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时期,有一个叫作谢道韫的女子。她生于东晋名门谢氏家族,从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一天,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将家中的子侄辈们聚到一起,讲论诗文。此时天上下起了大雪,叔叔谢安高兴地问大家:“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场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谢道韫的哥哥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到空中飞舞的样子和这场雪差不多。)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说,这场雪像是风吹柳絮漫天飞舞。)叔叔谢安听了谢道韫对白雪的比喻,大为赞赏,高兴地大笑起来。
从此以后,谢道韫便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咏絮才”的名号。
纯白的雪总是给人以明净之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雪是如何在诗中展现魅力的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我离开的时候,轻柔的杨柳在风中摇动。今日我已归来,却见满天的大雪纷飞。
道路泥泞难行,我感到又饥又渴。我满心的伤悲,却有谁能体会!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大山在日落的暮色中显得苍茫遥远,寒天白雪覆盖着简陋的小屋。
柴门外忽然传来犬吠的声音,原来是有人在风雪夜中归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的山北景色秀美,山顶的积雪像与天上的浮云相连接。
雪晴后的暮光照亮树林,冰雪消融,为傍晚的城中增添了阵阵清寒。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对被子枕头的寒凉感到惊讶,又见窗户外一片通明。
夜深时我知道屋外下了大雪,时不时能听见竹子被压断的声音。
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我只知道追寻胜景却忘了天气的寒冷,稍稍停立在这春风吹拂的夕阳之中。
最爱的就是东山晴后的雪景,柔软的阳光里涌现出一座座银色的雪山。
[诗歌赏析清寒]
冰雪是寒冷而明净的自然景观。
在寒冷的季节里,植物萧条,动物蛰伏,世界的景象变得单调而宁静。从天而降的飞雪和树木上、建筑上的飞雪把世间装点成银白色。诗人在寒冷的天气中向往着家的温暖,同时也欣赏着冰雪带来的明净的视觉感受。
本章所选的诗作中,祖咏的《望终南余雪》有一个背景故事。诗人祖咏年轻的时候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题目是写作一首题为“望终南余雪”的六韵十二句律诗。祖咏看完题目后稍加沉吟,提笔写下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诗。这四句诗虽然字数少,但是意思完整,构思精妙,如果继续写反而会画蛇添足。所以祖咏就用这四句诗交了卷。考官看完以后很不满意,要求他补齐字数,可是祖咏坚持自己的作品已经写完。虽然最终没有被录取。但是这首诗歌却流传了下来,成了千古名作。
白居易的《夜雪》也是一首构思非常巧妙的作品,其中“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二句尤其精彩。诗人用积雪压断竹子的声音来侧面描写积雪厚重,进而突出深冬时节天气寒冷,写作手法非常高明。
杨万里的诗写雪景很有新意,所谓“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写到太阳照耀在雪山上,红光映衬白雪,把雪景写出了一种暖色调的感觉,非常别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佚名)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望终南余雪》祖咏)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白居易)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其二》杨万里)
[万物百科]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样繁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的曲率不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边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实有水汽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冰晶各部分饱和水汽压不同,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
当实有水汽压仅大于平面的饱和水汽压时,水汽只在面上凝华,形成的是柱状雪花。当实有水汽压大于边上的饱和水汽压时,边上和面上都会发生凝华。由于凝华的速度还与曲率有关,曲率大的地方凝华较快,故在冰晶边上凝华比面上快,多形成片状雪花。当实有水汽压大于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时,虽然面上、边上、角上都有水汽凝华,但尖角处位置突出。水汽供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故多形成枝状或星状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