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征

木偶戏是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前,只要是年节喜庆、迎神赛会,均有木偶表演。其中以广东梅州地区的五华、大埔等地最为流行。演出不但数量多,而且影响大。

木偶戏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单纯唱高腔的“高腔班”,发展到以闽西汉剧音乐为主的“乱弹班”或融合了闽西汉剧音乐的“半荤斋”班。据客家研究大讲坛丛书之《客家梅州》记载:“所谓单高腔木偶戏,是早期的木偶戏形式,一个戏班只有三个人,两人操纵木偶,一人操作打击乐,俗称三角班。后来,操纵木偶者由两人合演发展到四人合演,操纵技巧得以提高,而出现双高腔木偶戏。”邓学良在《汉乐春秋》中说:“最初的高腔是‘单高腔’,只有两人参加演出,即前台一人负责提线,并演唱木偶的角色,后台一人掌锣兼鼓,并帮腔。后来发展成‘双高腔’,即通常所说的‘三角班’,前台增加至两人提线和唱腔,后台一人掌锣兼鼓,并帮腔。”可见,木偶戏在梅州地区的发展确实经历了由单高腔到双高腔的演变过程。但是,单高腔和双高腔在人数的定义上却有所不同。笔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单高腔的两人、三人表演,以及双高腔的三人、四人表演都有不同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同时存在的。

至清末,汉剧(外江戏)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为汉剧与木偶戏的相互借鉴、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汉剧从木偶戏的表演程式、表演剧目中吸收养分;另一方面,在唱腔上又对木偶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此,大部分的梅州木偶戏班为顺应普通大众的需求,结合新兴发展起来的汉剧,开始改唱汉剧的声腔(皮黄腔)。由于木偶戏的演出人数少,表演方便,又广受群众喜爱,其传播足迹遍布梅州地区,延伸到海外华人地区。

下面我们将从客家提线木偶戏的仪式功能、行当特点、音乐特征、戏曲乐队等方面进行陈述。 jJT53UfNfz/Z64YducjDMK4oiLaorAywFnS1vDEDofdgwz9w+e7iBfrClf/YQ/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