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好心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好心态不仅仅体现在一个面对挫折的态度上,有时候还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心态能否端正得当,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30多年前的一个深冬,一位从京城“下放”的老教授,携家眷来到农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或者说“劳动改造”。老教授一家4口——夫妻俩及他们的小女儿和长孙就住在一户老农的后院里,而且一住就是10年多。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老农一家人对老教授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老农的两个儿子。
二儿子当时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思想觉悟”非常高,自以为爱憎分明,能随时划清“敌我”界线,对老教授一家视若仇敌,自动“肩负”起监视和“教育”老教授一家人的“重任”,常常对老教授横眉冷对,恶言恶语。有一次老农看不下去了,就对二儿子说:“人家是大地方来的,知书识礼的,你何必这样对待人家呀……要落报应的。”二儿子就大声嚷嚷:“什么大地方来的,不就是臭老九、走资派吗?我连野兽都不怕,还怕教授吗?”
三儿子则恰恰相反,当时还在读中学的他,对老教授一家视若亲人,对知识渊博的老教授更是毕恭毕敬、非常崇拜,在攀谈求教的同时,还经常帮老教授一家挑水、磨面、干杂活。老教授特别喜欢他,常和他有说有笑,甚至彻夜长谈。后来,老教授还送给他许多书。
1977年恢复高考时,已辍学三四年的老农三儿子,在老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同时考上清华大学的还有老教授的小女儿——后来,成了老农的三儿媳。次年,老教授夫妇和他们的孙子被专车接回北京。
如今,老农三儿子、三儿媳也早已是学富五车的博士生导师,成了国家的栋梁。而他的二哥就不同了,至今仍生活在农村,毫无作为。他在家乡富饶的土地上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走着自己苍白的人生之路。
故事中老农的两个儿子因为心态的不同,对待老教授的态度也不同,最终的命运自然也不相同,相信大家都知道哪种态度才是好心态的体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