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班社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客家提线木偶戏班社兴盛于大埔双溪镇草田里、清泉溪、木教、和村、灯盏湖等地。

明清时期,五华县提线木偶戏班众多,高峰时期有20 余个,提线木偶戏演出市场兴盛,诸多戏班的足迹遍布本县及周边地区,对整个客家地区提线木偶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也获得了“提线木偶之乡”的美誉。在众多木偶戏班中,以“林华堂”的声望为最高。林华堂既有精湛的表演技艺,在表演风格方面又融合了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形成了鲜明个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木偶造型栩栩如生,神形兼备,表演时鲜活生动。《梅州日报》(1989年4月22日第5版)报道称:“林华堂木偶剧团是在本世纪初五华县众多木偶剧团中崛起的佼佼者,30 年代就享有盛誉,经历了近百年风霜的一棵老树,如今依然花繁叶茂,硕果累累,近十年来,平均每年下乡演出百场以上。”一个古老剧种的民间剧团享有此般盛誉,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息息相关。

首先,林华堂保持了传统木偶提线表演风格,他们把提线演员、乐队和演唱巧妙地融合起来,三者之间的巧妙配合,使表演生动传神、个性鲜明,极具地方特色。林华堂木偶戏的音乐和语言借鉴使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如客家山歌、五句板,语言诙谐有趣,音乐通俗易懂,观众即使不看字幕,也能看懂听懂,这属于接地气式的融合创新,深受观众喜爱。其次,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节目中既有传统的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如《回头是岸》《夫妻快乐》《乐凉亭》《捉鹧鸪》等,均是接近农村生活的现实题材,其中有许多耍戏是木偶戏艺人自编自演的,形式和内容灵活多变。林华堂自李观林创办以来,培养了不少优秀演员,如广东省梅县木偶剧团的李科发,广东省五华县木偶剧团的李红霞和李新贤夫妇。其中,李新贤已成为国家非遗项目五华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年轻演员的勤学苦练,使得林华堂后继有人,犹如深深扎根的老树,开花结果,生机盎然,从而使古老的提线木偶戏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当时林华堂演出的剧目有传统古装戏《张四姐大闹公堂》《水漫金山寺》《包公审奇案》《樊梨花大破金刚阵》《化子进城》,以及新编现代山歌剧,耍戏《猪八戒娶老婆》《闹堂气官》《借老婆》《捉鹧鸪》《乐凉亭》等。这些节目喜庆祥和,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给人以古朴清新的艺术享受。 PrsZZvJDXDad1LI84D8S2NtvXzcNHX/C07jz6M6g3gM5QPrpQVt+GAbuy1ZekW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