量》一书的作者凯瑟琳·萨蒙说,中间子女会兼具老大和老幺的诸多积极特征,同时避免许多负面特征,比如盛气凌人、神经质和不可靠。萨蒙对中间子女情有独钟,她认为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的孩子有很多优点。萨蒙说,中间子女都是社交达人,喜欢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夹在中间意味着他们必须学会与兄弟姐妹协商,以满足他们的情感和身体需求。萨蒙还认为,身为中间子女还意味着需要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情绪。他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高情商。正如萨蒙所指出的,中间子女在班上的朋友通常更多,一生中交的朋友可能比处于其他排行的人要多。

中间子女处事周到

《手足效应》( The Sibling Effect )一书的作者杰弗里·克卢格(Geoffrey Kluger)说:“兄弟姐妹能相互促进。”克卢格认为,孩子们会在相对安全和宽容的家庭生活中磨炼人际交往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学校和其他场合。通过反复试验,孩子们学会一些社交手段,比如通过反复强调或者施展魅力来解决问题和化解家庭冲突,避免做无用功。克卢格指出,长子女通常使用高压战略——比如武力、攻击、强调和排挤,对弟弟妹妹施加影响。幺子女在家庭里面往往使用巧妙的手段,比如开玩笑、撒娇或者向大人求助。由于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中间子女培养出更丰富的人际交往技能。他们学会与能力更强的哥哥谈判,并在弟弟妹妹面前树立权威,这让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拥有巨大优势。

中间子女或许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有优势,那他们在其他方面怎么样呢?与其他排行的孩子相比,老大更愿意从事法律、金融和医疗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比中间子女更有成就。凯瑟琳·萨蒙援引了一项研究结果,称中间子女既擅长交际,又有责任感,而这是在学校和职场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社交能力是后天特质,责任感则是先天特质。中间子女综合了适应能力、毅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而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功。

中间子女的消亡对社会不利,尤其是就心理健康而言。中间子女都适应能力很强。社交能力强意味着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维持心理健康的因素。中间子女在青少年时期必须迁就哥哥姐姐的既定生活方式,由此形成的灵活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挑战。萨蒙等人的研究表明,中间子女由于受父母关注较少,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没有把握,因而会比较自卑;但从长远来看,他们会发展得很好。他们或许不像哥哥姐姐那样受父母关注,却也不会像长子女那样被父母盯着,因而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对抗加剧

我会在第十四章更全面地介绍,当家庭规模很小的时候,兄弟姐妹之间的对抗会加剧。在有四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即使发生对抗并引发冲突,最终也会重归于好。大家庭里面的孩子之间会不断结成不同的小团体并时常发生冲突与纠纷,但这些纠纷不会像在小家庭里面那样影响整个家庭生活。

在二孩家庭,争斗会显得激烈、痛苦、永无休止,导致许多父母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父母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差异。

在大家庭里面,父母通常会对子女之间的对抗不闻不问,只有在交战双方迟迟无法达成和解或者此前达成的和约被打破时才会介入。而在规模较小的家庭,父母们不可避免地要被拖入战争,要么扮演警察揪出惹麻烦的孩子,要么扮演法官公正地进行调解,要么充当狱警惩罚犯错的孩子。家长不可避免地要选边站队,这意味着即便你促成了暂时的和平,也会进一步加剧对抗。小家庭的父母既要能够把每个孩子当作个体培养,又要具有团队领导能力,以便把几个孩子团结起来,增进感情,缓解紧张关系和家庭中的敌意。

偏袒被放大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偏袒是大忌。有一种假设认为,家庭是公平竞争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应该是一碗水端平的。这根本做不到,因为每个孩子是在不同情形下出生的,在家庭中的位置和体验不同。与改变人生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情形相比,第二个孩子带来的兴奋感会少一些,得到的陪伴时间和关注也会少一些。父母对某个孩子偏心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性格匹配度、性别偏好、孩子在父母重视领域的成就等。父母往往会看重异性子女具有自己身上的特质——爸爸喜欢雷厉风行的女儿,妈妈喜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儿子。

偏袒在小家庭中的影响似乎更大。既然有受偏爱的孩子,那就必然有感觉自己不受待见的孩子。在有四个以上子女的家庭中,一个孩子如果注意到某个兄弟姐妹受到父母宠爱,就会想:“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会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兄弟姐妹受宠或者做错了事却不受惩罚。在二孩家庭里面,当一个孩子受宠时,不那么受重视的孩子更有可能会想:“我哪里做错了?”因为父母的偏心让他们感到难过。 4nMTJXA6YwDt2SJLDShLJTn4M2MVnBljq7fYvvdUosMhxpTTZkFrjl9CT9CJN0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