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奶牛分群,可以根据奶牛不同生长阶段特点提供恰当营养浓度的日粮,可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各阶段营养标准建议采用中国饲养标准,同时参考NRC(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奶牛饲养标准。
出生 0 ~ 6 月龄的牛,又可分为新生犊牛(出生 24 小时以内的犊牛)、哺乳犊牛(1 ~ 60 日龄的犊牛,犊牛一般哺乳 60 天)、断奶犊牛(断奶至 6月龄的犊牛)。
培育目标:断奶体重≥出生时的 2 倍,日增重≥ 700 g,开食料采食量≥ 1.3 kg,断奶体重≥ 180 kg。
7~ 14 月龄的牛。
培育目标:14 ~ 16 月龄达到配种要求,体重≥ 350 kg,体高≥ 127 cm,日增重≥ 700 g。
15 月龄至初产的牛。
培育目标:分娩后体重≥ 550 kg,临产体况评分 3.50 ~ 3.75 分,首次产犊在 24 ~ 25 月龄。
出产房至产后 21 天的牛。
培育目标:头胎牛产后体重≥ 550 kg,产后 3 ~ 5 天出产房时的体况评分3.50 ~ 3.75 分。
泌乳盛期牛(产后 21 ~ 100 天)培育目标:体况评分 2.5 ~ 3.0 分,产后60 天内的体重损失≤ 1 分。
泌乳中期牛(产后 101 ~ 200 天)培育目标:体况评分 2.75 ~ 3.25 分。
泌乳后期牛(产后 201 天至干奶)培育目标:体况评分 3.50 ~ 3.75 分。
干奶牛又可分为干奶前期牛(干奶至产前 21 天)、干奶后期牛/围产前期牛(产前 21 天至分娩)。
注意满足微量元素硒、维生素E的供给;保证钙磷平衡,防止产后低血钙。
断奶前可采用犊牛岛饲养,一犊一岛。
断奶后 7 ~ 15 天内仍在原群饲养,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按照体格大小转入断奶群,每头占地面积≥ 4 m 2 。
断奶后 4 月龄以下的犊牛在断奶犊牛舍饲养,每栏 10 ~ 15 头。
4 月龄以上的犊牛根据圈舍情况每 20 ~ 30 头分群饲养。
育成牛分群以月龄为主,参考体高进行调整。月龄相近、体况相近的分在一个群,偏瘦牛或偏胖牛可单独组群,方便调整体况。
青年牛还应考虑妊娠情况,可分为妊娠群与非妊娠群,妊娠育成牛在产前21 ~ 28 天应转入围产牛舍。
根据产奶量进行分群,同时适当考虑泌乳天数及奶牛体况。小规模牧场建议减少分群,避免多配方工作繁杂。
每圈牛的最佳头数受饲养密度、牛舍通风、牛只体况、待挤厅面积、挤奶厅位数等因素影响。采用并列式挤奶厅的,建议每圈最大头数为挤奶位的4.5 倍。
(1)新产牛群。
经产牛产后至泌乳 30 天,头胎牛产后至泌乳 50 天。如果能组成 2 个群,可分为经产群、新产群,分配在离挤奶厅最近的舍区。
(2)高产牛群。
经产牛产后 30 天以上,头胎牛产后 50 天以上,日产奶量大于 30 kg的泌乳牛。
(3)中产牛群。
经产牛产后 30 天以上,头胎牛产后 50 天以上,日产奶量 20 ~ 30 kg的泌乳牛。
(4)低产牛群。
经产牛产后 30 天以上,头胎牛产后 50 天以上,日产奶量小于 20 kg的泌乳牛。
(5)即将干奶群。
为方便工作,可将最近需要干奶的牛分在一个群内,不考虑产奶量。
(6)干奶牛群。
正常干奶的(产前 55 ~ 65 天)奶牛集中饲养,制定和使用干奶牛配方。非正常干奶的牛,先与青年牛一起饲养,至产前 60 天再调至干奶牛群饲养。
(7)围产期牛群。
经产牛可以在产前 21 天调入围产群,头胎牛可以在产前 30 天调入围产群;泌乳牛在 1 000 头以上的牧场可将经产牛和头胎牛独立分群饲养。
(8)有抗牛群。
有抗牛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应分群饲养,过抗后再调至相应的牛群。
实际生产中应尽量减少奶牛的转群应激,尽量避免单头牛和频繁转群,确实不符合目前所在群标准的则考虑转群。
规模较大的牧场,建议干奶牛每周转群一次,围产牛每周转群一次,其他泌乳牛每月转群一次,育成牛每月转群一次。
转群前要做好转群计划,标记好(喷涂)需要转群的牛。
转群时保证转群通道通畅,注意动作轻缓,禁止鞭打奶牛。
转群结束后要做好转群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