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仪式功能

梅州地区的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民间信仰文化浓郁深厚。在梅州地区,“福主”(地方保护神)信仰影响很大。“福主”是指地方保护神。“福主”可大可小,小的可以是一个村庄的保护神,大的可以是一个区域的保护神。梅州地区大大小小的寺庙、庵堂、社官、伯公等有五百多处,人们信仰的主要保护神是三山国王。

在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中,大量宗教仪式与民间生活习俗混生存在,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以多重融合的方式存在。正如学者李亦园指出:“我们的传统宗教信仰可以包括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岁时祭祀、生命礼俗、符咒法术等,甚至于上述的时空宇宙观 也都是我们宗教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的宗教信仰是如何与生活混合而普及于文化的各面,而我们的这一种方式的宗教信仰当然也不会出现有严格的宗教组织,也不见有成册的经典与系统的教义。” 可见客家人对神明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成体系的。学者钟伯清说:“中国民间信仰中只有神灵的概念而无宗教概念”。 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知识可以系统区分哪一尊神属于哪一种宗教、哪一种派别。只有广义上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或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严格地区分哪一尊神属于哪一种宗教、派别,也没有实质的意义。因此,尽管客家人的神灵系统异常复杂烦琐,但是对民间信徒而言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他们只需要有“神灵”,就完全可以概括。

然而,梅州地区的客家提线木偶戏也总是起着“沟通人神”的特定功能,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它们的“身影”遍布于梅州地区各寺庙、宫观的宗教仪式活动中,经常参与“庆诞贺寿”“安神谢井”“起厝上梁”“还愿”“亡魂超度”等人生重大礼俗活动。木偶戏“娱神娱人”的仪式性表演及戏剧性表演不但日益成为这些宗教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成为各地区早期戏剧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木偶戏祈平安。在梅州的客家地区,每年正月或秋收之后,都要请木偶戏班上演“打戏”,以祭祀神灵(多为五谷神),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全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由于木偶戏祈平安多为群体性祭祀演出,所以木偶戏台多搭建在村里的社公庙或祠堂中。

(2)用木偶戏驱邪还愿。驱邪是民间巫术,为了避免小孩夭折,民众多会使用符咒、怪异的行为等做仪式,希望驱除邪魔;还愿是在许的愿望实现后,以捐香仪(香火钱)等方式作为回报宗教的行为。

客家人的“驱邪”,一般是指以往客家人在新屋落成或旧屋不安宁时,会请提线木偶戏班来演“安龙戏”。安龙戏大多由祭祀仪式与木偶戏表演两个部分组成。举行仪式时要念《安龙镇神敬土地土府八阳经》。安龙戏的演出通常需要三至五天,演唱剧目由主家选定,除了上演有关宗教仪式的剧目外,戏剧内容以平安、喜庆、驱邪、邀福为主。

客家人的“还愿”,一般会请木偶戏参加还愿祭祀的活动。还愿戏多在村落的公王庙、学堂演出,有时也在百姓家中演出。有时还会请和尚做法事,在戏台上设坛念佛,如客家地区流传的东平王庙菩萨爱看傀儡戏。

(3)用木偶戏祭祖。由于客家民系的成因,寻根问祖是客家人极为重要的民俗传统之一。所谓“家家建追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之资”,是客家人祭祖的写照。人们在祭祖时都会请提线木偶戏班表演,多在自家的祠堂演出。祭祖中常演出的剧目有《华光传》,该剧取材于宗教传说中“华光救母”的故事内容,旨在加强族群孝道、团结等方面思想的传承。

(4)用木偶戏“出煞”“请神”。梅州地区的客家民众还赋予了木偶戏一种特殊的功能——民间百姓认为“百戏木偶为大,唯它能压煞”。出煞时常吹长筒弯口喇叭,客家人称之为“吊喇子”。在喇叭声中,由叫阿二哥的木偶人,头扎红巾,手握宝剑,大声叫喊,出场时转上几圈。人见低头,邪见伏地,鸣锣击鼓,驱邪镇煞,保佑平安。出煞后,可请神仙出场。如请八仙下凡,表示人间太平、百业兴旺;如请仙姬送子,表示娘娘抱太子,护送状元下凡投胎,等等。最后,生、旦两个行当出场,表示凤凰花烛夜,麒麟生贵子,满地放豪光,金榜挂门庭。这就是请木偶出煞、请神仙的开场戏,这在梅州客家地区流传甚广。时至今日,其仍可在梅州地区乡镇的乔迁新居、建桥奠基等仪式活动中见到。 b1FBqbJmOlFHiwk8P7o01spC1hAiWgUzJjaA+1pFeCTyspmhi/SNXtFej/GaWG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