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相拥有真正的健康,我们必须具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即不仅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通过调整心态的健康,来造就身体的健康。
许多人都知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病由心生”。这是指心理因素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其主要是通过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内脏生理机能的病发,如头痛病、高血压及心肌梗死等。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都起着重要作用,心态障碍可以引起生理障碍,而心理、生理出现障碍,就形成了疾病。这样的疾病就需要心身医学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崭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时间不长,可是却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重视。可以预见,心身医学将成为受人关注的重要学科,发展前景远大。
学会释放不良情绪就是心态养生,通过精神状态的调整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最近一段时间,发达国家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心理学治疗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继外科手术和发现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革命。
“心理学治疗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倡不积累“感情势能”。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一定要与承受力保持平稳。感情的激升或感情的失落都会使人处于心态失调状态,造成“感情势能”,“感情势能”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造成生理上的新陈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疾病或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
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现代人的感情释放受到心态因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情绪交流、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一旦失落感占上风,就会削弱人的生理功能,致使各种致病因子肆虐,损害身体健康。
中外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某些精神病和癌症主要是由精神因素所诱发或导致恶化的,即“感情损伤”起了重要的作用。
医学家与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告诫人们,必须重视心理卫生,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乐观处世,平衡心态,在气闷难受、心灵创伤太大时,不妨哭笑一番,将“感情势能”释放出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临床证明,不少疾病都是心病引起的,“病由心生”这句话很有道理。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很重要,药和保健品只起到外因作用,乐观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