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深圳举办了一场名为“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大型综艺晚会,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月30日,腾讯公司官方微博发布消息,11月即将迎来20 周岁生日的腾讯正式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腾讯表示,在连接人、连接数字内容、连接服务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索更适合未来趋势的社交、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并推动实现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莫非迎来20岁生日的腾讯也想来凑热闹?
在腾讯20年的历史中,每七年进行一次调整似乎成了一个定律。自从1998年成立以来,腾讯只有2005 年和2012 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架构改革,而且每次改革前夕腾讯都面临一场“大考”——比如IPO (首次公开募股),又比如3Q (奇虎360与腾讯QQ)大战——两次都顺利过关。但相较之前两次,今年腾讯已有了巨无霸的体量——4 000亿美元市值,近5 万名员工。巨轮难掉头,这次战略调整腾讯能否顺利实现升级,进而摆脱目前面临的危机和困局?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从2018年1月至今,腾讯的股价正遭遇有史以来最大跌幅,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股价从最高的476.6 港元一路下滑到如今的323.2 港元,跌幅竟高达32%!导致如此遭遇源自几个因素:第一,今年3 月,腾讯第一大股东南非公司Naspers卖出了价值800 亿港元的腾讯股票,腾讯股价下跌的大幕从此拉开;第二,腾讯主营业务——游戏深陷监管漩涡、前途未卜,这可是腾讯主要的收入来源;第三,短视频与信息流业务被今日头条全面碾压,今日头条的用户使用时长已超越了微信;第四,云业务起步晚,人工智能行业卡位失败,在互联网科技与产业方面腾讯已经落后。
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巨大成功,给了腾讯系流量端巨大的冲击。2018年6月,腾讯系App总使用时长占比为47. 7%,相比上年减少了6. 6个百分点;而恰恰是头条系增长了6. 2个百分点。消长之间,腾讯第一次在流量争夺上如此狼狈。头条系的成功秘诀是所谓的“算法推荐”,其原理是:一是用户画像;二是内容分发,包括对内容特征的分析以及用户所处环境的特征分析。再根据这两个算法进行推送,千人千面,推送给用户的往往是他们喜欢观看的东西。加上抖音很“魔性”,一刷就是两小时。内容的分发逻辑从社交分发走向了算法分发,这个新赛道冲击了旧赛道上的王者腾讯。腾讯,不变不行了。
移动互联网巨头独立App总使用时长占比
来源:Quest 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2018年6月。
问题是哪些要变?如何变?这就要剖析腾讯的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腾讯最主要的危机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二是科技。众所周知,腾讯的流量优势雄霸天下,凭借QQ、微信两大流量利器,多少人想进军社交领域,无不败于腾讯马下。但仔细一看,庞大的腾讯生态系统也有脆弱的一面,其C端(消费者)业务已经发展到极限,但B端(商家)业务很弱,完全被阿里挤压。如何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从而达到生态的平衡,维持这个商业帝国的强大,是腾讯需要认真考虑的。
另一个挑战来自科技创新,当今互联网已进入“ABC”时代,所谓“ABC”是指A (AI,人工智能)、B (big data,大数据)、C (cloud,云计算)为代表的产业趋势和技术革命。这是继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的又一波产业变革,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腾讯的主攻方面都是在互联网产品层级上,从QQ到微信以及各种基于社交服务的应用,如微信支付。但在产业层级上却鲜有作为,甚至可以说重视不够。要知道,华为的云是不会给腾讯用的。
为了应对这两大危机,腾讯重组了原来的七大事业群,在保留原来四大事业群的同时,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平台与内容事业群。没有任何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回避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已经成为世界顶尖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因为云计算服务在未来会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底层基础服务设施,像水和电一样。美国亚马逊之所以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商公司,并非由于其交易规模,恰恰是因其出色的云计算服务。如果没有云,马化腾提出的“连接一切”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腾讯事业群
可以看出,腾讯的这次改革,有防守的一面,也有进攻的一面。其在社交、流量领域稳住原来的优势,在云、内容方面则积极进攻。马化腾表示:“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升级,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对于中国科技互联网发展来说,每一次变革都既受潮流引领,又在引领潮流。
腾讯变革的成败就在于看它能否再次引领潮流,而要引领潮流、变革成功还须闯过三道关。
可以说,腾讯是一个非常重视消费者和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公司,马化腾和张小龙都是十分出色的产品经理。但相比腾讯强大的C端,其B端和G端(政府)相对较弱。近两年,马化腾亲自力推的产品,或在公开场合出席的活动,几乎都与to B (与商家对接)业务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支付,二是云业务,二者都是to B业务的底层,在腾讯财报中以神秘的“其他业务”存在。与此同时,马化腾也通过中央政法委讲课,力推互联网为政府服务,为to G (与政府对接)业务站台。不过,相比今日头条、网易对G端的重视和投入,腾讯还做得远远不够。
腾讯核心部门收入变动(2015—2018)
有观点认为,到2020年,来自支付和云服务相关领域的收入占比有可能首次超过游戏,届时腾讯才能最终摘掉“游戏公司”的帽子,成为一家综合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然而,“腾讯这两年越来越暴露出一个隐患——无法在战略转型的关键岗位上获得优秀领导人才的补给,to B业务整合难点就在于此”,一位接近腾讯的人士这样总结。相比陆奇之于百度、王坚之于阿里云,自2014年张志东离开腾讯,四年来腾讯一直没有CTO (首席技术官)。腾讯在给用户赋能的同时,也不应忘记给高速发展的商业帝国赋能。
作为中国两家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以内部竞争和产品文化著称的腾讯,提供了一种较为开放的企业治理环境。而阿里巴巴的行事风格则全然不同。“风清扬”马云的战略决策是高举高打,企业治理也不拘一格。“去中心化”是网状的思维,这导致腾讯对于算法和数据的掌控力微弱。在“ABC”时代,这带来很严重的“数据墙”和“组织墙”的问题,腾讯的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成为部门的“私有财产”,至今没有内部打通,也没有一个畅通的分享机制。
反观阿里巴巴,2015年时就实施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中台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阿里巴巴内部的所有数据,对内提供数据基础建设和统一的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服务商家的数据产品。几年下来,效果显著。放眼巨头的江湖,移动互联网格局几已定型,战略的重整、组织结构的裂变成为新时代的破题之义。如此看来腾讯的组织变革迫在眉睫,面对一大批工作10年甚至15年的老员工,他们的战功是在QQ与MSN之战中就已立下的。动谁好呢?这无疑给马化腾出了一道难题。
真正的变革,不仅仅在于组织架构的改革,也不仅仅在于人的改革,最关键的是思想的改变。只有思想突破,才能真正脱胎换骨。此时,我们要关注一个要退休的人,那就是马云。其实马云的所谓退休只是退居二线,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战略问题(当然,退居二线不一定能有思想突破)。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化腾表示,连接人与人的极限就是几十亿个节点,但是如果连接人和物、人与服务,那么这个规模将会增长到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量级。这简直就是to everything (连接一切)的布局,其核心只能是云,而云架构需要思想突破。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是以商业创新见长的,相比美国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仍有不少差距,中兴事件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互联网企业离开科技创新是走不远的。正如马化腾所言:“我们不只是要专注眼前的业务,更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升级的同时,腾讯将继续加强前沿科技的研发。”毛泽东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适用于求变争强的腾讯以及百度、阿里巴巴。因为此时BAT追兵们的脚步已越来越快。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安思变,只有“变”是永恒的。
那么,这个变革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它给中国互联网发展带来哪些启示?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互联网大国,但二十几年的发展只能算是“青年”,我们离互联网强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需要不断成长。
第二,从平台到生态,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企业还须努力学习、奋力跟上。既要有产品思维,还要有产业思想;既要有商业创富,更要有科技创新。
第三,互联网是一个无标度的复杂系统,它存在于社会这个巨系统中。互联网企业任何一项变革既要让企业走出困境,让行业走出低谷,也要让网民得到实惠,让社会得以进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本文原载于“谭天论道”微信公众号,201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