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顺序并不仅仅是有序排列的一组数字。人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如前文所述,有很多变量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有社会方面的,也有环境方面的。应该把出生顺序看成一幅家庭位置星座图,家里每个孩子都影响着兄弟姐妹的人格、兴趣和行为。只有了解了家庭的格局,出生顺序理论才能说得通。在前一章,我们探讨了在理解一个孩子的出生顺序时要考虑的变量,现在我们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有可能对家庭星座产生影响的情况。
一般而言,一个孩子的夭折会大大改变出生顺序的影响力,具体与这个孩子夭折时的年龄及其所处的家庭位置有关。如果兄弟俩当中的哥哥在10岁或11岁时夭折,那么,弟弟就会突然间成为长子。由于他10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弟弟的身份,与在三四岁时经历这种事情相比,他会更难以承担起长子职责。
这个孩子要承受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如果哥哥曾经责任心很强且十分优秀的话。哥哥在过去10年一直是有责任心的老大,渐渐地成为偶像,如今弟弟要活在他的影子里,因而会倍感压力。如果一个孩子夭折,年龄最接近的弟弟/妹妹往往就会出现某种情绪、行为或学习上的问题。父母会渐渐忘掉夭折孩子的种种缺点,并对他的优点念念不忘,因此做他的弟弟/妹妹实属不易。童年时失去兄弟姐妹的人成年后常说,他们小时候不得不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自己,又要扮演去世的兄弟姐妹。大多数时候,他们根本不可能再现去世的兄弟姐妹留给家人的回忆。
如果家里有三个孩子而长子在5岁时夭折,身后留下排行老二的妹妹和襁褓中的弟弟,那么,这个女孩很可能会成为老大,弟弟则很可能享受长子待遇。他很可能会具有哥哥的许多特性,这要看姐姐填补了什么样的角色。孩子在幼年夭折会影响到父母如何养育和看待存活下来的子女。在小家庭中,存活下来的子女往往自然而然被视为全家的宝贝并受到过度保护——父母会竭尽所能地保护存活下来的孩子,不让他们承受丝毫风险。
如果在孩子尚在蹒跚学步的年纪收养他,那就不大可能对出生顺序产生影响。如果父母收养一个5岁以上的孩子,那这个孩子的出生顺序人格很可能已经形成。从小是老幺的孩子即使在收养家庭里排行老大或者是唯一的孩子,他也未必会表现得像长子女。如果你收养一个比亲生子女要大的孩子,那么,亲生的长子女恐怕不会乐意自己的老大地位被人推翻,很可能会敌视这个“入侵者”。切记,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地位被取代或降级。他们通常不介意弟弟妹妹的位置被人取代,因为那能增强自己的地位。但如果自己是全家人的小宝贝就不一样了,孩子不愿失去这个特殊地位。
现如今离婚率和分居率比较高,结果之一就是重组家庭的现象增多。为什么称之为“现象”呢?因为这样的家庭居然能维系,堪称奇迹。两个家庭重组到一起,与其说是融合,不如说是碰撞。重组家庭中的生活准则和规律不同于其他家庭。重组家庭从本质上讲是原生家庭破裂的产物,彼此憎恶、对亲生父母的背叛感、对原生家庭的怀念,都是重组家庭中成员的共同点。重组家庭的父母跟亲生子女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跟新配偶在一起的时间要长,因此,在亲生子女与新配偶之间,他们往往难以抉择。
如果是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重组家庭,家庭生活往往要平和简单得多。但如果孩子们基本都已经过了5岁,出生顺序人格已经形成,继父母的日子恐怕就很难熬了。切记,孩子的出生顺序人格到五六岁就定型了。此后,出生顺序人格会有小幅度的变化,会顺应不同环境有所调整,但不大可能发生巨变。一日为长子女,则终生为长子女,其他排行亦然。
凯文·莱曼在《出生顺序新解》一书中强调:“重组家庭不会造就全新的出生顺序人格。一个长子女不会因为突然有了一个来自继父母的哥哥/姐姐就不再严格自律、做事有条理或追求完美,丧失责任心。同理,幺子女因为父母离异和再婚成为中间子女,却不会突然改变人格。他仍然爱炫耀,喜欢被人关注,喜欢操纵他人,爱撒娇,等等。”
母亲(独生女)父亲(长子)
儿子——13岁 儿子——15岁
儿子——11岁 女儿——13岁
女儿——8岁
如果你是这个假想重组家庭里的孩子,你希望自己是哪一个?哪个位置最不受关注?如果两个长子在性格上都不肯认输的话,他们会争夺对弟弟妹妹的控制权。除非母亲的长子个性非常强势甚至咄咄逼人,而父亲的长子非常胆小(身为长子的父亲不大可能有这样的长子),否则胜出的必定是年龄大的长子。母亲的二儿子处境不佳,不仅要当哥哥们的跟班,而且还有了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姐姐。他降了两个等级,一定会很失落。我猜想他会跟许多典型的中间子女一样,想办法弥补。他要么跟哥哥姐姐们过不去,要么对妹妹颐指气使,试图在她面前扮演老大角色。遗憾的是,他恐怕既没有长子女的身份,也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母亲的小女儿在这个家庭里的位置最优越,她没有被取代,依然是家里的老幺,而且可供她笼络、操纵和支使的哥哥姐姐由两个增加到了四个。不过,有一个变量可能会打破这种理想状态,那就是她的母亲。母亲本身作为独生女是掌上明珠,如果她以这种眼光看待女儿,那么,既然她现在有了一个继女,亲生女儿就不再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她仍然是年龄最小的孩子,却不像在原生家庭里那样因为是唯一的女孩又是老幺而格外受宠。
重组家庭未必造就全新的出生顺序人格,但无疑是影响孩子们个性形成的变量之一。孩子的人格和行为模式并不仅仅由其在家庭里的位置决定,但如果你弄懂了出生顺序理论,同时把各种变量考虑在内,你就能更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发生变化的原因。
如果一个孩子天生残疾或者长期生病,那么,最常见的结果是,这个孩子无论排行第几,都会成为“假性”幺子女。影响这个孩子人格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疾病或残障的程度与性质,二是父母的应对方式。如果父母态度积极,对孩子们一视同仁,那他可能就会形成与出生顺序位置相符的典型特点。
明钦家就是这种情况。长子保罗70多年前一出生就是盲人,随后大约15年里,他陆续有了8个弟弟妹妹。保罗的父母从不偏袒或溺爱他们的长子,紧跟在保罗后面出生的是一对双胞胎女儿,母亲忙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上照顾大儿子。结果,跟许多长子女一样,保罗早早地学会了自立。他不必像一般的长子女那样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却体验了其他长子女应有的特权与劣势。他牢牢占据领头羊地位,因为他在兄弟姐妹当中第一个工作挣钱,第一个结婚生子。他还特别坚韧,克服了自立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十八九岁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在乘火车下班回家时坐过站,结果在路上多花了两个小时。他坦然地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视之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托尔家的情况则截然不同。长女患有先天智力障碍,因此紧随其后出生的那个孩子就发挥了长子女的作用。这个长女实际上成为老幺,随后两个孩子的位置都上升一级。排行老二的托马斯从小就懂得了承担责任。他成年后回忆说,在他小的时候,母亲要给姐姐喂饭、洗澡,要照顾姐姐,这几乎耗费了她全部时间,令她无暇旁顾。于是,托马斯俨然就成了弟弟的家长。由于姐姐的智力障碍比较严重,托马斯和弟弟时刻要小心翼翼,不能像其他小孩子那样随意嬉笑打闹。40年后,过于谨慎和高度负责仍然是托马斯的个性特点。
跟在残疾或患病的孩子后面出生的弟弟/妹妹通常会受到影响,因为父母一般都希望他们能填补那个哥哥/姐姐的空缺。正如托尔家的情况,当一个孩子有先天残疾时,紧跟其后的弟弟/妹妹往往就要更多地承担起照顾其他孩子的职责。
很多时候,人们的表现与其出生顺序人格不符。例如,许多人虽然是家里的老二甚至排行更低,却表现得像长子女。
我发现,一个人有不符合其出生顺序人格的行为,这通常是能解释的。在一次晚宴上,有个朋友听到我谈论出生顺序理论,认为我说的全是胡扯。她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可她的个性跟我刚刚描述的长子女一模一样。她说,她一直在家里说了算,现在成年了仍负责把兄弟姐妹们聚到一起。她管理着全家的日常起居,是疾病缠身的老母亲的代理人。经过一番追问,我发现她的长子女表现完全合理。她的姐姐比她大两岁,自幼体弱多病,因而成为一个温顺、被动甚至是受保护的孩子。姐姐小时候经常因病住院,所以她实际上接手了大姐的角色。父母希望她在学校里照顾弟弟妹妹,她承担起许多家务,甚至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给弟弟妹妹当“保姆”。这个朋友虽然在年龄上排行老二,但从小扮演的就是老大角色。
有时候,家庭里面的几个孩子会互换角色或越位。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长子女和次子女之间,不过年龄最小的孩子也有可能跃升一个位次。我们家就有过这种现象,老大和老二在刚进入青春期时曾经相互越位。
老大萨姆是典型的长子——生活态度严肃认真(他被称为“严肃的萨姆”),做事一丝不苟,不太喜欢冒险。他讨厌出风头,宁可待在幕后。我还记得,他在学前班的时候曾经扮演圣诞剧里的三位智者之一,上场前站在后台,很是局促不安。对于这个腼腆的长子来说,他能参加演出就很不错了。在萨姆眼里,学前班和中小学是学习场所,不是社交场所。排行老二的妹妹埃玛与哥哥正相反。埃玛的生活态度放松悠闲(她被称为“懒散的埃玛”)。年少时,她不错过任何活动——“生活是要真正参与其中的,不是在旁边看着就行了”。在校园里,她努力学习,但更热衷于结识朋友。萨姆严肃,埃玛放松;萨姆矜持寡言,埃玛勇于挑战(她多次自行前往医院就诊);萨姆爱好艺术,埃玛爱好运动。大约到萨姆14岁生日时,埃玛变得更像长子女,但萨姆的表现并不那么像老二,而且也不同于埃玛。萨姆渐渐对学校失去兴趣,转而投入社交和创造性活动。他放松下来,对生活的态度更为悠闲,不再为家庭作业没写完之类的小事过分焦虑。与此同时,埃玛承担了更多家务,对待学业更加认真、更加勤奋了。她还扮演起大姐的角色,对小两岁的妹妹呵护有加。埃玛越过了萨姆,而萨姆一点也不介意失去长子女地位。
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发挥着老大的作用,这在兄妹组合中是很常见的。一个孩子有时会越过另一个孩子,取代哥哥/姐姐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女也许会在某些方面依然具备与其出生顺序位置相符的特点,但有时也会向取代其位置的弟弟/妹妹的出生顺序人格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