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第一
周纪一

(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共35年)

主要历史事件

韩赵魏三家分晋 003

豫让漆身吞炭 010

吴起杀妻求将 012

聂政刺杀侠累 015

田氏代齐 019

吴起死于楚国 020

主要学习点

礼制名分不能乱 004

德行为先,才能为后 009

看透一个人的五条方法 012

国家之宝,在德不在险 017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1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张居正曰】

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人都是晋国强臣。春秋时,晋国有范氏、中行氏、智氏,及韩、赵、魏三家,一共六家,就是六卿。后来范氏、中行氏、智氏都被韩、赵、魏所灭。韩、赵、魏权势日益重大,就三分晋国之地,以威势逼迫周天子,求封为诸侯。天子微弱,不能讨伐其罪,只好顺从他们,封他们为诸侯,与列国之君同等地位。

周朝自周平王东迁以来,王室卑微,诸侯强大,礼乐征伐之权不出自天子。但是,体貌犹存,名分还在,所以,诸侯彼此吞并的事虽然有,但以臣代君的事还真没发生过。到了三家分晋,割地自强,胁迫天子以请封,而天子也不敢不从,这就冠履倒置,纪纲扫地了。

所以,特意用“初命”二字,意思是之前从未有这种事,这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垂戒万世。

【华杉讲透】

《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写,因为这是治乱分野。

【司马光曰】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什么是礼?就是纪纲,就是政体、制度、法律。什么是分?就是君臣的名分。什么是名?就是公、卿、大夫的名位。

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就算你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也不能因为你比他优秀,就要取而代之。你还是得为他奔走而服役听命,这就是因为有礼制纲纪。所以天子统辖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管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老百姓。这一个个层级,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上级驱使下级,就像心腹运动手脚,根本控制枝叶;下级事奉上级,就像手脚保卫心腹,枝叶庇护根本。如此才能上下相保,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莫大于礼。

当初文王为《易经》作序,把《乾》《坤》二卦列在书首。孔子《系辞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就是说君臣名分像天地一样不可更易。孔子著《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室虽然衰微,可夫子还把他们序列在诸侯之上。可见圣人对于君臣分际,向来都是殷殷致意,极为重视。(这就是在敲打那些野心家,不要乱想乱动。如果没有礼制名分的规矩,那岂不是随时都会准备内战?)

所以,除非出现极端情况,比如天子是桀纣那样的暴君,而诸侯中正好又有商汤、武王那样的仁人,天下都归心于商汤文武,上天也授命他们,那样才可以更易君臣之位。否则,君臣之分当伏节守死而已。

当初纣王无道,以微子的才能,如果取而代之,那么殷商王朝还可国运绵长,他们的先祖商汤还可继续在天子太庙祭祀。另一个是季札的例子,吴王寿梦有子四人,季札排行第四,但是最为贤能。父亲寿梦想传位给他,季札辞让,说王位是大哥的。于是寿梦立了长子诸樊。诸樊死时传给老二余祭,意思是兄终弟及,要一路传给季札,完成父亲的心愿。余祭死,老三夷昧立。夷昧临死,就要传位给季札,可季札还是避而不受。于是,夷昧就立了自己的儿子僚。这时候另一个人不服了,他就是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公子光认为应该传给他,如果传儿子,当初诸樊死时就应该传给他了。公子光使专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阖闾再往下传一代夫差,吴国就亡了。微子和季札二人,宁愿亡国也不要君位,就是因为礼制的大节不能乱,所以说礼莫大于名分。

礼以名器为重。礼的作用,在于辨别贵贱,序次亲疏,裁制万物,办理众事。没有名,就不能隆重彰显;没有器,就没有形式符号。所以,要用不同的名分来命名,用不同级别的器物来加以区别,这就是名器。有了名器,上下的秩序就清楚明白了。如果名器没有了,那礼制也不能单独存在。

当初卫国仲叔于奚,有战功于国家,却辞去赏赐给他的采邑,而向国君申请允许他在马脖子上挂繁缨。繁缨,是天子、诸侯马车上的带饰。繁是马腹带;缨为马颈革带。繁缨是只有天子、诸侯的马车上才能装饰的。孔子就认为,就算再给他增加采邑,也不能给繁缨,因为名分与器物不可以随便给人,这是国君的执掌。如果不坚持原则,就会走上亡国之路。

繁缨,是一个小小的器物,而孔子珍惜它。正名,似乎也只是一个细节问题,但是孔子认为应以之为先。因为名器乱了,上下等级次序就乱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小地方开始发端,然后逐渐显著,或者成就大功,或者铸成大祸。圣人深谋远虑,在事情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就治理它,所以用力不多而成效显著。一般人见识短浅,总是等到事情已经不可收拾了才去救火,那竭尽全力也难以挽回了。《易经》说:“履霜坚冰至。”脚下踏着严霜时,就知道要结冰了。《尚书》说:“一日二日万几。”每天都要注意事物的细枝末节,就是讲这道理。所以说,分莫大于名,要秩序稳定,各守本分,最重要的事就是正名。

自从周幽王、周厉王失德,周朝就日益衰落了。纪纲散坏,以下犯上,诸侯专擅征伐,大夫专擅朝政,礼之大体,也丧失七七八八了。但是,文王、武王的祭祀还能绵延不绝,是因为周的子孙还能守住名分。当初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隧葬”礼仪,可襄王不许,说:“这是国家的典章,正是区别周天子和诸侯不同的地方。没有国君之德,却敢僭行天子之礼,那就是有两个天子了,如果出现这种事,恐怕叔父您也是厌恶的吧!不然的话,您有的是土地,想怎么葬就怎么葬,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害怕了,不敢违背。

所以,周国的土地,虽然已经只有曹国、滕国那么大,周国的人民,也不比邾国、莒国更多,但是几百年宗主天下,以晋、楚、齐、秦之强,也不敢侵犯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名分还在。至于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足以逐君而自立。但是他们都不敢动。是他们力有不足吗?是他们于心不忍吗?非也!他们是害怕犯了奸名犯分的大罪,而天下共诛之。如今三家分晋,周天子若能像当初周襄王不许晋文公隧葬一样,不给他们名分,就是守住了底线。可他却加封了他们,先王之礼,到这儿就算走到尽头了!

或许有人会说,当时周室衰微,也是不得已。这是大谬!以三晋之强,如果不顾天子之反对而违反道义,破坏国体,那他们也不必向周天子请封,直接自立为诸侯就是了。如果不请于天子而自立,那就是悖逆之臣。天下如果再出现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霸主,就要奉礼义而讨伐他们了。可如今他们请命于天子,天子居然答应了,那他们就合法地成为诸侯了,谁要是讨伐他,就师出无名了。所以三家分晋,位列诸侯,不是三家坏了礼制,而是天子自己坏了礼制。

礼制坏掉了,名分就乱掉了。天下之人就会斗智斗勇,互争雄长,那些作为圣贤后代的诸侯们,无不会遭受灭绝的命运,老百姓也几乎家破人亡,怎能不让人哀伤呢!

2 当初,智宣子将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进谏说:“不如立您的另一个庶子智宵。因为智瑶有五个方面都比别人优秀,但是有一条却不如人。五个优秀的方面是:一表人才,精于骑射,多才多艺,能文善辩,强毅果敢。而不如人的地方,就是他这个人不仁义。以如此的才干,又没有仁德之心,强力去驾驭别人,那谁受得了呢?如果您立了智瑶,智氏一定会灭族。”

智宣子不听。智果为了避祸,就找太史重新登记,改姓辅氏,脱离了智氏家族。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犹豫不知道该立谁为继承人,就用两片竹简,刻上训诫的话,分别给他们俩,交代说:“一定谨记!”三年后,他问两个儿子简书上的内容。伯鲁张口结舌,早就忘了。问他竹简在哪儿,也说丢失了。而无恤则背诵如流,问他竹简在哪儿,他马上从衣袖里拿出来,一直随身带着呢!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就立了无恤。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派我去,是为了多搜刮钱财呢,还是为了保家卫国呢?”赵简子说:“保家卫国。”于是尹铎就去了,他减轻赋税,增进民生。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一旦有灾变,你不要认为尹铎年轻,也不要嫌晋阳路远,一定去投奔他。”

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继位。智襄子就是前面说的智瑶,又称智伯,他也掌握了晋国执政大权。有一天,智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宴会。宴会期间,智伯屡次戏弄韩康子,又侮辱韩家的总管段规。智国听说后,进谏说:“激怒对方而不小心提防,恐怕要大难临头!”智伯说:“什么大难?我就是大难,我不给人大难,谁还敢给我带来大难吗?”智国说:“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儿!《夏书》上说:‘一个人屡犯过失,结下的冤仇不在明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加防备。’君子能在小事上谨慎,才没有大患。今天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同时羞辱了对方君相二人,让他们蒙受耻辱,您还认为他们不敢报复,恐怕不大妥当吧!就连黄蜂蚂蚁都能害人,何况对方是一个强大家族的族长和总管!”可智伯不听。

智伯要强占韩康子的土地,康子当然不愿意给。段规就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一定兴兵攻伐我们。不如给他,他得意忘形后,必定如法炮制,找其他家族要地。如果别人不给,就会激起战争,那时候咱们再见机行事。”

韩康子说:“行!”于是就派使者去,给智伯送上一个拥有一万户人家的城邑。

智伯大为高兴,果然如法炮制,又找魏桓子要地。桓子准备拒绝。魏氏家族总管任章说:“为啥不给他呢?”桓子说:“他无故索地,当然不给。”任章说:“他无缘无故就要别人的地,诸家大夫一定畏惧。我们给他,他一定更加骄横。他骄横而轻敌,诸家大夫就会因为畏惧共同的敌人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对轻敌之人,我看智伯的命也就不长了。《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您不如给他,让他骄横,然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联盟来对付他了。干吗要在今天独自一家来跟他翻脸呢?”

魏桓子说:“好!”就也送了一座一万户人家的城邑给智伯。

韩家给了,魏家也给了,智伯得意忘形,接下来又找赵襄子,指名要蔡与皋狼两座城邑。赵襄子拒绝了。智伯大怒,统帅韩、魏两家的军队来攻打赵氏。赵襄子抵挡不住,想要撤离,就问手下:“咱们往哪儿撤呢?”手下说:“长子县比较近,而且城郭完固。”赵襄子说:“人民精疲力竭去巩固城郭,又要拼死命来守城,谁能与我同心合力呢?”手下说:“那去邯郸吧!存粮比较充裕。”赵襄子说:“所谓存粮充裕,那都是搜刮来的。当初把人民都搜刮光了,现在又让他们跟我送死,他们能拥护我吗?还是去晋阳吧!父亲在世时嘱咐我,有难就去晋阳。尹铎宽厚爱民,晋阳人民一定和我上下一心!”于是就去了晋阳。

智、韩、魏三家的军队包围了晋阳,并引水灌城,城淹到只剩六尺,连锅灶都沉入水里,生出了长脚虾,可人民却还没有背叛投降的意思。智伯视察水攻的情景,当时魏桓子驾车居中,韩康子持矛居右。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攻可以亡人之国啊!”听了这话,魏桓子用肘碰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轻轻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两人都想到了,汾水可以灌魏的主城安邑,绛水可以灌韩的主城平阳。

智伯的谋士絺疵说:“韩魏必反!”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絺疵说:“形势之必然,以韩魏之兵攻赵,赵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韩魏。之前我们约好的,灭赵之后,三分其地。现在城已经淹到只剩六尺了,人马相食,眼看他们就要投降了,而韩魏二人,面无喜色,反而忧心忡忡,这不是要反,那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韩魏二人,二人说:“这是敌人的离间计,是让主公您怀疑我们,然后放松对赵氏的攻击。我们怎么会对马上就要到手的地盘不动心,反而去图谋反对您,做那充满危难而办不到的事呢?”韩魏两人刚走,絺疵就进来,对智伯说:“主公您怎么把我的话跟他们说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我跟他们说了?”絺疵说:“他两人盯着我看,然后又快步离开,我就知道他们的心思了。”但智伯不听絺疵的。絺疵为了避祸,就请求出使齐国,溜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出城见韩魏二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今天智伯率韩魏攻赵,赵亡之后,就轮到韩魏了。”二子说:“我们也知道这道理,就是怕事情没办成,而阴谋泄露,反而招祸。”张孟谈说:“谋出于二子之口,入臣之耳,有什么不放心呢?”于是三人商议停当,约好起事的日期,赵襄子派人深夜杀掉守堤的士卒,把水引去灌智伯的军队。智伯军乱,韩、魏两军分从两翼夹攻,赵襄子率赵军从正面攻击,智伯军大败,于是杀了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只有辅果一支得以幸存。

【司马光曰】

智伯之亡,是亡于才胜于德。才和德是两回事,但是一般人分辨不出来,都通称为贤,这就是看错人的原因。

聪察强毅叫才,正直中和叫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驾驭才,德运用才。那云梦泽的竹子,有着天下最强劲的质地,但是,不进行矫正揉曲的处理,再加之以羽翎箭括,就不能成为一支利箭。那棠峪出产的金属,是天下最锋利的物件,但是,不进行熔炼锻铸,再加之以磨炼砥砺,就不能攻击强大的敌人。

所以说,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愚人,也不要用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则善无所不至;挟才以为恶,则恶也无所不至。愚者虽然也想干坏事,但是智力不能周全,力量不能胜任,就像乳狗咬人,很容易就把它制住了。小人呢,智足以逞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这是如虎添翼,为害不浅!而且,人们对德呢,往往是敬而远之,对才呢,则爱而亲之;一个疏远,一个亲近,就往往为有才之小人所蔽,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行。自古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亡国败家的例子,太多了!岂止是智伯这一个案例!所以,治国当家者,如果能审查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必怕自己没有知人之明呢!

【华杉讲透】

《资治通鉴》开篇头两节,用心良苦,开篇立意。第一节讲礼制名器,这是治国之大本;第二节讲才德之分,亲贤臣,远小人。《资治通鉴》,最重要的纲领就这两条吧。

才德之分,司马光说要知所先后。而知所先后,是《大学》里的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事你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就接近得道了。你知道德为先,才为后,那么在用人之际,你就能辨别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而且,根据我的体会,是自己做君子在先,辨别别人是不是君子在后。如果对自己的德没有要求,你就看不清别人。智宣子当初为什么看不出智伯是败家子呢?不是他不晓得这些道理,而是他自己就有问题。

所以,凡事在于要求自己。如果你在网上看见一个标题——什么样的朋友不值得交。你点击进去一条一条读,提醒自己提防这些人,还转发分享,这等于什么也没学到。当我们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应该一条条对照自己,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至于别人,一时还顾不上,自己还没管好呢!

神宗皇帝在御制《资治通鉴》序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们读书是为了修自己的德。要修德,是因为真切认识到自己缺德,因为缺,所以才要修嘛。

学习才德之辨,学习君子小人之分,主要是要认识到自己是小人,自己缺德,才尽量去补救改过,不是为了制别人,也不是为了有辨别他人的“智慧”。当你擦亮了自己的良知,自然心如明镜,来者如照,了了分明,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智慧。

3 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产,赵襄子还是对智伯恨之入骨,就把智伯的头盖骨用油漆漆了,当饮器喝酒。智伯的臣子豫让想替智伯复仇,就诈称自己是个受过刑的犯人,然后暗藏匕首,到赵襄子宫中扫厕所。赵襄子如厕,突然觉得心中不安,叫人严加搜索,然后抓住了豫让。左右的人要杀掉他。赵襄子说:“智伯死而无后,这人还能替主公报仇,也是个义士,把他放了吧。我躲着点他就是了。”豫让又用漆涂在自己身上,长满癞疮,口吞木炭,让自己声音沙哑,在街上做乞丐。他妻子看见他都不认识,但有一个朋友把他认出来了,哭着说:“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当赵家的臣子),也一定会得到宠幸,那样不更能找到机会杀他吗?何必这样苦自己呢?这样报仇,不是很难吗!”豫让说:“我如果委质为赵氏之臣,又图谋杀他,那就是有二心了。我想做的事,确实是很难办到。而我之所以这样做,正是要让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有二心者感到羞愧啊!”这一天,赵襄子出门,豫让埋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头,马突然受到惊吓。四下搜索,抓到豫让。这回,赵襄子杀了他。(赵襄子也是个厚道人,前面说过,父亲测试他和大哥伯鲁谁更有贤德,最后选了他做继承人。)

赵襄子想着这君位本来应该是伯鲁的,就还想还给伯鲁的后代。所以,他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却不肯立自己的儿子做继承人。他封伯鲁的儿子在代城,称为代成君。代成君死得早,赵襄子就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继承人。赵襄子死后,他的弟弟赵桓子夺位,逐走了赵浣,自立为君。但是,他只做了一年君主就死了。赵国人不服,说:“赵桓子为君,不是襄子主公的意思。”于是一起把赵桓子的儿子杀了,再把赵浣接回来为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赵籍,就是后来的赵烈侯。

魏国方面,魏桓子的孙子魏斯,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韩国方面,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就是韩景侯。

魏文侯尊贤爱士,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次从段干木的家门口过,必定低头,手扶车前横木,以示敬礼,所以四方贤士都来归附他。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在魏国开馆设教,让魏国风气人才,为之一新。

有一次,魏文侯与群臣饮酒,正在兴头上,突然天降大雨,文侯下令备车前往野外去。左右说:“咱们喝得正高兴,天又下雨,主公要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管理山林的虞人约好了今天一起打猎,饮酒虽乐,我也不能失信于人哪!”于是驾车前往,亲自去告诉对方因为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要攻打赵国。魏文侯说:“寡人与赵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要攻打韩国。魏文侯说:“寡人与韩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两国使者都愤怒而去,后来知道文侯跟对方说的话也是一样,都感动羞愧,来魏国朝谢。于是魏国成为三晋之首,天下诸侯都不能与之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伐兼并了中山,封给他的儿子魏击。文侯很得意,问群臣说:“你们认为,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呢?”大家都说:“仁君!”任座却唱反调:“主君得了中山,没有封给自己的弟弟,而是封给了自己的儿子,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君呢?”文侯发怒,任座就起身出去了。文侯又问翟璜。翟璜说:“仁君!”文侯问:“何以知之?”翟璜说:“我听说君仁则臣直,任座能如此当面直言,所以我知道您是仁君。”文侯听了很高兴,让翟璜去把任座请回来,亲自下堂迎接,以为上宾。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说:“噫?这编钟的乐音好像不太调和啊?是不是左边挂高了?”田子方笑。文侯说:“你笑啥?”子方说:“我听说,主君应该知道的,是乐官是否胜任,而不是知道乐音准不准。如果主君您知道乐音准不准,恐怕就不知道乐官是否胜任了。”

公子魏击出门,路上遇见国师田子方,连忙下车行礼。田子方也不还礼。魏击怒,说:“是富贵者骄人呢?还是贫贱者骄人呢?”田子方答:“当然是贫贱者骄人,富贵者怎么敢骄人呢!国君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亡国之君,没有人会再把一个国给他;破家大夫呢,也没有人会再给他一分封邑家业。而我们贫贱之士呢,言不听,计不从,行不合,穿上鞋就走,到哪儿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向他谢罪。

文侯问李克:“先生您曾经跟我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选择宰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先生认为他们二位如何?我该选谁?”李克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野之人,不敢妄议朝中贵戚大臣!”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先生不要推辞!”李克说:“国君只是没有留意考察罢了。看一个人,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看透一个人了,主君何须问我呢?”文侯说:“先生回宾馆休息吧,我的宰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出门,遇见翟璜。翟璜问:“今天听说国君召见先生问宰相人选,最后选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忿然作色,说:“西河守吴起,是我举荐的。国君担忧邺城的治理,我举荐了西门豹。国君要攻伐中山,我举荐了乐羊。中山攻取后,没有守备,我举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儿子没有老师,我举荐了侯鲋。就这几条来看,我哪一点不如魏成?”

李克说:“你举荐我给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做大官吗?国君问我谁可以做宰相,我是如此这般跟国君回答的(把跟魏文侯的对话复述了一遍)。我之所以知道国君会选择魏成,是因为魏成千钟俸禄,只用一百钟养家,九百钟都用来结交贤士。所以发掘出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举荐给国君。国君都把他们尊为国师。您举荐的五人,国君都用为臣子。您怎么能跟魏成比呢!”

翟璜羞愧地说:“是我识见浅陋,说错话,愿终身做您的学生!”

【华杉讲透】

识人用人的五条,还是那句话,不要光用来审察别人,关键是对照检查自己,才算是学到了。平时亲近什么人,富贵时资助什么人,显达时举荐什么人,遇到困境时是不是不义之事宁死也不会干,贫穷时是不是不义之财饿死也不取。这就是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吴起,本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命吴起为大将。但是吴起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对他不放心。于是吴起杀了妻子,消除嫌疑,得以为将,大破齐师。

有人就对鲁侯说:“吴起起初事奉曾参,自己母亲死了,都不回家奔丧。曾参很厌恶他,和他绝交了。现在又杀妻求将,这是残忍薄行之人啊。”吴起听说后,害怕获罪,听说魏文侯贤德,就投奔魏国。文侯问李克意见,李克说:“吴起贪而好色,但是要说到用兵,就是司马穰苴也赶不上他。”于是魏文侯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拔下五个城池。

吴起为将,与士卒同吃同穿,同甘共苦,睡觉时就睡地上,不另外铺席子,行军不用车马,只凭两条腿和士卒一起走。亲自背负干粮,和士卒一样劳动。士卒有身上长了疮的,吴起亲自用嘴替他吮吸。那士卒的母亲听说了,失声痛哭。旁人问:“你儿子只是一个普通士兵,而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这么荣耀的事,你怎么还哭呢?”那士卒母亲说:“当初将军为他的父亲吮吸疮脓,他父亲奋不顾身,战死沙场。如今将军又为他吮吸疮脓,不知道他将来又要战死何处了,我如何能不哭!”

4 燕湣公薨逝,子僖公立。

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402年)

1 周威烈王崩逝,子安王立。

2 强盗击杀楚声王。楚国人立其子为悼王。

安王元年(庚辰,公元前401年)

1 秦伐魏,打到阳孤。

安王二年(辛巳,公元前400年)

1 魏、韩、赵联军伐楚,打到桑丘。

2 郑国围攻韩国阳翟。

3 韩景侯薨逝,子烈侯继位。

4 赵烈侯薨逝,国人立其弟继位,是为赵武侯。

5 秦简公薨逝,子惠公继位。

安王三年(壬午,公元前399年)

1 周王子姬定逃奔晋国。

2 虢山崩塌,泥石壅塞黄河。

安王四年(癸未,公元前398年)

1 楚国发兵包围郑国。郑国杀掉宰相驷子阳。因为驷子阳是郑国宗族,是郑穆公的后代。

安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

1 发生了日食。

2 三月,强盗杀死韩国宰相侠累。

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仇。严仲子听说轵人聂政勇猛过人,以黄金百镒为聂政母亲贺寿,想请他为自己报仇。聂政不接受,说:“老母亲还在世,我不能以身许人。”等聂政母亲去世后,严仲子便派聂政刺杀侠累。侠累坐在自己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突击而入,冲上台阶,刺死了侠累。聂政自知无法逃脱,用刀子割破自己面皮,又自挖双眼,毁容后再剖腹自杀,肠流满地。韩国人把聂政尸体在大街上示众,悬赏征求辨明聂政身份,但没人能认出来。聂政的姐姐聂嫈知道了这件事,走到弟弟尸体旁痛哭,说:“这是轵地深井里的人聂政啊,因为姐姐我还活着,怕连累我,所以毁容灭迹来保护我。我怎么能因为怕惹上杀身之祸,而埋没了我弟弟的英名!”于是在聂政尸体旁自杀。

安王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

1 郑国驷子阳的余党杀掉了郑繻公,立他的弟弟乙为君,是为郑康公。

2 宋悼公薨逝,子休公田立。

安王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

1 齐伐鲁,取最。

2 郑国负黍城叛变,重新回归韩国。

【胡三省曰】

负黍本来是韩国城市,据《史记》记载,郑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应该是在该年成为郑国地盘,现在又起义回归韩国。

安王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

1 魏伐郑。

2 晋烈公薨逝,子孝公倾立。

安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391年)

1 秦伐韩宜阳,攻取六个城邑。

2 当初,田常生襄子田盘,盘生庄子田白,白生太公田和。这一年,齐国权臣田和把齐康公流放到一个海岛上,给了他一个城邑的赋税,以奉其祖先祭祀。

安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390年)

1 秦、晋战于武城。

2 齐伐魏,取襄阳。

3 鲁败秦师于平陆。

安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389年)

1 秦侵晋。

2 齐国权臣田和与魏文侯以及楚国、卫国代表在浊泽会晤,希望魏、楚、卫支持他取代齐国姜氏成为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请求,并且斡旋列国诸侯。周安王同意了。

安王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1 秦伐蜀,取南郑。

2 魏文侯薨逝,太子魏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在西河顺流而下,船至中流,对吴起说:“美哉山河,固若金汤,此魏国之宝也!”吴起说:“国家安全,在于君王之德行,不在于地势之险要。上古时代的三苗氏,左有洞庭湖泊为屏障,右有鄱阳湖为拱卫,但是德义不修,终为大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安邑,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华山,南面两山相对为伊阙,北有羊肠之险,但是修政不仁,被商汤赶下宝座,流放远方。而商纣王之国呢,左有孟门天险,右有太行山脉,常山在其北,黄河在其南,修政不德,为周武王所杀。由此观之,国家安全,在德不在险,如果君上您不修德,这舟中之人,都是敌国!”武侯说:“好!”

魏国任命田文为宰相。(此田文,不是齐国的田文。)吴起不服,问田文:“我能跟您比一比谁对国家的功劳大吗?”田文说:“好啊!您说!”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卒慷慨赴死,让敌国不敢打魏国主意,您赶得上我吗?”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统领百官,亲近百姓,促进生产,充实国库,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接着说:“守卫西河,让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只能唯命是从,您行吗?”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那么问题来了,这三方面您都不如我,凭什么您的地位要比我高呢?”田文说:“新主年少,上层互相猜疑,大臣还未亲附,百姓对新朝还没有信任和信心,在这个时候,您说,用您做宰相呢?还是用我做宰相呢?”吴起默然良久,说:“该用您做宰相!”

后来,魏国宰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他嫉恨吴起,想把吴起除掉。公叔的一个仆从献计说:“除掉吴起很容易。吴起这个人,为人刚劲,而且自鸣得意。您先给君上说:‘吴起是个大才,而咱们是个小国,怕留不住他呀!主公不如下嫁公主给他,他如果不想在咱们魏国久留,一定会拒绝这门亲事。’然后呢,您再请吴起到家里做客,让夫人对您百般凌辱,吴起看到娶了公主之后生不如死的生活,一定推辞,咱们的计策就成功了!”公叔大喜,依计而行。吴起到公叔家做客,看到公叔在公主面前猪狗不如的地位,紧接着魏武侯就要嫁女给他,他吓得赶紧推辞。魏武侯下嫁公主,居然被吴起拒绝,出离愤怒,怀疑吴起有二心。吴起此时就算知道上当,也来不及了,他害怕被诛,只能逃亡,就跑去投奔楚国了。

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贤名,吴起一到,就直接任命他为楚国宰相。吴起推动改革,修订法律,罢黜所有只领薪水、没有具体工作的闲散官位;废除血缘疏远的公族的爵位俸禄,把国家财政,用来养战斗之士,提高军队待遇和战斗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合纵,也不连横。于是三面出击,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国,楚国国势大张,诸侯都畏惧楚国之强,而楚国的贵戚大臣利益集团,因为吴起触动他们的利益,而非常仇恨吴起。

3 秦惠公薨逝,子出公立。

4 赵武侯薨逝,赵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5 韩烈侯薨逝,子文侯立。

安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1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华杉讲透】

田氏从此取代姜氏拥有齐国,田和为“新齐国”的齐太公。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之前韩赵魏是三家分晋,而齐国是田氏一家直接通过周天子的合法任命,把姜太公的子孙取代了。

2 赵国公子朝作乱,逃奔魏国,又和魏国结盟,率领魏国军队攻打邯郸,没能攻克。

安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1 秦国庶长改发动政变,杀死秦君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迎接流亡河西的师隰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

【胡三省曰】

师隰是秦灵公的儿子,这君位本该是他的。但当初秦灵公死,师隰的叔父悼子夺位,是为简公。师隰就流亡到河西去了。简公死,子惠公立。惠公死,子出子继位。如今庶长改杀出子而迎立献公。

2 齐伐鲁。

3 韩伐郑,取阳城。

4 齐太公薨,子桓公田午继位。

安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年)

1 魏败赵师于兔台。

安王二十年(己亥,公元前382年)

1 发生了日全食。

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

1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跑到停放王尸的地方,伏在尸体旁边。攻击吴起的乱臣用箭射杀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悼王下葬之后,肃王继位,让令尹尽诛作乱者,因吴起案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余家。

安王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380年)

1 齐伐燕,占领桑丘。魏、韩、赵三国联军伐齐,打到桑丘。

【胡三省曰】

前面周安王二年记载有魏、韩、赵联军伐楚,打到桑丘。此桑丘非彼桑丘,是另一座同名城市。

安王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379年)

1 赵国偷袭卫国,未能得手。

2 之前被田氏流放到一个海岛上的齐康公薨逝,没有子嗣,田氏就兼并了齐国。姜太公的齐国,至此亡国灭宗了。

就在这年,齐桓公也薨逝,子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

安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378年)

1 狄人在浍打败魏国军队。

2 魏、韩、赵伐齐,打到灵丘。

3 晋孝公薨,子俱酒继位,是为晋靖公。

安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年)

1 蜀伐楚,占领兹方。

2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兵车。”

【胡三省曰】

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就是三万七千五百人的部队。

卫侯说:“我知道他有大将之才,但是他曾经做过政府官吏,下乡收税的时候,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任命官员,是用人之才,就像建筑师选用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比如杞和梓,两木皆良材,长到几人合抱的大树,中间有几尺是朽坏的,优良的工匠还要拿它来用,不会把整棵树都丢弃。现在国君您身处战国时代,正需要爪牙之士,就因为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而要抛弃捍卫国家的大将吗?这消息千万不要传出去,一则为人耻笑,二则天下之才,觉得自己有点缺点,都不敢到卫国来了。”卫侯再拜说:“我谨受您的教诲!”

卫侯在卫国的君臣会议上讲话,讲得也不怎么样,意见也不对,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但是群臣同声一致赞同,就像一个嘴巴在讲话一样。子思说:“在我看来,今日之卫国,就像孔子说的‘君不君,臣不臣’,一样一样的!”公丘懿子问:“为什么说卫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呢?”子思说:“人主自以为是,臣下就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做对了,自鸣得意,还会排斥别人的意见;何况卫侯说的这意见根本就不对!群臣还同声唱和,那不是助长他的罪恶吗?人主不审察事情的是非真伪,而是喜欢听别人的赞美,没有比这更昏暗的了。群臣不揣度事情的真理所在,就阿谀奉承,争取君王的好感,没有比这更谄媚的了。君暗臣谄,这样的统治阶级来领导人民,人民绝对不会认同。再不改变这种风气,国家就要灭亡了!”

子思对卫侯说:“国事日非,君上的卫国越来越差了!”

卫侯问:“何出此言?”

子思说:“事情演变到此,是有原因的。国君讲起话来自以为是,卿大夫就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卿大夫讲话也自以为是,士人庶人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级群众也同声赞美,一级哄一级,随声赞美的有福,出言反对的遭祸,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善言善政,怎么能够产生?《诗经》上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都自称是圣贤,谁能辨别鸟的雌雄?说的就是卫国君臣吧!”

3 鲁穆公薨,子姬奋继位,是为鲁共公。

4 韩文侯薨,子韩哀侯继位。

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376年)

1 周安王崩逝,子姬喜继位,是为周烈王。

2 魏、韩、赵三家废晋靖公为庶人,瓜分了晋国残留的最后一块土地,晋国正式灭亡。

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

1 发生了日食。

2 郑国灭亡,被韩国吞并。韩国将都城迁到郑国国都新郑。

3 赵敬候薨,子赵种继位,是为赵成侯。

烈王三年(戊申,公元前373年)

1 燕国在林狐打败齐国军队。鲁伐齐,攻陷阳关。魏伐齐,打到博陵。

2 燕僖公薨,子燕桓公继位。

3 宋休公薨,子宋辟公继位。

4 卫慎公薨,子卫训继位,是为卫声公。

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1 赵伐卫,占领首都濮阳附近七十三个村镇。

2 魏国在北蔺击败赵国军队。

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1 魏伐楚,占领鲁阳。

2 韩国大夫严遂,刺杀了国君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继位。当初,哀侯任命韩廆为宰相。但是,他又对严遂更加亲近。这样搞得韩廆和严遂二人势不两立。严遂派人刺杀韩廆,韩廆急奔哀侯寻求保护。哀侯抱住韩廆,刺客就连哀侯一块儿杀了。

3 魏武侯薨,生前没有立太子。他的儿子魏罃与公中缓争位,国内乱。

烈王六年(辛亥,公元前370年)

1 齐威王到周朝首都洛阳,朝见天子。当时周室衰弱,诸侯早就废了朝见之礼,而唯有齐威王去朝见,于是天下人都以齐威王为贤德。

2 赵伐齐,打到鄄城。

3 魏国在怀县打败赵军。

4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自从我委任你治理即墨,我每天都收到针对你的举报信。但是我派人去即墨秘密调查,发现开荒地为良田,人民富足,衙门无事,齐国东部,一片祥和安宁,这说明你没有巴结攀附我左右的那些近臣。”于是,增加他一万户人家的封邑。

齐威王又把东阿大夫召来,说:“自从我委任你治理东阿,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对你的赞扬。我派人去东阿调查,发现田野荒芜,人民贫困,还饿肚子。当初赵国攻打鄄,你见死不救;卫国占领了薛陵,你还不知道;那些赞扬你的话,都是你买通我的左右来骗我的吧!”当天,就把东阿大夫和平时赞扬他的近臣,全都用大锅烹杀。群臣惊惧,再也没人敢欺上瞒下,都尽力做实事,于是,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张居正曰】

齐威王刚即位的时候,不理政事,凡事废弛,国势衰弱。到了第三年,他突然发奋图治。那些之前乱来的臣子,就倒霉了。

5 楚肃王薨,无子,其弟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6 宋辟公薨,子剔成继位。

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1 发生了日食。

2 周烈王崩,弟弟姬扁继位,是为周显王。

3 魏国大夫王错出奔韩国。公孙欣对韩懿侯说:“魏国乱了,可以攻取!”韩懿侯就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打破魏军,于是包围了魏国首都安邑。赵成侯说:“把魏罃杀了,改立公中缓,以此为条件,让他割一部分土地给我们,我们就退兵,这样咱们两国都得利。”韩懿侯说:“不可!杀魏君,这是暴行;割地而退,这是贪婪。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让他两人都当国君。魏国分裂后,就比宋国还弱,对我们两国都没有威胁了。”

赵成侯坚决不同意韩懿侯的意见。韩懿侯不高兴,当天晚上就班师回国了。韩军撤了,赵成侯一个人也拿不下来,也撤了。安邑之围遂解。魏罃乘机袭杀公中缓,自立为君,是为魏惠王。

从周烈王五年魏武侯薨逝,到周烈王七年魏惠王继位,经历两年内忧外患,魏国终于有了新君。

【司马迁曰】

魏惠王之所以自己没有身死,国家没有分裂,是因为韩、赵两家阴谋不相合,如果赵成侯听了韩懿侯的,魏国就分裂了。所以古人说:“国君去世,如果没有合法继承人,那国家就会被外敌攻破。” h4ogI5JniEC2Talyox22p+ueK3MGATp15e2IAJ0aErkMHXkv8VedvKTi8AzpoQ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