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活着,不能只为“吃香的,喝辣的”,还应当多一些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调节心理,从而使自己身心愉悦,快乐健康。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畅,排除杂念,精诚专一,心平气和,起到调整呼吸,安定心态的作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古埃及有这样一句健康名言:“音乐是人类健康的妙药。”所罗门王患了忧郁症不是请名医看病,而是请人给他弹竖琴,不久病就好了。
音乐为什么能够对人体健康起作用呢?
首先,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量。研究发现,节奏明快的乐曲,可增长肌肉力量;节奏徐缓的音乐,可使人呼吸平稳,脉搏有力;优雅动听的音乐,有助于大脑休息,消除疲劳。
其次,研究证明,音乐能够舒缓人的情绪。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的大脑网状结构能够直接发挥作用,调节精神活动,从而产生镇静、安定、镇痛、兴奋、调节情绪及降压的功能,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利于人的消化吸收。
最后,音乐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现在,音乐医学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如音乐代替麻醉药物拔牙,效果良好;小提琴协奏曲能够使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忧郁症病人每天听优美的轻音乐,症状会明显减轻。节奏舒缓的音乐是治疗神经衰弱的良药;而节奏较快的音乐会使人精神振奋,对精神压抑和过度悲伤皆有疗效。
吹拉弹唱,不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还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吹、唱可以扩大肺活量,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拉、弹能够活动手指,廷缓脑细胞衰老。这是因为指挥手的大脑皮质的相应部位面积很大,通过活动手指,可以使大脑皮质的大部分面积血流畅通,从而改善脑的营养状况。“脑健则体健”,“乐养身”的道理就在这里。
高山流水、鸟语莺啼是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海浪声、滴水声、下雨声、蝉鸣声、鸟啼声,都是大自然的优美音乐,悦耳动听,能够镇静情绪,松弛身心。人们创作的优美音乐,也都是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获得的灵感,具有同样的功能。都市中人,应多听一些优美舒缓的传统音乐,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
能够养生的不止是音乐,读书一样可以对健康起到很大作用。
有这样一句话:“常读书,乐忘忧,脑运动,气血舒,好养生,利康寿。”研究证明,读书可以解除烦闷,振奋精神,增强免疫功能,有保健作用。
据报道,国外已经兴起了别具一格的读书疗法。德国有的医院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室,让不少慢性病人,尤其是神经系统或心理疾病的患者,沉湎在书中而达到康复的效果。
其实,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唐代大诗人韩愈出任监察御史时,一天,偶感心情烦躁、忧虑、头疼脑胀,于是就坐在廊檐下闭目养神。
忽闻家仆禀报:“门外有一少年来访。”
韩愈把手一挥,说:“告诉他,我身体不适,不论何人,一律不见!”
仆人去了之后再次回来禀报有人来访,韩愈不耐烦地说:“我不是说了吗?谁也不见!”
仆人说:“我已经向来人说过,可是那位少年执意要见您,还呈上一本诗稿请您过目。”
韩愈接过诗稿,毫无心思地翻着,诗的头一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
“好大的气魄!”韩愈不由得一阵惊喜,便迫不及待地读出下句:“甲光向日金鳞开”。
韩愈立刻被作者非凡的气魄所感染,不由得起身叫绝,忧虑、烦躁一下子就消失了。
我们不用去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是阅读一首好诗犹如三伏天突遇清风,令人心情舒畅,这倒是可以相信的。
需要注意的是,读书养生要选择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品味高雅的书,用心体会它带给我们的良好意境,而且要反复读,要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如果读一本坏书,就会进入“歪门”,心绪难平,导致短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