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食在广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解读

老广人谈起饮食,往往滔滔不绝,可三天三夜侃侃道来,可见“食在广州”内容之丰富,群众基础之深厚。

从历史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珠江三角洲的地势已经形成,毗邻江河又背山面海,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考察大量古代文物得知,早至先秦时期,广府一带就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主事稻米耕作的生活习惯,可见这里确实水土丰盈,富养一方。随历史步伐的前行,广府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走向繁荣,至秦汉时期已奠定了对外开放的根基,汉武帝的对外贸易政策促使海上交流长足发展,番石榴、番薯、菠萝蜜等众多引进的农作物大大丰富了广府餐食的品种。至此,餐桌上“海、陆、空”立体式的食材规模便已初步形成,民间流行一个说法,笑称“广州人除了飞机、板凳之外,凡天上飞的、地上四条腿的东西都能煮了吃掉”,这话夸张可笑之余,形容确实贴切在理,高度概括了广府地区食材丰富,且人人爱吃、人人敢吃的饮食特点,展现了本地平民化、生活化的城市气息。

到明清期间,广府一带农业兴旺,商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为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另外,广州作为清代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日常商贾宾客云集,让此处更添四海融通之气,促进了饮食口味上的交流与渗透,也极大提升了本地的餐饮烹饪水平,至民国时期,广府菜被统计出的烹饪方法已达20余种,形成独树一帜的著名菜系。此时,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饮食行业竞争压力,不少商家耗费大量精力从事菜品的研究,开发烹饪新法,提高口感质量,打造特色菜和招牌菜,因而成就了大批名店、名菜和名厨,业内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民国十四年(1925),《民国广州日报》刊出文章中言道“食在广州一语,几乎无人不知之,久已成为俗谚”,此言一出便引起社会广泛热评,“食在广州”不胫而走,由此,广州奠定了这一美名的江湖地位。

“食在广州”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广州人开放兼容的精神境界与处事方式,他们善于包容各地的外来文化,接受不同的饮食方式,学习工作中取各家之长,因时应境实现自我提升,因而能开拓出更宽阔的视野,收获事业的成功。进入21世纪,广州的饮食江湖在历史长河中已然发生巨变,但广州人对食物的热衷却不曾衰减,当然,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加速了饮食习惯的异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纵观当下,驻扎广州的外国餐厅林立,饮食外卖、网上点餐等服务的兴起已成业内常态,亲朋好友相聚用餐,除了百尝不厌的传统广府菜之外,大可选择新鲜的异地口味,潮州菜、客家菜、湘菜、川菜、鲁菜等,随处都能找到相应食肆,尝新念旧任随君便,可见广州餐饮市场的新格局已然形成。

如今,“食在广州”的内涵早已超越了民国时代所定义的范畴,当我们再面对这一主题时,许多富有当代意义的新味道和新习惯已悄然登上生活的舞台。因此,笔者认为,“食在广州”的主题作品,内容不必局限于广府菜系的味道诠释,而应放眼于百味汇集、百家齐聚的时代境况,以创作来实现生活常态和行业特色的艺术概括,呈现出魅力广州的精神核心与深层的内在品格。 a6hZwY+TyWJKAxLuls6f6lJ/H4vsRYN6h7GKUUIKRqHXyGkpi3QRbNJBb/OuGr3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