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录
青铜秘史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很多遗址都发现过零星、小件的铜器,如铜片、小铜刀和铜锥等。这应该是古人在偶然状态下的收获,比如把含铜的矿石放到陶窑中烧,然后发现了小块的铜,并进行初步加工,但离实用的青铜还有很远的距离。

单纯的铜是红铜,熔点较高,熔化后流动性很差,难以铸造成大件或精细的物品。而且,纯铜质地较软,用途有限。要降低熔点、提高铜熔液的流动性,需要加入锡或铅;要提高铜的硬度,则需要加铅。

不同用途的铜器,锡和铅的比例也不一样。铜礼器需要有精致的造型和繁复的花纹,锡的比例要稍高;铜兵器要有较高的硬度,需要提高铅的比例,但铅过多又会造成青铜器变脆,容易碎裂。这些比例关系需要技术人员在反复试错中摸索。

从矿石中炼出单纯的某种金属并非易事,不过有些矿石是多种金属共生,幸运的话能遇到铜锡共生或者铜铅共生且比例碰巧合适的矿石,烧炼这种共生矿石,则有可能得到较硬、较细腻的铜合金。但这种偶然的成功难以复制,当矿石中的元素比例改变,炼出的铜就不符合需要了。所以,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有很高的门槛。二里头铸造区发现过一小块锡片,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单独提炼锡来与青铜配比。殷墟还发现过超过一吨的铅锭窖藏,这也是为冶炼青铜准备的原料。

石器时代通往青铜时代的大门看似很宽,实则很窄。这些困难和偶然性,又催生了关于金属冶炼的神秘玄学观念,认为某些神灵会影响冶炼的成效,所以人们会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祈福,请神赐予高质量的产品——从夏到商,冶铜区的人祭遗存都比较密集,直到钢铁时代,冶炼仍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神秘色彩的活动,甚至有工匠舍身投入炼炉、获得高质量金属的传说。

注释

1 《史记·夏本纪》裴骃集解引《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汲冢纪年》就是《竹书纪年》。

2 仇士华:《 14 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赵海涛、张飞:《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考古》,《南方文物》2021年第2期。

4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1期。

5 许宏:《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世界遗产》2015年第8期。

6 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7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8 这个“圆坑”在1972年和2001年两次被发掘,分别编号为1972VH80和2001VH1。

9 这种建筑落成后再埋入的人牲,性质介于奠基和人祭之间,这说明两种人祭方式间并没有太明确的界限。

10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二册,635页。

11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1号巨型坑的勘探与发掘》,《考古》2015年第12期。

12 同上。

13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第241、251页。

14 郑光:《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15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

16 同上。

17 岳洪彬:《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18 《说文》曰:“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卜,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

19 参见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朱芃宇《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墓葬研究》,河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第16页。

20 李志鹏:《二里头文化祭祀遗迹初探》,《三代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密新砦》,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22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第41页。

23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24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25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26 图片分别引自许宏《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和《世界遗产》编辑部《二里头新探》,《世界遗产》2015年第8期。

27 关于中国早期文明认定标准的讨论,可参考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陈星灿整理,《文物》2004年第1期。

28 在缺少青铜技术的人类文化中,黑曜石可以部分代替青铜兵器的功能:它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玻璃质岩石,断茬锋利,价值较高。在上古中东地区以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中南美洲,黑曜石都曾是高端兵器原料。但中国的黑曜石较少,在新石器时代几乎没有它的踪迹。

29 许宏:《东亚青铜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60页。

30 参见《左传·襄公四年》,《史记索隐》引用时有所增减。另可见《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 ZzqPa46MliLf2Bpk/G2i3TpQqWGAdXup53+muFqvgQBZ/rV/dRlasiXJjN5UGz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