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

春秋后期,随着社会变革的日趋剧烈,社会结构被重新打造,战争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当时的战争指导者,已比较彻底地抛弃了旧“军礼”的束缚,使战争艺术呈现出夺目的光彩。这集中表现为战争指导观念的根本性进步。

新型战争指导观念的形成,当然主要取决于战争方式的演变。在春秋中期以前,军事行动中投入的兵力一般不多 ,范围还较为狭小,战争的胜利主要通过战车兵团的会战来取得,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即可决定战争的胜负。而进入春秋后期之后,随着“作丘甲”“作丘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旧制逐渐被打破,军队人员成分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已开始推行普遍兵役制,而新入伍的一般民众,大多未经过贵族“武学”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数、书)系统训练与养成,对反映贵族精神的“军礼”传统多不措意,颇为疏离甚至予以排斥。与此同时,战争的地域范围也明显扩大,战场中心渐渐由黄河中下游流域南移至江淮汉水甚至钱塘江流域。加上弓弩的改进,武器杀伤力的迅速提高,作战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演进,这具体表现为:步战的地位日渐突出,车步协同作战增多,激烈的野战盛行,战争带有较为持久的性质,进攻方式上也比较带有运动性了,“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子兵法·九地篇》)。以齐晋平阴之战、齐越太行攻晋之役、吴军破楚入郢之战为例,其纵深突袭、迂回包抄等特点,充分体现了灵活机动、运动歼敌、连续作战的新战法,这是以往战争的规模和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军事领域,技术决定战术,三代乃至春秋前期,弓箭的原始性、戈斧的弱杀伤力,决定了呆板笨拙的密集大方阵作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君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君子勖哉!”(《尚书·牧誓》)同时也决定了车战成为普遍的作战样式。这样的战法以及相关的战术,这样的以密集大方阵为中心的军队编组体制,其结果反映在兵学思想领域就合乎逻辑地形成了以“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及三舍”“军旅以舒为主,虽交兵致刃,车不驰,徒不趋”为基本内涵的“古司马法”军事思想的时代特征。

一样的道理,春秋后期,随着弩机等新型兵器的出现、功能组合型兵器如戟的普遍使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风行于世,于是遂有兵学思想领域的革命性变迁,以“兵以诈立”为宗旨,强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的《孙子兵法》遂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逐渐取代倡导“以仁为本,以礼为固”的“古司马法”,成为兵学思想的新特色。而与上述变化相适应,春秋后期战争的残酷性也达到了新的程度。《墨子·非攻下》云:“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即是十分形象的描述。

但是,春秋后期战争上最大的新特色,还在于当时战争指导观念的重大变化。这就是“诡诈”战法原则在战争领域内的普遍运用,过去那种“鸣鼓而战”、堂堂之阵的战法遭到全面的否定。用班固的话说,便是“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当时的战争指导者普遍运用设伏诱敌、突然袭击、避实击虚、奇正相生、攻其不备的诡诈奇谲的作战指挥艺术。在这里,我们已很难看到过去中原争战中所经常遵循的“成列而鼓”的做法,也不曾见到像鄢陵之战中郤至遇敌君必下,“免胄而趋风”这类现象,更不曾听到类似于宋襄公那样的“宏论”。而所谓“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亦由此而得到历史的验证。

这种战争指导观念的变革,不仅反映在当时的战争实践上,而且也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军事理念建树方面。这方面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的有关战争指导的论述,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孙子兵法》注重于探讨作战指导,并指出,“兵者,诡道也”,强调“兵以诈立”,这是对以往战争注重申明“军礼”做法的变革。在战争目的方面,《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伐大国”,战胜强敌,这是对以往“诛讨不义”“会天子正刑”的否定。在战争善后上,《孙子兵法》主张拔“其城”,隳“其国”,这是与以往“又能舍服”“正复厥职”的对立。在作战方式上,以往“军旅以舒为主”“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情况所截然不同的是,《孙子兵法》一再强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在后勤保障及执行战场纪律方面,《周礼》《司马法》等主张“入罪人之地”,“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而到了《孙子兵法》那里,则是宣扬“因粮于敌”,强调“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主张“掠于饶野”“掠乡分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均反映了春秋后期的战争指导思想,较春秋前期有许多显著的变革、发展和差异。南宋时期的学者郑友贤有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就是对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的高度概括。

其他像伍子胥、范蠡等人的战争指导观念也和孙武基本相一致,伍子胥提出高明卓越的“疲楚误楚”策略方针,主张“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就是“变诈之兵”勃兴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范蠡主张“随时以行,是谓守时”,提倡“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国语·越语下》),其后发制人、把握战机、及时出击的思想,同样属于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战争指导观念。它们来源于春秋后期变化了的战争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指导着新形势条件下的战争,从而使春秋后期的军事活动呈现出充满生机的新面貌。 JndjHCWiY9upBaT1HwA4MnBKQiiiaIUbfYIPt3I6ikUhtCnrgJWdDFKjVSAR3D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