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数字媒体和数字营销迅速发展,给整个传播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广告业正在经历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广告教育界也出现了诸多知识盲点与盲区。面对智能时代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个关乎本质的问题:到底高校的广告教育应该着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这样一个时刻,暨南大学组织承办了“传承与变革:智能时代的卓越广告人才培养”的学术年会,此次学界的聚集也有了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会议的宏观指导和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暨南大学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特别感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辛劳。
这本精挑细选出的论文集,与广告学界历来的多元化视角一脉相承。这本论文集既着眼于新文科与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从智能时代的特征出发,讨论广告变革与广告教育的改革,还有“大广赛”与广告人才培养,更有智能时代的营销传播与品牌战略,以及大数据营销和智能广告的发展与规范的研究。透过这些思考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与智能传播冲击下的中国广告业、广告教育、品牌传播的多维现实图景。
读完这本论文集,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某些板块或专题下的论文观点并不完全一致,这也正是学术应该有的一种状态。学术研究不是社会治理,也不是政治协商,它并不是要达成一种群体或行业共识,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共存恰恰是在寻找并建构一种知识的完整与丰富。以广告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为例,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区域特色、经济水平等,也有着不同的课程资源,只有有效运用整体资源,思考独特的办学模式,并充分配合多元化社会,才能最终落实学生的期望与其个性发展。
此外,广告学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不同点还在于,很多传统的学科专业领域中都有“通人”。所谓“通人”,往往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他们并不拘泥于人为的学科与专业分割,而是全面继承与发展的“大师”。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广告学界还没有“通人”,但此次学术年会构建了一个平台,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视角、不同议题的广告教育从业者相聚在一起,不断探索,发挥集体智慧,其实就是一种“通人”。
在这样一个变化快得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时代,眼见的是技术变革、产品迭代,耳闻的是新理论、新名词、新方法,学界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价值。广告教育与研究和业界的实践与生产,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学界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需要关起门来冷静思考,自觉地与追求变化的业界保持距离。当智能科技不断应用到广告与营销领域时,广告教育必须要担当其应有的使命,避免沉沦为奇技淫巧之流,以冷静的深思考把握不变的专业原理,避免成为单向度的商业服务工具,以更广阔、更长远的视角思考“科技向善”,最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既不落伍于时代,又避免了随波逐流。
2017年 12月,我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暨南大学广告学专业的中俄联合国际认证,该专业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成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本科专业认证(含国际认证)是教育部近几年力推的提高专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 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展本科专业认证,推动实现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实质等效”。改革开放 40多年来,中国广告业和中国广告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期望国内广告学专业积极推动专业认证,有条件的主动申请开展专业国际认证,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广告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让中国的广告学专业在全球广告教育界绽放绚丽的色彩,发出自信的强音!
2020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