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龙马到底是红色的还是白色的?

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为纵火烧了一颗夜明珠,犯了罪,才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为了赎罪,他答应变成白马,驮着唐僧西天取经。

不过,你要是看过原著就会发现,唐僧手下这几个成员的本领:孙悟空最厉害,猪八戒差一点,沙和尚又差一点,白龙马本领最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是按本领大小的顺序收的。但白龙马则不一样,唐僧收了孙悟空之后,马上就收了白龙马。又过了很久才收了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为什么不是最后出场,而是要紧跟着孙悟空在开始就出现了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聊一聊白龙马的历史。而这匹白龙马,还真是和孙悟空紧紧联系在一起。

《西游记》故事,是从唐代玄奘法师去印度求法的故事演变而来。当时的玄奘法师当然也是骑马的,不过是一匹经验丰富的老红马。

根据玄奘法师的回忆,他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一匹老红瘦马西去,马鞍前还挂着一块铁片。后来他一路西去,走了几个月,到了瓜州 (今天的敦煌) ,这里就是当时的国境线了。

然而,玄奘法师面前,横着四个大难题。

原来当时唐朝正和西域打仗,边疆很不太平,禁止普通居民出境。《西游记》里的唐僧,一路上带着通关文牒 (相当于护照) ,走到哪里都通行无阻。而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并没有经过朝廷准许,不能私自越境,这是难题一。

边境线上,有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叫瓠卢河 (又名葫芦河,是疏勒河的一条支流) ,不熟悉地形的话,很难渡过,这是难题二。

瓠卢河附近,还有五座烽燧,都有兵将把守,这是难题三。

过了烽燧,就是茫茫沙漠 (在今天的甘肃敦煌和新疆哈密之间,名“哈顺戈壁”) ,单人独骑走进去,如果迷了路,就是死路一条,这是难题四。

玄奘法师不敢擅自行动,就在当地停了下来,寻找出境的机会,这一停就是好多天。这时候,玄奘法师遇到了一个年轻的胡人,名叫石磐陀。石磐陀见玄奘佛法高深,就拜他为师,并和他说:“我经常走边境线,可以偷偷送你出去。”

玄奘法师很高兴,石磐陀就给他找来了一匹马,让他把原来骑的马换给他。玄奘一看,马主人是个老头,这匹马也是又老又瘦,心里很疑惑:这匹马能通过沙漠吗?

老马的主人说:“您别看它老,它走了十五次沙漠了。”

玄奘法师细细一看,发现这匹马是红色的,而且鞍前也有一块铁片,和半年前的梦境很相似,就将信将疑地收了下来。

石磐陀带着玄奘法师,偷偷出了国境线,来到瓠卢河边。他是当地人,知道什么地方水浅,什么地方没有急流,就砍树铺路,让玄奘法师过去。前两个难题解决了。

然而越走离守兵越近,石磐陀突然害怕起来。他担心被捉住杀头,夜里拔出刀,想加害玄奘,然而犹豫半天,又放弃了。天亮时,他就对玄奘法师说:“我有家有业,不敢犯法越境,不能再保护你了。”

玄奘法师理解他,两人就此分别。玄奘法师骑着那匹老红瘦马,向沙漠走去。路上被守兵捉住,幸亏带兵的将军是信佛法的,没有为难他,还指给他取水的泉眼和去沙漠的路径。

玄奘法师骑着马,走进沙漠,谁知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袋泼翻了,一滴水都没有剩下。他刚要回头去取水,但是想起他从长安出发时立的誓言:“不到天竺,决不后退一步。”

于是玄奘法师继续向沙漠里走去,走得口干舌燥,四天五夜,没有水喝,快要渴死了。当天晚上,玄奘梦见一个大神,催他上路。走了一段,忽然那匹老红马疯狂地奔跑起来,拉也拉不住。它带着玄奘法师跑到了一个水源旁边,人和马都得救了!

可以说,玄奘法师的性命,是这匹老红马救的。当然不一定是什么大神显灵,更可能是这匹老马对沙漠太熟悉了,它知道哪里有水源。这就是老马识途。

然而这段故事太过传奇,后来的《西游记》从中吸取了不少素材:玄奘法师,当然就是后来的唐僧;高鼻深目、脸上长毛的胡人石磐陀几经变化,成了孙悟空的原型之一;那片沙漠 (唐代又叫“沙河”) ,在《西游记》里就变成了“流沙河”;那个喊玄奘上路的大神,就变成了“深沙神”,后来改名叫“沙和尚”;而那匹立了功的神奇老马,当然也就成了白龙马的前身。

所以我们在今天的《西游记》故事里,还可以看到玄奘这段经历留下的影子:比如孙悟空刚刚归顺时,还想加害唐僧,而且主动离唐僧而去;比如在鹰愁涧,唐僧原来骑的马被小白龙吞掉,然后由小白龙变马来替换,总称为“陡涧换马”;比如鹰愁涧和瓠卢河一样,也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

有朋友会问:按这样的说法,《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马,应该是一匹红马才对,那么,为什么是一匹白马呢?

其实,今天我们读到的《西游记》写于明代,而西游故事流传了数百年。在早期的西游故事里,这匹马确实不是白色的。而在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里,它还叫“火龙太子”,而不是“玉龙太子”,仍然隐隐带着红色的影子。

为什么今天的《西游记》变成了白马?这和历史上另一匹和取经有关的马有关,这就是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取佛法的故事。

据说汉明帝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头顶白光,绕着大殿飞,飞了一会儿,就向西边飞走了。他醒来之后,就让大臣圆梦。一个大臣就说:“陛下,臣听说在中国西方几万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国家叫天竺 (印度,唐以前称天竺、身毒。玄奘取经后,正名为印度) ,他们信奉的神叫佛。这个金人,可能就是佛。”汉明帝一听,觉得挺有意思,当即传旨,派两个大臣蔡愔和秦景,到天竺去求佛经。

蔡愔、秦景和唐僧一样,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天竺国,果然取回很多佛经,还认识了两位高僧,一个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带着两位高僧,用一匹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经过西域回到了中国。

汉明帝很高兴,就叫人在洛阳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为了纪念这匹驮经的白马,这座寺就叫白马寺。这寺直到今天还有,寺里还有一尊白马的雕像,是为了纪念当年那匹白马雕刻的。你看《西游记》里唐僧取到经书之后,确实仍然是由白龙马驮着回到东土大唐。

这其实等于说,《西游记》里的白龙马身上,至少叠加了两匹马的故事:唐代玄奘法师取经骑的红马,以及汉代驮经归来的白马。

如果你觉得这故事还不够离奇,我就再讲一个更离奇的。

我们今天说的《西游记》,通常指明末世德堂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但民间仍然流传着许许多多的西游故事,这些故事和《西游记》有关,但也有很大的不同。里面有些“脑洞”,简直让人惊掉了下巴。

比如福建泉州,有一种地方戏,叫“傀儡目连戏”。里面讲西游故事,和百回本系统的《西游记》就完全不同。

这戏里说:齐天大圣姓孙名悟空,兄弟十一人,号十一曜星君,居花果山水帘洞。入天宫偷食王母蟠桃十二颗、老君仙丹三钵,饮御酒三千瓮。被玉皇差二郎神、三太子、托塔天王率天兵擒拿,八卦炉中炼成火眼金睛。逃出丹炉,被释迦佛五指山压住,关在幽州野马桥下万丈花闪琉璃井。

是不是和《西游记》好多情节不一样?更神奇的还在后头。

唐三藏西天取经,来到琉璃井边,用丝绦救出齐天大圣。这是他的大徒弟。

后来又碰上了黑沙洞深沙神。深沙神吃了很多人,孙悟空被火烧败,求见南海佛祖观音。观音诱深沙神捧起钵盂,以钵盂罩住他,罚他变作白马同行取经。在这个故事里,白龙马竟然是深沙神 (沙和尚) 变的!

紧接着,碰上了二郎神。二郎神因戏弄玉女受罚,被贬至灌口山镇守。见到三藏师徒,发愿一同去取经。这就是二徒弟。

后来,又碰上了猪八戒。猪八戒镇守猪屎山,被孙悟空收服,愿同往西天。这就是三徒弟。

你看,前面和原著顺序倒是一致。先收孙悟空,再收白龙马,后面就大变样了。二郎神代替了猪八戒的位置,猪八戒代替了沙和尚的位置。但是你说这样编完全没道理吧?也不是。因为历史上的玄奘和那匹老红马的故事正发生在沙漠里。深沙神又是沙漠之神,所以让他变马驮唐僧,是很有来历的。

又比如还有一部名叫《真经宝卷》的明代民间说唱,也是讲西游取经故事的。按这部书,白龙马可不得了,它是“赤龙三太子”,而且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有时候比八戒、沙僧还厉害。比如在金谷洞,洞里有金狮子、象元帅、虎先锋三个妖怪 (有点像狮驼岭) ,白马就化为火龙,烧尽了洞中妖怪。又比如遇到七个蜘蛛精 (书里说在“百花山”) ,蜘蛛精放出蛛丝,把金箍棒、钉钯等兵器缠住,三人空手回来。又亏了白马化成火龙,吐火烧丝,孙悟空才打死了蜘蛛精。在这个故事里,“白”和“红”的特征恰好同时出现在这匹马的身上。

中国古典小说里的故事,往往都是这样形成的:最早有一个故事,后来又有一个故事,大家讲来讲去,发现这些故事有共同的地方,之后写书的时候就编到一起。就有点像你吃的汉堡,是一层层叠加起来的。这种小说,就叫“历史层累式”的小说。这种故事的形成过程,就叫“层累式的叠加”。所以,我们看名著的时候,除了看它表面上的故事情节,还要学会探讨故事背后形成的原理。这对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8IwqvyHD0CPNLhdmFcAdNpNSbGwGJx4JocjYYdzqb29DuyZL/DH64fUUc3qF39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