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沙和尚挑的行李里都有什么?

很多人熟悉西游故事,是从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来的。这部剧里,是沙和尚一直在挑行李。然而《西游记》原著中,师徒四人最后成了正果。如来佛对猪八戒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那么,这担行李到底是谁来挑呢?

仔细看原著就发现,这担行李大多数时候是猪八戒挑的。比如在乌鸡国,孙悟空救活了国王,就让猪八戒把行李分一担给国王挑着。在女儿国,猪八戒抢着要米,连行李沉重都不顾了。

然而有时候这行李是沙僧挑。比如书里经常写“沙僧歇下行李”这样的话。沙僧这也太冤了吧,出了一路力不说,功劳都被抢跑了?

其实这个问题,是和西游故事的形成有关。

早期的西游故事,担子都是猪八戒在挑。后来猪八戒的地位升为二师兄,这个任务才慢慢转到沙和尚身上。《西游记》原著里两个徒弟混着挑的现象,正是故事演变留下的痕迹。

白龙马那么膘肥体壮,为什么不能带行李呢?这个原著也解释了:它不能驮,驮了算越权!

在师徒四人刚刚凑齐的时候,原著有这么一段话。猪八戒嫌行李沉重,抱怨起来,想让白龙马帮忙驮行李。

行者道:“错和我说了。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与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但若怠慢了些儿,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八戒道:“哥呵,不要说打,打就是以力欺人。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你是定不肯挑;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行者道:“你说他是马哩!他不是凡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唤名龙马三太子。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告了忤逆,身犯天条,多亏观音菩萨救了他的性命。他在那鹰愁陡涧,久等师父,又幸得菩萨亲临,却将他退鳞去角,摘了项下珠,才变做这匹马,愿驮师父往西天拜佛。这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这说得很明确了,八戒、沙僧只管行李马匹,白龙马只负责驮唐僧,给唐僧做脚力,不管行李的事。如果管了,那猪八戒的功果就得不到了。

有很多同学问我,《西游记》里沙和尚的行李,到底包括什么东西?这个只要勤翻翻原著,就很好回答,但答案却超乎我们想象。因为这些行李,沙和尚一个人绝对挑不了!下面就不妨看一看。

行李里最占地方的,你可能想不到,其实是被褥,比如:

次早,悟空起来,请师父走路。三藏着衣,教行者收拾铺盖行李。

孙悟空、沙和尚也有自用的被褥。

八戒解包袱,展开铺盖,请行者安置。

那沙和尚却卷起铺盖,收拾了担子。

徒弟们都有被褥,师父当然也得有。所以,行李里面,光被褥就有四床!在没有羽绒睡袋的古代,您想想这得占多大地方!被褥约占全部行李体积的一半。而且褥子不能直接铺地上,还要加一层垫子,这个猪八戒早就说过:

四片黄藤䉭,长短八条绳。

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

扁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

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

䉭,就是藤编的席子。古人解释说“踏足隔货者曰䉭” (方以智《通雅》) 。这里带了四张,当然是师徒四人用的。相当于今天户外用的防潮垫。

有粮食,而且起码得够几天吃的。比如在五庄观,唐僧安排徒弟们干活:

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

在女儿国:

女王见他不受,教:“取御米三升,在路权为一饭。”八戒听说个“饭”字,便就接了,捎在包袱之间。

三升米得五六斤。加上别的干粮,包袱里常备十斤左右的食物,四个人分实在不算多。

有衣物,猪八戒要分行李,就说:

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偏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有鞋子,在祭赛国,唐僧要扫塔:

三藏沐浴毕,穿了小袖偏衫,束了环绦,足下换一双软公鞋。

衣服和鞋子,从头到脚,每人至少两套,因为在祭赛国,国王给唐僧师徒做衣服:

却命当驾官照依四位常穿的衣服各做两套,鞋袜各做两双,绦环各做两条,外备干粮烘炒。

杂七杂八的衣服,就得十多件,这还没有算上冬天穿的棉袄棉鞋。

还有四套“篾丝藤缠大斗篷”,这东西看似没什么用,其实你想,古代是没有雨衣的,所以只能穿藤编的斗篷,这是很笨重的东西。雨具是出门必备的,元代的制度《元典章》规定“今后出使人员,除随身衣服、铺盖、雨衣外,别不得捎带其余物件”,衣服、铺盖、雨衣是基本配置三件套。

此外,还有日常杂物;有纸笔,唐僧给孙悟空写贬书的时候用过;有经书,光书里提到的就有《金刚经》《观音经》《弥陀经》《孔雀真经》《梁皇水忏》。

俗话说“远路不捎书”,书也是压分量的东西。这些书唐僧当然不背,放行李里挑着。锦襕袈裟、紫金钵盂、通关文牒也是必备的。当然还要包括包裹这些东西的青毡,“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行李包装的自重也不轻。

还有一件东西——铜镶铁打九环杖。唐僧只是在正式场合才拿着它,平时赶路,都是徒弟给挑着。由此可见,沙和尚的行李挑子的确东西不少,倒未必有多重,只是很多东西太占地方了!

饶是如此,孙悟空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甚至还建议在行李里带尸体。在乌鸡国,乌鸡国王被妖道淹死在井里,孙悟空要去打捞,就对唐僧说:

待老孙与八戒趁此时先入那乌鸡国城中,寻着御花园,打开琉璃井,把那皇帝尸首捞将上来,包在我们包袱里。

那可是泡了三年的尸体,就算只剩骨头也得有二三十斤。难怪猪八戒要拼死反对了。

《西游记》里的行李,其实就是古人出门行李的写照。古人出门到底带多少行李?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穷家富路”。古人只要有钱,出门不愿委屈自己,带多少的都有,反正就雇人、雇马甚至雇车呗。但是我们从古人的一些描写中,可以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来。

首先,铺盖是必须带的,其次是口粮,最后是换洗的衣服。很多旅馆是不给准备铺盖的,有时候荒郊野外露宿,没有铺盖更不行。古代还没有发明鸭绒睡袋和防潮垫,被褥要占很大的体积。有一部古小说《连城璧》写道:

一日立在门前,有个客人走过,衣裳甚是楚楚,后面跟着两担行李,一担是随身铺盖,一担是四只皮箱。

铺盖和杂物基本就是一比一的关系。甚至很多地方都是“行李铺盖”连着说的,行李不算在铺盖之内。不过这是个讲究的人,光铺盖就需要打一担子,此外还需要用皮箱装日用衣物杂货。

主人自己至少需要一担行李,但别忘了:只要多带一个仆人,就要多出一担行李!这基本上是个通例。因为仆人也是人,他一样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被褥和干粮;一样怕淋雨,需要斗篷。他随身带的基本物资并不会比主人少多少。

所以,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僧师徒四人的行李,正常算起来需要四担。白龙马驮一担,三个徒弟各挑一担。即便是最精简的情况 (比如孙悟空不需要) ,也需要三担,需要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三个单位的运力,才能保证取经路上的基本生存。否则风餐露宿,师徒四人是受不了的。

有人说,三个徒弟不都是天神下凡吗?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都是5000多斤,怎么区区一点凡间的行李挑不了?而且,他们这样的神体,怎么还需要被褥干粮?

其实这就是《西游记》的写意手法。它并不是一部考证严谨的历史小说,所以不会拘泥于这些细节。理论上来说,四个人的行李虽然需要这么多,但实际写来只需要一担意思意思就得了。假如孙、猪、沙三个人都挑个担子赶路,那画面就没法看了!这正像戏台上的千军万马,只需要四个人代替。

三个徒弟虽然是神体,但猪八戒当然是怕饿,沙和尚虽然是水怪出身,但居然也表现得怕冷,和猪八戒一起穿青牛精变化的纳锦背心挡寒。然而在冻着寒冰的通天河,两人却也能随便下水。这些矛盾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事情。因为他只是随着情节编故事。这正像传统的山水画,人马、房屋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你去用透视、比例要求真实,那反倒是外行了。 jvWrKlwJWjnzkMIOLnmCjIF4eoFV8YVywf0t6CZ6Yjew4OkHRx2bY9ooEtuGdV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