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所述“客家地区”,主要指粤东梅州地区。客家大本营指广东梅州、江西赣州和福建龙岩三地交会处。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孕育于闽西,成熟于粤东,是对客家大本营的精准定义。

吴华山(左)与巫启胜(右)

十年前,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承办“广东省高教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会议邀请了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进行展示,这是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客家提线木偶戏,并由此结识木偶戏艺人巫启胜,从此成了朋友。展示现场,当一声声慷慨激昂、婉转酣畅、韵味醇厚的皮黄腔从幕后传来时,现场观众瞬间安静下来,都被这字正腔圆、见棱见角、荡人心魄、苍凉硬朗的声音深深震撼了!乐声中一位五十余岁、国字脸、中等身材的汉子手持木偶进入我们的视野,只见他左手持勾牌(提线板),勾牌下悬二十余根提线连接一官袍偶人,他一边演唱,一边娴熟操控提线。伴随音乐和唱腔,偶人举手投足间宛如汉剧舞台上的人物表演。当中年汉子操控偶人完成“木偶书法”,当场书写“中国龙”三个字后,现场掌声雷动,观众无不啧啧惊叹!这位表演者就是巫启胜。从此笔者被提线木偶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深深吸引,与其结缘。

据老艺人回忆,客家提线木偶戏源自闽西上杭,上杭木偶戏源自浙江温州。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记载:“明朝初年,闽西木偶戏已传入粤东。”客家人来自中原,他们携带中原文化精髓,开拓创新,足迹遍布中国和海外,以崇尚中原文化为荣。提线木偶戏艺术源自中原,与其他源自中原的艺术进入客家地区一样,受到了客家人的尊重和喜爱。提线木偶戏进入客家地区后,最直接的心灵碰撞就是客家话,作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话,迅速搭建起古老剧种与客家人的内心桥梁,彼此心灵相通,倍感亲切。提线木偶戏融入客家大文化的标志就是客家话成为戏剧语言。客家提线木偶戏最主要的剧目是传本戏,如《化子进城》《借东风》《过江招亲》《水漫金山寺》《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焰山》《火云洞》《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宝盆乖乖》等。客家人非常自然地将道德劝谕,如爱憎分明、善恶必报,反抗封建礼教等主题融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客家提线木偶戏出现了一批现代剧,如《雾里牛车》《送郎参军》《庆丰收》《海上擒谍》《范寿山》《甘茶送亲人》等,这些剧目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展现了新时代风貌。

2008年6月,五华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梅县提线木偶戏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20世纪末,客家提线木偶戏和其他传统戏剧一样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诸多冲击导致木偶戏面临生存危机。如何应对观众群体审美价值取向的改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对地域文化负责,守住古老稀有剧种?作为地域文化的守护者、研究者,笔者认为跟随信息革命的脚步,依托ISLI标准MPR技术,把现存的古老木偶戏材料记录、记载下来,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突破传统文本传播方式,让图书“活起来”,这就是传承传播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先后走访了巫启胜、李红霞等艺术家,访问了新生代客家提线木偶戏的领军人物赖瑜明、李浩等。老一辈艺术家退而不休,为培养新人呕心沥血,令我感动不已!新生代领军人物,全身心投入客家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创新,不为名、不图利,把木偶戏视为生命!这种无私的忘我精神令人钦佩!他们才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守护者!

在此,笔者谨代表本书全体作者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我们古老的客家提线木偶戏未来充满了希望!

吴华山
2021年8月

[吴华山,男,1962年生,辽宁抚顺人。嘉应学院、珠海科技学院教授,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科)”等荣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程系列”总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nq0Y21EFIkMG49fCuxUiqBp3pi2cWWoH+sgaOnkgybSLhEv2NK7/GT/Z+HOnFN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