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头奶牛都应有谱系记录,谱系上主要登记的内容除包括母牛号、良种登记号、登记日期、牛的品种、来源、出生日期、出生地、出生重、毛色特征、所在牛场及编号等基本情况外,还应记录父母及三代血统情况、个体各阶段生长发育情况(体尺、体重记录)、各胎次生产性能测定结果。
育种记录是奶牛育种工作的基础,各项测定和记录方法如下。
包括产奶量和乳成分测定记录。具备条件的奶牛场可以每月采集奶样送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对牛个体产奶量的测定要以牛场(牛)为单位,按月进行。每个月测定一次。产犊后泌乳期开始的第 7 天可以开始测定,并可采集奶样。
在测定产奶量的同时,采取牛奶样品,集中送到分析实验室,由专人进行分析。通常应测定牛奶中的脂肪、蛋白、乳糖、体细胞计数等。
主要包括:母牛号、配种公牛号、交配日期、配种次数与方法、预产日期、实产期、怀孕天数;出生小牛毛色、体重、性别、编号等。
在母牛出生、6 月龄、12 月龄、18 月龄和各胎次的产料后(60 ~ 90 天)各进行一次体尺、体重的测量与记录,可测量体尺的工具有卷尺、测杖、圆形测定器等,测量体重应使用地磅秤。具体测量项目如下:
(1)体高。肩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测杖量取。
(2)十字部高。两侧腰角连线与背线交叉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测杖量取。
(3)体斜长。肩端至坐骨端的距离,可用测杖或卷尺量取,用卷尺量取时应注明。
(4)胸围。肩胛骨后缘躯干的周长,卷尺量取。
(5)管围。管部上 1/3 处(即管部最细的位置)周长,卷尺量取,并注明前管围或后管围。
(6)坐骨端宽。两侧坐骨端外缘间的距离,圆形测定器量取。
(7)腰角宽。两侧腰角外缘间的距离,圆形测定器量取。
(8)尻长。同侧腰角与坐骨端间的距离,圆形测定器或测杖量取。
按中国奶业协会指定的奶牛体型线性评定法对个体牛进行线性鉴定,并将评分结果填入评分表和奶牛谱系中。
包括繁殖疾病、乳房疾病和其他疾病,记录其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因病况、临床表现、病理解剖、治疗方法及结果等。
记录犊牛、育成牛、初孕牛、产奶牛每月、每年实喂的饲料(包括喂奶量)种类和喂量,对育种和饲养工作均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饲料种类及喂量必须如实记录。
为便于考察和总结经验,奶牛场必须每天如实记录牛群变动、转群、调出、调入、死产及出售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