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禹治水真相

《史记·夏本纪》中有一处很特殊的记载,说大禹在治水期间曾经让他的助手“益”给民众散发稻种,在低洼多水的地方种植:

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大禹推广稻作在其他古书中都没有相关记载,但在《史记》中却出现过两次。这应当不是司马迁的笔误,而且,在新砦和二里头考古中也都得到了验证。

在有关大禹的传说中,治水的背景是大洪水泛滥,所以有学者认为,龙山时代的华北曾出现过一些古国,但在4000年前陷入萧条,原因就是那场传说的大洪水。但这个观点很难成立,因为在新石器时代,华北以粟、黍等旱作农业为主,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从而聚落也就可以远离河谷低地。龙山时代最显赫的古国,如山西陶寺、清凉寺和陕西石峁,都坐落在山前和梁峁地带,比临近的河谷高出数十米,不太会遭受洪水威胁。总之,它们的衰落可能各有原因,但不会是因为洪水。

传说是经过诸多流变、改造的历史记忆,其最初的“内核”会被层层包裹,甚至改头换面,难以识别。但参照考古成果,我们还是能发现“大禹治水”的最初内核:一场龙山末期部分古人改造湿地、开发平原的活动。

这涉及上古和后世地理环境的区别,需要多解释一下。

从历史时期直到现在,江河下游的平原地带都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如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但上古的石器时代则截然相反,在没有人为筑堤干预的情况下,江河在平地上容易呈漫流状态,而湿地沼泽并不适合农业。

《尚书·禹贡》这样描写黄河下游的景观:“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里的“九河”不是确切数字,是泛称,指下游黄河形成多条扇状分岔,泛滥成为广阔湿地,与海滩相连。这是上古时代未经治理的下游平原面貌,而内陆的平原地区,其环境也与此类似。比如,关中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有大量和水有关的元素,捕鱼的鱼钩、网坠,用蚌壳制作的各种工具,乃至陶器上画有大量鱼类图案等。这些遗址大都分布在台地,远离湿地水滨,看来古人也会到湿地中渔猎。

而在华北地区龙山时代的遗址中,普遍有少量稻谷,虽然占比很小,但说明黄河流域的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湿地边缘种植水稻。新砦—二里头人则走得更远,他们已把水稻作为主粮,而这就需要开发湿地,排干沼泽,将其改造成拥有灌排水系统的稻田。简而言之,在龙山时代结束后的“大萧条”中,新砦—二里头人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甚至建立华夏第一王朝,水稻是重要原因。

这在文献中也能找到一些旁证。战国的孟子这样描述大禹的治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从孟子的描述看,禹的治水工作就是排干和改造湿地。这其实是新石器晚期以来几乎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比如,古罗马城是在公元前6世纪王政时期的排干沼泽工程中初步建成的,甚至直到工业时代初期,巴黎的凡尔赛宫,乃至整座圣彼得堡市,也都是排干沼泽后营建出来的。

进入现代社会,平原地区的人口最密集,产业也最集中,但这已经不是石器时代的本来面貌,而是后来人工改造地理的产物。新砦—二里头人可谓这个变化的先行者。

当然,改造湿地、扩大稻田的工作并非新砦—二里头人的首创,南方稻作的良渚和石家河古国都曾经有过这种工程,比二里头要早一千年甚至更多,但都还没形成持续的效果就先后解体了。

但在华北,改造平原湿地的工作,起步虽晚,却更有成效和持续性。原因何在?

其一,可能是因为比起南方,华北降雨较少,更容易排涝,且粮食作物更多元,既有水稻,也有旱作的黍、粟、豆和麦,这样的话,改造初期的湿地适合种植水稻,但随着气候暖湿程度的减弱,二里头这种“稻作殖民地”会逐渐回归旱作,同时,稻田灌溉技术被保留下来,继续用于粟、麦等北方作物,而这对于旱作农业的增收有重要作用。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继夏朝之后,商朝和周朝都建立在华北的平原地带,并奠定了此后直至秦汉的“华北优势”。

当然,和后世相比,新砦—二里头的人口基数仍然很低,改造湿地平原的工作也很有限。新砦属于豫西山地与河南平原的交界带,地势相对低平,向东就是广阔的大平原——古湿地,但新砦人却没有东进,而是选择了洛阳盆地的二里头,究其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洛阳盆地面积有限,二里头周边的微环境更容易改造;他们当时的人口规模也还不足以全面开发大平原。

其二,新砦人有机会扩展稻作农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陶器器型看,新砦属于主要分布在淮河、汉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北岸稻作区的煤山文化, 10 且位于煤山文化的最北边,稻作和旱作农业的杂糅地带。正是在此基础上,新砦人用水稻开发了二里头。

其三,新砦人并不是从南方的煤山文化中心区搬迁而来的移民,因为没有发现他们饲养水牛的证据。水牛是热带、亚热带动物,直到今天,也还是只能生活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新砦和二里头出土过很多人工饲养的牛骨,但都属于黄牛,没有水牛,说明他们并非从南方迁徙而来。新砦人的先祖应当是以旱作为主的本地土著,后来因被南方蔓延来的煤山文化同化,从而学会了水稻种植。二里头出土过犀牛和鳄鱼的骨头,可见当时华北的气候比现代更湿热。至于为何水稻比水牛先传播到黄河流域,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EfNeTIxMHmjT0RgV1wUTEErtzApZ/E4+1xDloxf30+9sPW8hbLWnTQMhui/mRz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