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文学院创办于1929年,是暨南大学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所5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教育部省部共建“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文艺学是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是省部级重点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师范教育方向。
现有教职工20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7人(博士后27人);正高职称68人、副高职称4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专硕导师2人);另聘兼职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专硕导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2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2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获得者2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全年引进第三层次人才1人、第四层次人才2人。贺仲明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甘于恩获评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蒋述卓当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
2020年,招收本科生213人、研究生353人(博士研究生42人、高级研修班学员115人)。现有在读本科生811人(境外生275人)、在读研究生1 016人(博士研究生205人、境外生119人、高级研修班学员295人)。全年研究生发表A类论文8篇;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现代汉语”“《红楼梦》的空间艺术”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国家级研究基地和广东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各1个;获第15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9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40人;组织37名师范实习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师范实习;南雄支教队伍获广东省2020年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微信推文二等奖。
全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后期资助项目4项、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1项;转入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滚动资助1项;获批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各1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刘增合《白银与战争:晚清战时财政运筹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院教师发表A类论文33篇;获广东省本科高校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1人;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5人;获第七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新人奖1人;获第二届“《钟山》之星”文学奖1人;1人小说入选“《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中文小说”;2人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届书评大赛中获奖;1人英语专著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年举办学术讲座46场,举办“‘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启动大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首届‘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揭牌仪式”“诸子与中国哲学工作坊”“第八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等学术会议11场。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10月20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学校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和其他专业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学会领导机构,并提出学会未来发展规划。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中央统战部十局局长许玉明,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庞国梅,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校领导林如鹏、宋献中,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顾问蒋述卓等出席会议开幕式。
【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揭牌】 5月25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与学校共建的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在校举行揭牌仪式。这是中国首个报告文学研究学术机构,旨在培养新一代有文学素养的新闻写作人才、文学专业的报告文学创作作家,以及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专家,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校党委书记林如鹏等出席活动。
【举办首届“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启动仪式】 8月27日,由暨南大学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启动仪式在校举行。该奖以著名爱国人士、原香港庄士集团主席庄重文先生命名,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选出5部(篇)作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院长何建明,校领导林如鹏、夏泉,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庄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东省总经理黄世钊等参加仪式。
【举办“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启动仪式】 11月15日,“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启动仪式在学校图书馆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广东省文联、《羊城晚报》以及10余所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校师生代表等出席大会,共同见证南方第一个语言学奖在广州正式启动。该奖项的设立,旨在奖励在中国语言和汉语方言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文学院供稿)
【概况】 外国语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外国语言文学系;2001年,在外国语言文学系和外语教学中心基础上组建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设有英语系、商务英语系、日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6个教学单位,外国文学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所和外语教学研究所5个研究机构。2020年,成立“暨南大学语言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敦聘陈卓铭教授为研究中心主任。
外国语言文学是广东省一级优势重点学科。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点,以及英语(语言文学)、商务英语、日语、法语和西班牙语5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专任教师135人;教授19人、副教授4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4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52人;外籍师资队伍9人、敦聘讲座教授3人、客座教授6人。
2020年,招收本科生206人(西班牙语专业首次招生17人),研究生124人(境内生117人,港澳台及华侨5人,留学生2人);在读全日制本科生850人(境内生415人、境外生435人)、全日制研究生190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项;“英语词汇与文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1个;获批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建设1项;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东省赛区一等奖3人;获2020年“联盟杯”写作比赛广东省赛区专业组特等奖1人、一等奖1人、大学英语组一等奖3人;获第十五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华南赛区比赛第二名1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人;获国家外文局第三届人民中国杯翻译大赛奖3项,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获第八届广东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人。
全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社科项目2项、省外专项目1项、厅级项目5项;发表A类论文8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0部、编著1部;出版教材6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上线课程1项,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项,广东高校疫情防控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2项、优秀案例1项;获批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设项目1项,广东省“大学外语教学团队”1项。
2020年,与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签署国际合作框架协议;牵头联系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主办的夏季联合国国际青年领袖精英班(GYLA),选派并资助13名优秀学生代表参加;选派国外大学交流18人,其中本科生11人、研究生7人。
【与国家外文局共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基地】 1月10日,学院举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共建基地”授牌仪式。中国外文局人事部主任、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办公室主任闵艺,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主任、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等出席仪式。双方将依托该基地在考试项目、MTI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实习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促进学院翻译学科质量的提升。
(外国语学院供稿)
【概况】 新闻与传播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新闻学系;2001年,在文学院新闻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广播电视学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口语传播系和计算新闻传播研究中心。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体实验中心)、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华南新闻传媒协同育人中心),以及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广东省文科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舆情大数据重点研究中心)。
新闻传播学是广东省一级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入选广东省教育厅2018—2020年“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专业硕士学位(MFA广播电视方向)授权点,以及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新闻(全英)、网络与新媒体6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学院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确定的首批10所由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的新闻学院之一,并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2人。入选国家及省级人才工程共计29人次,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珠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及青年文化英才项目入选者4人、广东省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
2020年,招收本科生695人、硕士研究生283人、博士研究生22人、高级研修班学员37人。在校本科生2 308人(境外生1 378人);硕士研究生624人(境外生75人);博士研究生95人(境外生13人);高级研修班学员225人。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设置,开展以延安、井冈山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大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瑞金设立“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育基地”,组织100多名师生分赴广东省16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为期1个月的融媒体实践活动。华南新闻传媒协同育人中心与省内外13所高校共同开设协同育人实验班,全年接受来自3所高校的6名交流生到学院交流学习。
全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大招标或重大委托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后期资助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课题1项、华侨归国联合会课题1项、省级社科课题3项、市级社科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3项。发表SSCI、A&HCI外文论文43篇;发表中文论文182篇,其中A类论文26篇;出版著作共27部,其中专著11部、编著3部、译著4部,主编9部;刘涛教授专著《视觉修辞学》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
【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揭牌】 9月12日,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该研究院依托学院师资和学术研究基础,将传播与公共治理、边疆治理、跨界治理、跨境治理融合,以跨学科的角度介入边疆研究。研究院在2020年曾承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线上研讨会和边会,主题分别为“反恐去极端化与人权保障”和“扶贫脱困与人权保障”,获中央电视台报道。
【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揭牌】 11月1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在学院举行揭牌仪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校党委书记林如鹏出席仪式,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依托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致力于当今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下的国家话语体系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
(新闻与传播学院供稿)
【概况】 经济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经济系;1980年,经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批准设立经济学院。学院设有经济学系、金融学系、统计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财税系、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6个教学单位,设有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产经评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杂志社。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平台、2个省级重点提升平台、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金融研究所、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相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经济学、金融学、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收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金融学和经济统计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教职员工18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3人;教授45人、副教授6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2人。“长江学者”“万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高端外国专家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次,“珠江学者”及“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等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4人次,其中“珠江学者”11人。
2020年,招收本科生575人(境外生330人)、研究生538人(博士研究生35人、学历教育硕士研究生503人)。有在读本科生2 133人(境外生1 111人);研究生1 25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 148人(境外生82人)、博士研究生109人(境外生8人),高级研修课程项目学员125人。1支队伍获2020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个学生创新项目获“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1个志愿服务项目获广东省“益苗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赛优秀项目。
全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4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项目11项,其中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A类期刊论文75篇,包括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期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举办经济学院建院40周年系列活动】 2020年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创立40周年,学院以此为契机,举办院庆系列活动,包括“特区港澳经济研究高峰论坛(2020)”、首届“城市与发展经济学前沿论坛”、“疫情背景下金融改革开放与风险防范主题金融高端论坛”、“青年统计学者前沿论坛”、“建院40周年庆祝大会暨院长高峰论坛”5场大型学术会议,累计参会人数达1 500余人;“暨南经院学术系列活动—名师系列”18场,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财贸系列、区域科学系列研讨会58场。9月,完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校友联谊会换届工作;10月31日,“重返课堂,再回青春”全球校友连线直播,全球5万余校友云端连线“重返课堂”,提前庆祝建院40周年。11月7日,举办经济学院40周年院庆,广东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学校校董、经济学院校友联谊会会长叶惠全,校领导林如鹏、宋献中、饶敏、张荣华、孙彧、王兵等出席。院庆期间,学院校友累计捐资370万元。
(经济学院供稿)
【概况】 管理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科整合而成。学院设有企业管理系、会计学系、市场学系、旅游管理系4个系。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暨南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管理学实验室)、2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广州品牌创新发展研究基地)。
会计学是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工商管理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办MBA、MPAcc、ME等9种专业学位教育,以及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10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专职教师140人,教授54人、副教授6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含“广东特支计划”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2人、“珠江学者”4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3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特殊支持计划1人、财政部“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1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39人次。
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2 761人(境内生1 429人、境外生1 332人);博士研究生154人、硕士研究生3 547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476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 710人、高级研修班学员1 361人)。全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奖项国家级4项、省级4项。“基础会计学”“管理咨询”“多元统计分析及R语言建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再/在”环保教育&手工创作公益创业项目》获第十二届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2017级会计学团支部获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2017级谢明薇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17级廖始森同学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称号。
全年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8项,获批合同经费共计1 180.65万元,其中国家级13项,经费411万元。发表A类论文53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
2020年,学院与法国北方高等商学院(EDHEC)、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签署欧盟Erasmus+奖学金交换项目协议。
【获批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20年,由卫海英教授担任负责人的“广州品牌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获批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以“品牌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基地,将以服务广州构建高水平现代产业新体系为目标,主动对接产品发展资讯和政策需求,开展多学科、跨界别的协同合作,打造一个综合、开放和高端的研究基地。
(管理学院供稿)
【概况】 公共管理学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200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应急管理学院;2011年,成立公共管理学院,与应急管理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学院设有行政管理系和应急管理系2个系。有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公共管理案例与数据中心、大数据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社会风险评估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省级智库。设有MPA教育中心、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公共管理学科是广东省公共管理一级重点优势学科。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行政管理、应急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点,以及行政管理、应急管理2个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
2020年,招收本科生86人、硕士研究生35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70人。有在读本科生365人,其中港澳台侨生及外国留学生3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02人,其中港澳台侨生及外国留学生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470人。全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1项;“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2项。
全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9项、厅局级项目3项、各类横向项目7项,总经费近450万元。发表B1类以上论文46篇,其中A1类论文11篇、A2类论文18篇、A3论文2篇。出版专著3部。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入选2020年度“中国智库索引”CTTI智库。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在广东省社科联研究基地2019年度检查中获评优秀。
全年举办培训班近120个,来自河南、广西、四川、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区的党政机关公务员接受培训。
【开设公益直播课,助力地方政府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院面向政府部门推出“疫情时期下应急管理系列专题”线上公益直播课,助力地方政府共同抗疫,累计观看人数5.8万余人。人民论坛网全文转载报道。
【举办2020年中国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论坛】 6月20日,学校以“线上+线下”模式举行“中国之治:制度优势应对新冠疫情挑战冲击”研讨会暨2020年中国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论坛。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的12位专家学者,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之治与制度优势、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来自四川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国内各应急管理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围绕新时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在论坛上进行研讨。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供稿)
【概况】 法学院始建于1930年;2001年,复设法学院;2004年,设立知识产权学院;2011年,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正式合并为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学院设有法律学系、知识产权系2个系。有全国首批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广东省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东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广东省发改委反垄断执法合作基地、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法律培训基地”、广州知识产权人才基地。知识产权与法治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竞争与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研究院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法治广东智库、产业发展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侨务法研究中心、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网络与电子商务法研究院等13个研究机构。
法学一级学科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和知识产权2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教职工67人,专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7人;聘有讲座教授3人、研究生实践导师73人。有首届“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首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1人。1人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任全国性法学学术组织副会长,5人任全国性法学学术组织常务理事。
2020年,招收本科生104人,硕士研究生193人,博士研究生9人,其中港澳台侨学生62人。有在读学生865人,其中本科生368人,研究生497人。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2门;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高校疫情防控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学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71%。民商法研究生党支部获广东高校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党建工作样本支部”立项推荐。学院学生获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论文组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获第五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广东省演讲比赛高校组二等奖1项、知识竞赛高校组二等奖1项。学院代表队获第十八届“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大赛三等奖1项;第十四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二等奖1项。全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
全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发表A类期刊论文5篇、B1类期刊论文9篇,经学校认定A3类应用类成果5篇。
全年举办“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下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维护”学术研讨会、“党内法规基础理论与制度建设”高端学术研讨会以及第四届中国知竞论坛暨广东、湖北两省竞争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等学术会议。
【广东省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揭牌】 11月19日,广东省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孙彧出席签约揭牌仪式。该基地旨在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对于公益保护的司法需求,打造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高端智库,建设检察理论与司法实践高度融合的理论创新基地,以及检察实务与理论的深度交流平台。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供稿)
【概况】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前身是1927年创办于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2011年7月,学校整合学科资源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2014年11月,成立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
学院建有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2个本科专业,设有东南亚研究所和4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备案中心。公开出版“世界华侨华人研究丛书”“海外华侨华人研究译丛”“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丛书”“华南地区国际关系丛书”“东盟研究丛书”等,以及《美国问题追踪》《“一带一路”健康医疗动态参考半月刊》《中新关系半月刊》《暨南侨情观察月刊》《菲律宾观察月刊》《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菲律宾观察》《东南亚观察》《海外利益观察》等公开学术刊物。
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1人、博士后9人。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201人、硕士研究生162人、博士研究生141人,其中港澳台侨生和外国留学生165人。2017级博士研究生林杉杉(香港)获“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2018级博士生梁鉴坤(香港)创业事迹在“南方+”报道;2018级郑汶珠带领团队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
全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发表论文A1类3篇、A2类1篇。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首届中国政治学会青年政治学优秀成果奖1项;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
【举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智库联合体2020年度会议】 11月,学院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智库联合体轮值主席单位举办2020年度联合体学术会议,13家来自全国智库片和港澳台国际片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参与本次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学院应进一步推进国际问题研究,发挥智库作用,培养更多研究国际问题和参与国际事务的人才。
【潮龙起教授受聘《(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分卷主编】 6月,《(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指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指导小组组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就纂修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编写要求发表讲话;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编委会主任高翔宣布了经中央批准的各卷主编名单,其中《华侨华人史》卷主编由学院潮龙起教授担任。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供稿)
【概况】 理工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29年的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学院设有物理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光电工程系3个教学科研系;光电工程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2个研究所;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院、大族—暨南大学激光技术研究院、暨南大学—圣晖莱太阳能技术研究院3个研究院。
学院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光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计算物理、光学、光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和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6个本科专业,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物理学是国家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正高职称40人、副高职称5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7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18人。余健辉教授获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麦文杰教授获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科技奖;丁郁教授获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王超老师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美好生活‘油’此而来”“国际名酒知识与品鉴”入选首批教育部国际教学平台。
2020年,有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 359人、研究生378人,其中港澳台侨生及外国留学生73人。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1项、省级5项;获教育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大奖3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
全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总经费626万元,其中面上项目5项、联合基金项目(培育)1项、青年科学基金12项;获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总经费1 600万元。获得授权专利2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绝对数219篇,A1论文142篇。
【首获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9月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2020年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学院白卫滨教授主持申报的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品国际化教育创新实践》获立项,这是学校首次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广东省“油料生物炼制与营养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6月30日,广东省“油料生物炼制与营养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广东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劳帜红,学校副校长翁健等出席仪式。广东省“油料生物炼制与营养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由暨南大学汪勇教授团队牵头,联合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Tan Chin Ping院士团队、加拿大萨斯喀切温大学Martin Reaney教授团队合作共建。
(理工学院供稿)
【概况】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物学系;1999年5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学院设有生物工程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生态学系、细胞生物学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免疫生物学系、发育与再生生物学系、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2020年,与香港大学团队联合申请教育部“肿瘤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
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以及神经生物学与行为学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院拥有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态学和生物医学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教职工238人,拥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中组部人才计划、“973首席”、南粤百杰等各类人才33人次,全职专任教师163人,其中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61人。2020年,王通研究员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李慧教授获批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庆瑜、刘宗华、薛巍三位教授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杨宇峰教授团队获202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0年,有在读学生1 737人,有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 359人、研究生378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6项。全年获批纵向项目共8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5项、青年科学基金8项,其中57项完成合同签订,总经费2 663万元;签订横向开发类合同19项、服务合同11项,共计30项,合同金额1 208万元;登记专利申请61项。黄亚东教授团队“重组蛋白的工程化关键技术与产业转化”成果获第二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发明创新一等奖(金奖);莫测辉教授团队“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基质)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发明创新二等奖(银奖)。
2020年,开展中德研究生(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乌普萨拉大学“3+1”双学位项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订“暨南优选生项目”合作协议。举办水域生态学高端论坛;承办2020年第十九届中国生态学大会淡水生态专业委员会专场:淡水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修复技术分会。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供稿)
【概况】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2015年7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成立,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方式。学院设有数学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有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广东省高校卫星导航芯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网络安全检测和防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1个广东省工程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中心、数学技术实验中心3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重点实验室2个重点实验室。设有电工电子基础、电子与通信工程、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图像处理、数学技术等一批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室和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计算中心。
学院有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管理学院共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与经济学院共建概率与数理统计硕士点。有13个科学学位硕士专业,4个专业学位招生专业与领域;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
现有教职员工243人,其中正高职称56人、副高职称9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3人。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两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党政密码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1人、海外领军人才1人、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广东省领军人才3人、“广东特支计划”3人、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广东省“珠江学者”2人、广州市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
2020年,有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 937人,其中境内生1 500人、境外生43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634人,其中科学学位研究生307人、专业学位研究生327人(双证班303人,单证班24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训练计划项4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8项。在各类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31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106项;在广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计算机类竞赛中,获一等奖31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35项;在第四届“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中,获决赛三等奖,位列华南区高校第1名。学院与企业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数据安全应用联合实验室建设”以及“教育部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个校企合作项目,获批东软睿道实习教学基地、朗元安网络安全实习实践基地2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星光集团建立机器人智能技术产学研成果示范基地。
全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共68项,总经费2 610.46万元,其中获批外交部、财政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中方项目1项,总经费129万元;广东省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总经费100万元;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总经费12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21项,总经费1 197.8万元;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项,总经费30万元;获批其他纵向项目6项、横向项目10项。SCI、EI等四大检索系统收录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达562次。学院教师在 EUROCRYPT 、 ASIACRYPT 、 USENIX Security 、 IEEE INFOCOM 、 VLDB 2020 workshop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Nano Energy 等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
全年举办学术讲座26场。邀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Wang Bai-Ling教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徐烨站长、上海交通大学张祥教授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师生做线上或线下学术报告。与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国家基金、科技部、省科技厅项目。
【成立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与产业联盟】 学院与联合拟态技术与产业创新联盟、软件定义互连技术与产业创新联盟、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38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与产业联盟(简称“CES联盟”)。联盟旨在建立集产学研用多类型单位于一体的开放性行业组织,通过联盟内各单位基础专利许可、信息发布、技术合作等模式建立统一战线,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全产业链合作机制,助力网络强国建设。
【在全国教育系统2020年网络安全攻防演习中获佳绩】 学院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教育系统2020年网络空间安全攻防演习。在演习赛上,代表队攻破6个省份的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总分排名第4位,并作为发言代表在全国教育系统2020年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技术交流会上分享经验。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供稿)
【概况】 化学与材料学院成立于2016年4月,由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整合而成。学院设有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实验中心。有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平台1个,有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纳米化学创新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石墨烯类功能和高性能材料与制品(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广东省普通高校粤港澳纳米化学创新药物研究团队1个,广东省“扬帆计划”创新团队1个。
化学、材料学科是ESI世界排名前5‰的学科,化学学科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材料、材料与化工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及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创新班)专业方向。应用化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
现有教职工105人,专任教师73人;正高职称45人、副高职称3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863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5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5人。李丹教授入选中国化学会首批高级会员;陈填烽教授团队成果“金属药物的功能设计与肿瘤精准诊疗应用”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
2020年,有在读学生977人,其中本科生555人、研究生422人。全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3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5项。协办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4支队伍晋级总决赛,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年共对全校23个理工医药相关专业(含方向)开设了27门化学基础课。学院教师获批广东省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项。
全年获批科研项目立项40项,总经费1 669万元,其中纵向项目32项,总经费1 251万元;横向项目8项,总经费418万元。省部级以上项目20项,总经费879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新申请专利19项,获国内专利授权11项。2020年,全院教师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23篇,其中AI类论文150篇。
【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启动】 12月24日,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陈小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教授,学校副校长洪岸教授等出席。该重点实验室以超分子设计合成及配位组装行为规律与相关材料功能性质为研究主体,将有效推动化学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工作。
【李丹教授团队在 Chemical Reviews 发表封面论文】 2020年,李丹教授和宁国宏教授团队以暨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在顶级化学材料学术期刊 Chemical Reviews (影响因子52.758)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题为 Coinage - Metal - Based Cyclic Trinuclear Complexes with Metal - Metal Interactions : Theories to Experiments and Structures to Functions 的综述论文,学院讲师郑霁为第一作者。该论文结合李丹教授研究团队15年的研究成果,对铸币金属环三核单元体系的研究历史、进展,从理论到实验、结构到功能进行全面总结。
(化学与材料学院供稿)
【概况】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5月,由应用力学研究所和力学与土木工程系发展升级而成。学院建有“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故障诊断”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应急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害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学科发展平台。
力学是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学院建有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与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和建筑学3个本科专业,设有工程力学“钱伟长”创新班。工程力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已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
现有教职员工53人,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2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在站博士后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东方学者”1人、“楚天学者”1人;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主任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2020年,有在读本科学生489人、硕士研究生145人、博士研究生23人,定向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4人。全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9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项;“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1项;“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项目9项。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67人次。2016级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方佳畅和安英韬分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和“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奖”。
全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广东省基金项目4项。由刘人怀院士牵头申报的“广东省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替代研究”获批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项。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来源期刊论文47篇、EI来源期刊论文100篇,申报专利23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肖衡教授连续6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力学榜单”。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供稿)
【概况】 环境学院成立于2014年4月,与原环境工程系合并而成。学院设有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专业教学实验室及学生创新实验室;科研平台实验室包括质谱平台、光谱平台、生物平台、元素分析平台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6 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 00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6台(套)。拥有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处理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环境暴露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水土环境毒害性污染物防治与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水处理材料产学研示范基地等。
学院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工学)、环境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环境科学(工学)、环境工程2个本科专业。
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31人;特聘研究员3人,博士后30余人。2020年获评“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1人,“香江学者”1人。
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242人、硕士研究生253人、博士研究生10人,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
全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7项,总经费1 911.9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60项(国家级4项、省部级23项)。全年发表论文159篇,其中SCI论文156篇,以暨南大学为第一单位76篇,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的1区文章47篇,其中15篇被自然指数收录期刊收录。申报专利26项,获批专利授权3项。
(环境学院供稿)
【概况】 基础医学院成立于2016年7月,由学校对原医学部进行结构调整、对原医学院进行重组而成。2020年11月,基础医学院更名为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学院是教育部、卫健委共建的重点医学院之一,设有临床医学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心、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辑部;人体解剖学系、组织学与胚胎学系、生理学系、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病原生物学系、病理学系、病理生理学系、药理学系、系统生物医学系10个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单位;血液学研究所、眼科学研究所(国际眼表疾病协同研究中心)、肿瘤精准医学和病理研究所、老年免疫学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重点实验室、胚胎发育与围产医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田家炳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广东省小核酸药物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知与发育障碍神经科学创新实验室、靶向药物临床转化中心和医保大数据研究所11个研究平台;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心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4个教学实验平台。
血液病学、免疫学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BH)以及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卫健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有广东省基础医学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1门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12门。学院承担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学院、中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药学院、体育学院8个学院的本科教学任务。
现有教职工165人,正高职称45人、副高职称4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5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双聘院士、国家高端外国专家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珠江人才计划”等各类人才31人次。2020年,新增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3人。
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909人(境外生335人),研究生349人(境外生5人)。全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7项。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3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
全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48项,总经费2 514.85万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包括青年项目6项、面上项目7项、外国青年学者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7项、厅局级项目3项。兰雨研究员、李扬秋研究员、曾成武副研究员分别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经费分别为668万、352万和79万元;陶倩副教授主持的课题获批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任务,资助经费220万元。学院研究团队在 Nature , Cell Research , PNAS , Oncogene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 Muse Cells 发表多篇论文。
【敦聘中国工程院丛斌院士为名誉教授】 9月26日,学校敦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丛斌为名誉教授。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徐国权,九三学社广州市副主委、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校领导宋献中、叶文才参加敦聘仪式。敦聘仪式后,丛斌院士为师生作有关“现代生物医学发展”的主题报告。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供稿)
【概况】 中医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99年的中医学系;2016年7月,学校对原医学院进行重组,成立中医学院。学院设有内经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药方剂学教研室、针灸推拿学教研室、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中医外科骨伤科学教研室、中医妇科学教研室、中医儿科学教研室、中医五官科学教研室11个教研室,建有本科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方证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拥有南海中医院、江门中医院、黄埔中医院3家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省级特色中医学专业;建有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国家在线公开精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团队1个;获广东高校疫情防控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已建成在线开放课程11门。
现有教职员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职科研人员9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1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对象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4人。
2020年,有在校学生587人,其中本科生364人、硕士研究生204人、博士研究生19人。博士后科研人员90人。全年招收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90人、本科生58人;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59人。2020届博士研究生许华冲获2020年“广东省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2016级朱文俊获2020年“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18级博士研究生刘天浩获广东高校大学生抗疫征文比赛三等奖。
全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3项,总经费1 166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54篇。
全年举办学术活动7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1次、杏林大讲堂5次。承担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药条例(讨论稿)》撰写工作。
【举办暨南大学中医药学科发展研讨会】 7月23日,中医学院在校本部举办暨南大学中医药学科发展研讨会,会议传达了广东省中医药大会精神,并对学科发展情况进行汇报。校领导宋献中、张荣华、叶文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中医学院和药学院负责人、各附属中医院负责人和学校中医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代表、研究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
【承办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病中医药科创与产学研论坛暨首届中医药防治痴呆研究与转化高峰论坛】 12月11—12日,学院在校本部举办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病中医药科创与产学研论坛暨首届中医药防治痴呆研究与转化高峰论坛。副校长叶文才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等粤港澳地区及区域外知名专家就“中医药防治痴呆研究与转化”作学术报告。
(中医学院供稿)
【概况】 口腔医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口腔医学系;2016年7月,学校对原医学院进行重组,成立口腔医学院。学院设有口腔基础医学、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5个教研室和1个口腔医学实验中心,配备有74套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学院现有3个校内教学基地、1所直属附属口腔医院、6所实习教学医院。
学院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是中国医学教育题库(口腔医学题库)院校联盟理事单位,附属口腔医院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集团口腔正畸专科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
现有教职工25人,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8人;校内硕士研究生导师22人,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1人。
2020年,有在校生549人(境外生289人),其中本科生378人、硕士研究生171人。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生物行业成长组三等奖获得者1人、省级精品课程1门。
全年获批广东省临床教学基地改革研究项目2项;全院师生发表论文共10篇。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牙学院或牙学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派出师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0人次;举办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口腔医学合作论坛。
(口腔医学院供稿)
【概况】 护理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三年制护士班,1998年成立护理系,开始护理本科招生。2016年7月,学校对原医学院进行重组,成立护理学院。学院设有基础护理学、护理人文及社会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护理学5个教研室和1个护理实验中心。学校附属医院与医疗机构均为学院的临床教学及实践基地。学院拥有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授权点、护理学本科专业,长期承担教育学院专升本护理专业教学任务;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现有教职工24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有教育部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广东省护士协会会长1人、广东省护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
2020年,有在读学生780人,其中本科生133人,硕士研究生547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4人、高级研修班学员435人)。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全年学生获得课外学术等省级以上奖项2人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
全年获批“双一流”高水平大学护理特色学科建设项目1项;在研和获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共30项,累计经费550万元;获批教改项目7项。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和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4篇;派出教师参加全国各类学术会议20人次。学院李泽楷教授牵头负责的“护理教育学”课程获批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朱晓雯博士获第二届全国高等护理院校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广东省选拔赛二等奖。
全年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0余场。
【设立黄爱廉护理教育发展基金】 11月6日,学院举办黄爱廉护理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大会,各界校友、爱心企业代表、在校师生约300人参加会议。会上,学校护理学科创始人、105岁高龄的黄爱廉教授作为基金发起人捐赠10万元人民币,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代表纷纷捐赠,累计收到捐款100万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激励致力于护理事业的贫困优秀学子,帮助在职护士完成学历提升,推动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黄爱廉获“协和护理百年卓越人物”荣誉称号】 9月28日,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的“协和护理教育新百年——护理教育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研讨会上,我国著名护理学家、学校护理学科创始人黄爱廉教授被授予“协和护理百年卓越人物”荣誉称号。
(护理学院供稿)
【概况】 第一临床医学院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成立于1981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院本部占地面积5.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有院本部、东圃院区2个院区,暨南大学本部、暨南大学番禺校区2个分门诊部;编制病床1 671张,实际开放病床1 879张;全年门、急诊量191.7万人次,年出院量5.27万人次,年住院手术量4.44万例;平均住院日8.31天,病床使用率61.49%,病床年周转次数27.37次。
2020年,中医老年病科入选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中医重点、特色专科;核医学科蝉联复旦医院排行榜华南区首位,医院位列综合医院榜华南区第12位。获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授牌,获批国家级高血压达标中心,胸痛中心通过广东省胸痛中心验收。“临床医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 4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6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5人。10位专家入选“羊城好医生”,2位专家入选“青年好医生”,2位专家入选“科普好医生”,12位二级教授被医信天下授予“中国影响力医生”称号。在国家级专业学会中任职副会长1人次,候任主委1人次,常委1人次,委员10人次。
2020年,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 612人,招收硕士研究生296人(含港澳台学生25人、外国留学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 172人,招收博士研究生334人(含港澳台学生12人、外国留学生2人)。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优秀”等级。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挂牌成为美国心脏协会(AHA)授权的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李劼若荣获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全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面上10项、青年20项),总经费971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项目1项,总经费2 024万元,实现学院在该类别项目立项上零的突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项,其中交叉2项,军工2项,跃升10项,青年6项,共获批经费170万。签订横向项目合作协议41项,获合同经费1 236.74万元。适宜技术立项21项,较去年同期增长61.5%。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7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0篇。
天河区医联体工作稳步推进,天河区三家区属医院已全部纳入天河医联体。龙门人民医院医联体取得阶段性进展,帮助该院通过二甲复审,获评省级和国家级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获得国家级“示范防治卒中中心”认证(全国唯一免检)。继续深入落实《河源市人民政府 暨南大学合作共建深河人民医院协议》,筹建深河人民医院,已完成第一批行政、临床工作人员招聘并开展工作,预计2021年中正式开业。
【托管饶平人民医院】 10月15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饶平县人民政府在饶平县举行托管饶平县人民医院协议签约仪式。饶平县人民医院将变更第一名称并挂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第二名称保留“饶平县人民医院”。
【敦聘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为名誉教授】 8月17日,暨南大学名誉教授敦聘仪式在学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受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教授。校党委书记林如鹏为杨宝峰教授颁发聘书并佩戴校徽,副校长叶文才出席。
【神经内科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12月18日,科技部等部门发布《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红手环志愿单位及广东省红手环召集单位,神经内科积极致力于脑卒中的义诊和健康宣教等志愿者活动,长期联动广东省各级医院及周边多个社区包,定期进行“卒中健康教育及义诊”走进社区活动,惠及群众超万人。
【尹良红教授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 12月1日,中国侨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颁奖仪式。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尹良红教授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中国侨界贡献奖”由中国侨联于2003年设立,是面向中国侨界创新创业的重大奖项。本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共59人,二等奖获得者66人。
(第一临床医学院供稿)
【概况】 第二临床医学院即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医院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宝安县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住院医师规培、保健为一体的深圳市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余万平方米,开放床位3 000余张。
医院拥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肾内科、消化内科、感染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口腔科、麻醉科、妇科、产科、新生儿科、急诊科、病理科、检验科、临床护理及医学影像科(含CT、放射、超声、介入、核医学)16个广东省临床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深圳市重点医学专科及7个深圳市优秀重点学科群、4个研究所、6个深圳市医学重点实验室、5个深圳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24个教研室。
现有在岗员工5 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970余人、中级职称1 30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2人。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全科医师技能培训中心、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以及国家医疗器械试验机构。
全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总经费1 063万元,全国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第58名,连续两年位居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第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83篇,10分以上46篇;其中在 Lancet (IF 60.39)1篇、 JAMA (IF 45.54)1篇, CELL (IF 38.64)1篇、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
医院先后选送专业技术骨干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长老会哥伦比亚与康奈尔大学医院等,以及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医院、英国桑德兰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等国际知名学府进修学习。积极开展高层次、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纽伦堡大学医学院、德国不莱梅港中心医院、英国伦敦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平台,缔结友好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供稿)
【概况】 药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学院设有药学、中药学和生物制药学3个系,以及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所、基因组药物研究所、暨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神经科学和创新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研究所、中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南方药物经济学与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所、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药物分析研究中心、生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10个研究机构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公共科研平台。
药学(自定)学科是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建有中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拥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药学、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事管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制药工程、药学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际学院开设有全英文授课的药学本科专业。
现有教职员工16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10人,正高职称52人、副高职称5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1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南粤百杰”2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和青年拔尖人才5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
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398人,其中香港学生33人、澳门学生56人、台湾学生6人、华侨华人及外国留学生3人;研究生632人,其中香港学生9人、澳门学生2人、台湾学生4人、外籍学生1人。全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获第12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一等奖和论文优秀奖各1项、来华留学生广东省政府来粤留学生奖学金1人、第四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案例2个。
全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2项,获资助直接经费达1 833万元;获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其中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总经费220万元;获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5项,总经费215万元;与国内知名药企、药检所等签订横向服务与开发合同29项,合同金额2 018.2万元。
【与力鑫药业签约转让抗肿瘤新药研发成果】 6月8日,学校与广州市力鑫药业有限公司举行“‘双一流’学科产学研合作暨化1类新药项目成果转让签约仪式”,共建“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并以1亿元人民币转让暨南大学化1类创新抗肿瘤药项目JND32066成果的全球市场独家开发权利。
(药学院供稿)
【概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3年与德育中心合并改称社会科学部,2016年1月,与社会科学部试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学院是广东省委宣传部与暨南大学共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境内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港澳台侨学生的“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7个教研室。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网络舆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校意识形态与网络理论舆情研究中心、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广东省微课示范教学点、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等教学研究平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广州市重点学科。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共党史方向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专职教师43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学院现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优秀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特支计划”人才、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人才等各层次人才共10余人。
全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获广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4项,总经费205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本,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主流报纸和网站发表84篇文章,其中CSSCI核心期刊24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A类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知名平台发表多篇宣传文章。
全年学院举办多场大型学术会议,包括“暨南大学—新华网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心签约揭牌仪式”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协同育人”学术研讨会、“内涵与实践: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研讨会、“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工农运动”研讨会、“伟大抗疫精神与新时代广州发展”研讨会等。
【与新华网共建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心】 10月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举办“暨南大学—新华网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心签约揭牌仪式”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协同育人”学术研讨会,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等出席仪式。协同创新中心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维度的积极探索,旨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自觉弘扬主旋律,将高校理论与新闻舆论相结合,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来自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新华网的领导和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供稿)
【概况】 艺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月;2019年12月,学校成立珠江电影学院,与艺术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模式。学院设有影视系、新媒体艺术系、美术系、音乐系、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5个教学单位,设书法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动画、美术学、音乐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教授7人、副教授2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人;校外实践导师8人;柔性引进讲座教授1人。派出国内外进修或访学5人。
2020年,招收本科生103人、硕士研究生41人;在读全日制本科生423人、硕士研究生92人,其中境内生464人、港澳台侨学生50人、外国留学生1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获奖17项。
全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4项,其中纵向项目2项;发表论文21篇,其中B类论文4篇;出版著作4部;教师获奖20余项;发表艺术作品39件(套),部分作品在院线或大型视频网站上线。
承办2020中国电影美学年会;承接广东省2019年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全省学校“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拍摄活动”,已成片播出;承办2020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师生校友创作的《平安武汉》《天上世间联》《天河区疫情防控心理调适指南》被“学习强国”选用。
全年举办展演活动5场,邀请外国专家来访开展学术交流2批次。
(艺术学院供稿)
【概况】 体育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06年建校之初的体育教学建制,1932年学校成立体育委员会;1958年成立体育教研室;1988年更名为体育部;2015年体育学院揭牌成立。体育学院依托国务院侨办中华才艺武术、龙狮培训基地,面向港澳台及海内外华侨华人招生。现设有体育教学科研、体育教育教研、后勤场馆管理、群体竞赛、运动训练教研、公共体育教研、华侨华人体育研究交流中心7个机构。
学院拥有1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体育教学方向、运动训练方向),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69人,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苏炳添当选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陈红辉、甘雷分别获得2020年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育协会“优秀体育教师”和“优秀青年体育教师”称号。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129人(21名香港学生、3名澳门学生、2名外籍学生)、硕士研究生29人(1名华侨学生)。
全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项、广东省体育局2020年度项目3项、横向课题1项,到账资金30多万元;发表论文12篇,其中A1类论文4篇、A2类论文7篇;入选东京奥运学会报告会学术论文2篇。
(体育学院供稿)
【概况】 国际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学院采取与校内各专业院系联合办学的模式,按照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和标准,开办全英语授课专业,所开设的各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公共课(汉语课除外)均采用英语授课。学院实行标准学分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与国际接轨。
学院设有全英语授课生物与医药、中国学2个硕士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临床医学、会计学(CPA-Canada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M.B.B.S.)及新闻学9个本科专业(方向)。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聘请长短期外籍教师22人。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专项课题1项。
2020年,报到新生312人;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1 834人,其中港澳台侨学生598人、外国留学生549人;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28人(均为外国留学生)。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获奖9项,其中省级及以上6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
(国际学院供稿)
【概况】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于2016年9月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17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同时在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两所学校注册,拥有两校学籍。学院开设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4个本科专业。符合两校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将获得暨南大学毕业证书、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伯明翰大学理学学士学位证书。现有全职教职工36人,师资队伍由伯明翰大学原校师资、暨南大学双聘师资、全球招聘师资组成。有伯明翰大学全职教师13人、暨南大学双聘教师20人、全球招募师资9人,聘请班级学术导师25人、课程助教4人。
2020年,有本科生785人。全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项。84人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其中特等奖提名3人、一等奖6人、二等奖27人。
全年发表A类期刊论文3篇;出版党建思政教材1本;获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广东省教学团队项目1项、广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举办2场青年学子“梦想加(Dream+)”思政课堂、6场“暨伯讲坛”,开设了12场微课程,邀请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罗宾·梅森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张长明教授等专家学者来院讲座。
2020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9人次,学生代表团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交流活动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人次,参加线上海外名校夏令营项目4人次,17人完成为期一年国(境)外交换项目返校。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供稿)
【概况】 华文学院于1993年6月经教育部、国务院侨办批准成立,是暨南大学面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开展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及预科教育的专门学院,占地14.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学院设有应用语言学系、汉语系、华文教育系、预科部等教学单位,以及华文教育研究院、应用语言学研究院、华文考试院3个科研单位。学院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华文教育本科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语言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授权资格,招收科学学位“海外华语研究与华文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拥有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3个本科专业,其中海外华语研究与华文教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华文教育本科专业为国内首创;学院是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高级考点,商务汉语考试(BCT)考点,中国语检定考试考点(面向日本考生),中国普通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点和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两校联合对外招生主考点。
现有教职工18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45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8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者1人。2020年,招收本科生419人(境内生91人、境外生328人)。招收研究生22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96人(境内生88人、境外生108人),博士研究生24人(境内生7人、境外生17人)。学生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韩国、老挝、越南、也门、巴拿马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读学生3 609名(不含短期班),新增日本、新西兰非全日制博士教学点、迪拜非全日制硕士教学点。本科在读生1 607人(华文教育系971人、汉语系262人、应用语言学系374人),海外函授本科在读生310人,硕士研究生433人(境内生232人、境外生201人),博士研究生70人(境内生30人、境外生40人),预科生1 259人。
全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教师发表B类以上学术论文12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5场次。
承办中华语言文化短期培训活动;举办2020年(首届)海外华语资源搜集研习班;承办江苏省委统战部委托的“2020年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负责人培训班”项目;承办“2020年江苏省侨务干部培训班”;举办首届海外华校管理人员研习班和2020年美洲地区华校管理专题研习班;举办“新加坡华裔青少年熊猫世纪华文文化营”;开展华文教育教学、教法、教材等领域的专业师资培训;举办2020“中华文化大乐园”线上亚洲营活动;举办2020“中华文化大乐园”线上欧洲营活动;承办教育部语用司主办的“2020年海外中文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线上研修活动”;协办中国侨联、广东省侨联主办的“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夏令营8期。
2020年是罗德斯大学孔子学院负责承办的中文专业开办第12年,本科正式注册学生37人。学院面向罗德斯大学全校学生开设为期半年的“走近中国”(Understanding China)公共选修课,注册人数56人;面向DSG女校和圣·安德鲁男校8~12年级的学生开设中文学分选修课程,两校选修学生56人。在好牧羊人小学(Good Shepherd Primary School)面向小四、小五、小六学生开设中文兴趣班,修课学生134人。与纳尔逊·曼德拉湾市华人警民中心合作,开设警用汉语培训班,为南非警察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培训,培训学员41人。长期派驻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伊丽莎白港彩虹中文学校开展中文教学。全年共选派5名学生分赴新西兰、澳大利亚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受疫情影响,另有已通过选拔的20人延缓派出。12月,和罗德斯大学续签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协议,顺利完成孔子学院转隶工作。12月5日,完成罗德斯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换届工作。12月15日,罗德斯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会议在线召开,交流与探讨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
【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揭牌】 7月14日,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揭牌仪式在华文学院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孙彧出席揭牌仪式。典礼上,校党委书记林如鹏被敦聘为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院长。学校于2019年底获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海外传承传播的工作任务。2020年5月起,根据教育部党组关于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学校对口广西那坡县百名中、小、幼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训。这是基地承担的首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任务。
【全球华校联盟成立】 12月31日,全球华校联盟成立仪式在学院举行,海外400余位华校校长、华教组织会长/主席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出席和收看本次仪式。全球华校联盟是学校牵头筹建,由海内外积极投身华文教育事业,专门从事中华语言文化教学、研究的华文学校、华教组织组成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组织,创始成员单位包括来自全球56个国家的近500所主流华校和华教组织。
(华文学院供稿)
【概况】 人文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学院设有文学、法学、管理学3个教研室,有暨南大学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中心、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珠海校区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珠海校区新闻与传播实验室、人文学院妇女发展研究中心、暨南大学语言诗学研究所、暨南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有行政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和文化产业管理5个本科专业和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皖江学者”1人、“珠海特聘学者”1人。
2020年,学院招收本科生298人,有在读本科生1 197人、研究生15人,其中境外生91人。全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A1类学术论文3篇;出版著作4部;举办学术讲座13期。
(人文学院供稿)
【概况】 翻译学院成立于2010年6月。学院设有基础课教研室、专业课教研室、大学英语教学部、翻译中心、中国文学文化外译研究中心,建有外语实践中心和《晨星》英文报2个校内实践平台和15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拥有翻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A)、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TI)(与外国语学院共建)以及翻译学士专业学位授权点(BTI)。
现有教职工33人,长期外教1人,校外实践导师6人,兼职及客座教授5人,其中欧洲学术研究院院士1人;27名专职教师,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
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517人(境内生486人、境外生31人),双学位学生168人,高级研修班学员25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
全年获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1本、译著9本。
【举办建院10周年系列活动】 11月,学院举办成立10周年庆典大会暨“使命与创造:新时代翻译、语言与社会关系再思考”主题论坛。论坛旨在促进重新认知并把握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事业、语言事业的新特征与新使命,从而立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进行基于学理机制、话语体系与方法论体系的创新性翻译学、语言学范式重构,推动我国翻译研究与语言研究的深化发展,学校副校长张宏出席活动。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360多名师生线上参加大会及主题论坛。
(翻译学院供稿)
【概况】 国际商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由原珠海学院企业管理系、金融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系所整合而成。学院设有金融学教研室、国际商务教研室和工商管理教研室3个教研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实验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等4个院设中心;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暨南大学港珠澳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与商务研究所、暨南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4个研究机构。
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6个本科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国际投融资管理与国际商贸服务2个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方向。
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3人、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在聘讲座教授4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客座教授1人;校外实践导师近200人。
2020年,在读本科生2 000余人,研究生近100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9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5项;获第10届“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7项。
全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8项,总经费84万元,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发表论文29篇,其中A类论文4篇。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校友联谊会成立】 11月1日,国际商学院校友联谊会成立暨10周年院庆大会在珠海校区举行。国际商学院校友联谊会成为学校第133个校友联谊会。会议选举第一届名誉会长、会长、理事长、执行会长及副会长。随后,“筑梦湾区”主题圆桌论坛就“如何加强深珠合作和互补互助”等议题进行研讨。学校副校长张宏,原校领导胡军、刘洁生,学校董事会董事、广州路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柯荣卿,以及各地、各学院校友会会长、副会长,社会各界人士,校友们和实践导师等500多人参加大会。
(国际商学院供稿)
【概况】 包装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3月的包装工程研究所;2016年7月,包装工程学院成立;2019年1月,学院正式运行。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和包装工程专业指导工作组组长单位、全国包装院校院长联席会议主席单位。设有包装工程教研室、包装工程实验室、广东高校产品包装与物流重点实验室、珠海市产品包装与物流重点实验室、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包装与物流安全工程实验室、珠海市包装材料与技术公共实验室,建有数学建模基地和13个校外实习基地。
包装工程专业为广东省战略新兴特色专业和珠海市优势学科,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包装工程全日制本科专业、包装工程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装力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方向)、包装工程高级研修班。
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专职教师11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聘任客座教授4人、客座研究员1人。
2020年,有在读本科生190人、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研究生3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全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1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三/四五’规划教材”立项教材2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项目1项;出版教材1部;发表论文17篇,其中A类论文8篇。
(包装工程学院供稿)
【概况】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4月。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成立于2020年5月,与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合署办公。物联网与物流工程研究院挂靠学院并轨建设。设有电子信息与物联网、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数学4个教研室;建有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普通物理、工业工程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和物联网与物流工程研究院1个科研实验室。
2020年,学院获批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物联网工程、工业工程及人工智能专业3个本科专业。
现有教职员工60人(含外籍4人、港澳5人),其中专职教师40人,包括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聘任讲座教授9人、客座教授1人,其中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立陶宛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人工智能学会(ECCAI)会士1人、SCI一区杂志主编3人、IJCAI杂志编委1人。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部国际杰出青年1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珠江学者”2人、“珠江人才计划”2人、“广东特支计划”本土创新创业团队1个、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科技合作奖”获得者2人。
2020年,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 113人,其中境内生1 078人、境外生35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5项。获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赛总决赛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广东省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工程创新大赛三等奖。
全年获批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3篇(A1类论文57篇、A2类论文16篇);获授权专利10项、实现专利转让2项。获批教育部办公厅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Matthias Thürer获广东省“科技合作奖”;郭洪飞获“第七届广东专利优秀奖”。
全年承办国际学术和大湾区会议2次;邀请境内外专家“线上+线下”开设学术讲座10次。与突尼斯迦太基大学、立陶宛考纳斯大学、加泰罗尼亚电信技术中心、马拉加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书,与香港大学续签合作框架协议书。
【与珠海市香洲区等共建“粤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 6月,由学院牵头,暨南大学与珠海市香洲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粤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将面向珠三角院校师生、珠海市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开展综合服务行业、医疗、金融行业等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腾讯云、区块链等专题讲座和实践培训工作。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供稿)
【概况】 2019年1月,暨南大学敦聘刘吉臻院士团队,成立能源电力研究中心,筹备组建国际能源学院。同年4月首批人员到位,正式开展运作。2020年4月,学校融合电气工程学院与国际能源学院(筹),成立国际能源学院;同年9月,国际能源学院正式运作。现有电气与电子工程、信息科学与控制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个教研室,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研究所、信息科学与控制工程研究所、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能源智联网研究所和数字能源(碳中和)与技术经济研究所5个研究所。
2020年,学院/中心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拥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于2022年开始招生)3个本科专业,以及电路与系统、电子信息2个硕士专业。
现有教职工51人,有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1人,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2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专硕导师6人);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人才项目1项、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1人。
2020年,招收本科生145人、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3人)。现有在读本科生608人(境外生34人)、在读研究生28人(博士研究生3人)。获批国家级或省级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获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各1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机器人大赛等在内奖项12项,其中国家级5项。
全年获批纵向科研经费13项,总经费138万元,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6项;获批横向课题经费超538.8万元,包括央企科技合作项目5项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预研项目1项;获批教学教改、课程与团队类项目11项;申请专利24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2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科技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组织并开展中心科研交流与分享系列讲座共计9期。
【举办全国风力发电智能运维与装备技术会议】 12月19日,学院/中心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可靠性管理中心联合承办的全国风力发电智能运维与装备技术会议在珠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电力企事业单位的近150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共聚一堂,共商风电发展事宜。
(国际能源学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供稿)
【概况】 暨南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已在境内外20多个地区设置校外教学点,开设文、理、经、管等90多个专业。学院承担全校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教学工作依靠学校各院系开展,设有党政办公室、招生与学生事务管理部、教务办公室、海外与网络教学部、专业培训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教学部6个职能部门。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
2020年设立暨南大学教育学院东莞分院、江门分院,分院以校企合作形式,联合第三方专业办学机构进行运营管理。建有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获“全国2020网络与继续教育抗疫先进单位”;教育学院澳门暨育服务中心教学点获评“2020年度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函授站”。
全年发表9篇学术论文,3个案例入选“2020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全年开办职业素质培训班13班次,参训人员合计581人次;首次举办国际语言培训,招收学员68人,开办韩国留学培训班,招收学员306人。
【招生工作】 境内招生方面,在11个地区设立了26个教学点,开设39个专业,2020级招生13 906人,其中高中起点本科164人、专科起点本科8 804人、高中起点专科4 938人。
2020年境内招生专业设置和录取情况
境外招生方面,在香港地区设立2个教学点,澳门地区设立1个教学点,与华文学院合作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分别设有教学点。2020年境外招生高中起点本科43人。
2020年境外招生专业设置和录取情况
【学历教育】 学院有36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23 139人,其中函授学生5 789人、业余学生17 350人;本科生12 835人、专科生10 304人。2020年成人教育毕业生4 703人,其中专科毕业生2 369人,本科毕业生2 334人。获学士学位毕业生1 358人,其中夏季毕业生533人、冬季毕业生825人;成人教育学生642人,自学考试学生716人。另有获学校副署公章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毕业生4 873人。
境内学历教育方面,2020年在校学生共计651个班级22 724人,教学点分设在校本部及东莞、佛山、惠州、普宁、深圳、中山、珠海、江门、汕头、阳江;毕业生4 541人。
境外学历教育方面,2020年在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开办社会学、金融学(理财规划)、翻译(中英翻译)、华文教育等11个专业。境外教学点在学学生458人,其中香港学生13人、澳门学生154人、印度尼西亚学生291人;境内通过广东省成人高考渠道招收的海外学生353人,其中香港学生45人、澳门学生302人、台湾学生6人。境外办学毕业生162人,其中澳门毕业生54人,香港毕业生19人,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毕业生89人。
【自学考试】 2020年,完成广东省自学考试3次,评阅试卷149 000余份;举办2020年成人教育专科起点本科及高中起点专科考前辅导班;与广州航海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学校举办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相沟通辅导班;与深圳市升学教育培训中心、深圳市世图教育培训中心等13个教育机构合作举办自学考试独立班;与广州市天河区新东方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广州市中大科教职业培训学校等6个教育机构合作举办自学考试全日制辅导班。
【设立教育学院东莞分院、江门分院】 由学院牵头,学校分别与金科伟业(中国)有限公司、香港利奥集团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教育学院东莞分院和江门分院的形式合作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并联合第三方专业办学机构进行运营管理。
【获批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9月,学校获批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该基地是由学院牵头,联合理工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申报。基地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质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师资保障。
【学校获评“2020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院校”】 10月22—23日,学院受邀参加2020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大会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共同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会上,学校获评“2020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院校”。
(教育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