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同期声字幕的日常化:台湾电视字幕

在全球的电视播放产业中,台湾地区的电视台是最早将“同期声字幕”投入日常作业并使其成为电视节目生产的必要一环的“规则制定者”,且这条规则还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因为在台湾地区主管广播电视事业的行政机关——早年为“台湾新闻局”,当下为“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NCC)的任何相关政策或规范条文中,都找不到一条写明“任何电视节目皆必须配备中文字幕”的规定,而相关部门对于字幕的唯一明确规定,只是台湾对广播电视的规定的第十九条中极为简单的一句话:“外国语言节目,应加映中文字幕或加播国语说明,必要时新闻局得制定改配国语发音。”但是,几乎是自台湾电视台20世纪60年代草创以来,开放式字幕(open caption,OC)便一直是电视节目的标准配备,除了直播类节目(如新闻或大型活动转播)之外,所有节目几乎都配备了中文字幕。

这一点连香港都望尘莫及,因为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直到1996年6月24日《笑傲江湖》首播之时才将购买来的字幕服务系统应用在黄金档的电视剧同期声字幕上,这较台湾足足晚了三十年。但香港电视台在字幕服务方面却后来居上,提供了十余年“开放式字幕”服务之后,2007年香港开始推广数字(digital)电视信号,而观众一旦得到数字电视信号,得到的不仅仅是高清画质,还有隐藏式字幕服务,也就是说,香港的观众们可以用遥控随时关掉自己不想看的字幕了,而台湾的隐藏式字幕推广却依旧在路上。

首先,什么是“开放式字幕”呢?回想我们在开篇便提到的隐藏式字幕,那个是可以关起来的(closed),而开放式字幕却只能一直开着(opened),观众不想看也要看,没有其他选择。这其实跟“模拟信号”时代电视播放技术的特质相关。早期电视由黑白转为彩色之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都是用模拟(analog)信号进行传播的,在模拟电视信号的技术中,字幕信号的传播必须和影像信号合并压缩在一起后,作为一个整体从传播端发送到电视观众的电视接收端去,然后进行整体的呈现。也就是说,在电视信号的接收终端,“开放式字幕”与电视影像是不可分割的,不若享受数字电视信号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一般,可以使用遥控器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收看同期声字幕,甚至是选择自己想看哪种语言的同期声字幕。

其次,为什么台湾电视台自创立之始就如此看重“同期声字幕”的存在意义呢?这则要从台湾电视台创立的时代背景开始了解。

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是成立于1962年的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在此后的七年时间里,整个台湾地区只有这一家电视公司为观众提供黑白电视节目,且在1962—1965年这三年,其电视信号只能覆盖台湾北部。1969年,台湾第二家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简称“中视”)成立,同年起,台湾仅有的这两家电视台相继开始播放彩色电视节目。整个60年代,台湾电视界基本只有台视一家,关于电视制作的一切都在缓慢摸索当中。毕竟在当时,整个亚洲的电视业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并无太多可借鉴的经验。

60年代的台湾文化氛围,一方面因为军事和经济长期对美国的依赖开始“全盘西化”,且此时期因大量年轻人“赴美留学潮”兴起,文学也开始深受西化潮流影响(萧阿勤,2008)。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由1966年11月12日开始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简称“文复运动”),这个运动借由文化、教育、媒体和党政系统的运作席卷了整个台湾社会,主要目的是将中华文化标准化、学科化、政治化。其用来达到这些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贬抑“方言”,推行“国语”。“文复运动”首先在教育领域推开,12月又将文艺和大众媒体等都纳为推行要项。

这也就形成了台湾电视节目采用开放式字幕的特殊历史及政治因素,国民党在1949年退守台湾之后,虽有大量外省移民涌入台湾社会,但相较于台湾以明清时期闽南移民为主的“本省人”主体来说,还是属于少数。且经过日据时代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政策,国民党当时所面对的台湾大语言环境是以闽南语和日语为主的,加之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的“外省人”也都来自天南海北,乡音各不相同,为了提倡“国语”以及提高中文识读率,在六七十年代逐渐流行的大众媒体——电视上,为观众提供中文字幕便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辅助方式。

图2-5 台湾电视台1981年电视剧手写字幕

在台湾电视早期的年代,同期声字幕是由电视公司专门聘请的字幕员用手写的,因此字迹也会因人而异,且时有歪斜。在节目播出时,由字幕操作人员跟着演员对白,将字幕一句一句地送上画面。而操作字幕的人员曾多是女性,所以常会听到“字幕小姐”这名词。这种情况直至1979年,又是台视一马当先,首先购入滚动式字幕机,字幕播放才从手动变为机械播放。

而手写字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还要等到五年后的1984年的5月,中视开始启用中文字幕电脑作业系统,这无疑对台湾电视字幕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同年7月1日,中视正式成立“资讯部”,积极推进电脑化操作事宜。其他两台(台视与华视)也迅速跟上,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先后购入电脑化“电视字幕作业系统”,经由电脑打字所呈现的规整字幕,也就逐渐应用到“老三台”(指台视、中视、华视)的所有节目中去了。

因此,1985年对于台湾电视字幕的呈现来说,实在是有趣的一年。现在回看1985年台湾中视、华视和台视的原装电视剧会发现,明明是同一年播出的作品,但有的电视台使用的还是手写的字幕(如图2-6),而另一家电视台已经配备了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字的字幕了(如图2-7)。

图2-6 1985年台湾华视电视剧《侠客行》手写字幕

图2-7 1985年台湾中视电视剧《一代女皇》的机打字幕

自从机打字幕技术推广以来,“老三台”的字幕呈现水准不再因字幕写手的能力和状态而参差不齐、时好时坏,台湾的三家电视台可以相互比较的就偏向于审美方面了。从1985年机打字幕普及到90年代末,“老三台”不约而同都仍选择黄色作为字幕的颜色,究其原因,应是碍于模拟信号传输时期的电视显示分辨率依旧有限,利用最为显眼的黄色作为字幕色是为了让字幕显示得更加清晰,更易被观众接收到。至于字体,最受欢迎的有三种:细明体、粗明体和楷体。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台湾的无线电视台由原来的“老三台”增加到五台(民视和公共卫视建立),原本一直属于非法、地下经营的各种“第四台” 也逐渐合法化,成为台湾有线电视系统的综合代称,两年时间内已经有70多家电视台获得正式的筹设许可和监管。各家电视台的字幕类型也开始千变万化,除了常见的明体、宋体、楷体、仿宋体之外,甚至还出现了幼圆体等看起来很不严肃的字体,而且这种字体在2000年后,逐渐被大量运用在综艺节目当中,作为制造节目欢快不呆板气氛的辅助手段之一(见图2-8)。

图2-8 2004年台湾中天电视台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字幕

陈佩真(2008)提出,字幕制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影片的价值感,也会影响观众的观赏心理以及语言理解,她认为字幕在制作时应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字幕的色调。如果字幕重叠处画面色调的浓度属于中等,画面线条及深浅变化不多,播出的字幕最为明显清晰。如果画面线条多,深浅变化大,字幕重叠其间,虽然可以辨认出来,但是看起来很吃力,看多了会使人感到晕眩(黄坤年,1973)。除此之外,字幕的色调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当字幕叠印在其他画面上时,字幕最好以高反差的方式制作,以免叠印后字的边缘不够清晰。浅色的字最好以深色为底,深色的字则配以白底。至于不需再叠印的字幕,最好使用深色背底,以掩盖住任何污损(王玮、黄克义译,1993:296)。

二是字体大小。最适当的字体大小为不小于全画面的1/25,特别是在影片会转为其他存储或发行模式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字幕能完整地在画面中显示。

而关于中文节目仍加字幕会影响观众的观感体验,使其注意力分散,无法获得最佳审美体验等说法,如果是在片中所使用的语言多为一般性的简单生活用语的前提下尚可成立,因这时如能去除字幕,让读者全神贯注于影像动作,对于内容的理解是有正影响的。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字形式在世代传承之后,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结果:由于字形本身长久保持不变,所以每个字都累积了多重的含义。在世代相传持续累积之后,汉字的书面语越来越丰富,成为储存全部中国心智遗产的宝库(曹锦清、马振聘译,1994:178)。所以对于文学性较高的电视节目或影片,此一假设可能就不成立,因为剧情中陈述性的文学语言有较多优美诗词、文言文句或不常见的成语、俚语,加上汉字多音、同音、谐音的特性,这时如没有字幕的辅助,读者可能会对剧情产生疑惑甚至一知半解,更会使影视作品原有的审美价值无法完全传达给观众。

图2-9 1991年台湾中视电视剧《戏说乾隆》对白字幕

图2-9 是华语影视界戏说剧的开山鼻祖《戏说乾隆》,虽名为“戏说”,但编剧宋项如先生大笔如椽,在剧本对白中根据不同人物的具体成长背景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如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爱用典,上图对白“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典出《孟子》,便是他用以回答忤逆贪腐的重臣所说的“先皇与陛下,皆许臣以不死”的道德要挟的,这里乾隆自比“赵孟”,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说:“朕可以给你‘遇罪免死’的体面尊贵,可朕也同样可以把你这份尊贵给收回来!”这种寓国学熏陶于娱乐的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多少“80后”和“90后”对《礼运大同篇》的最初了解是出自《还珠格格》中小燕子被罚背书那样。而《戏说乾隆》里没念过书不识几个字的宫女春喜和太监贾六说不出什么古文中的典故,但是各种民俗谚语、人情世故的套词儿也是随口就来,这对于早已脱离当时社会情境的现代人来说也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此时字幕的存在就会对观众正确接收和理解台词信息,以及进一步达到审美上的享受等方面能产生极大的正面助益。

随着模拟电视信号逐渐过渡为数字电视信号,电视画面分辨率也越来越高,渐渐由“普清”发展为“高清”甚至“超清”等。电视分辨率的高低也会造成字幕外观上的明显不同。对字幕历史稍微熟悉一些的观众,可在观看过去的影视作品重播时,轻易辨识出其所使用的字幕是“原配”还是后期的再度制作。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学者(如刘幼俐等)对字幕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隐藏式字幕相对于开放式字幕的优点之上,倡导在多元化的社会,观众应有权利选择喜爱的语言与要看的文字,同时无线电视已从模拟转换成数字信号,当时模拟电视时代中文字幕载送的频宽不足等问题,于电视数字化后已不复见,因此无线电视台有重新思考转为隐藏式字幕播出的必要。

就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同期声字幕存在的意义绝不单只“传音达意”,它不仅让观众对听觉符号所传达的信息更加确定,而且由于字幕在荧幕上停留的时间比语音来得长,这样的视觉停留也会使观众对文字提供的某个信息更为关注,进而产生更多的情绪和情感。少了字幕的辅助,观众在观赏电视、电影等视听媒体时,必须比平常更专注于听觉及影像,视觉会承受较大负荷,相较之下比较累。 zewAFneCbEw5ruE2BM5MbKqBEMJy+hCiQcmC4dYMWlra6veehcDtFOqA/vPy2L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