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长宋献中在2020年春季中层干部会上的讲话

(2020年3月5日)

同志们好:

刚才如鹏书记就本学期党委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学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党委部署开展学校行政工作。学校现在进入了一个关键期、窗口期、攻关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批示和指示,以及部部省共建协议,落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是持续加快本科教育改革步伐。实施“优质生源建设工程”和“海外生源提升计划”,加大优质生源基地建设,扩大港澳台侨学生及留学生招生和培养规模;拓展优化海外招生处建设,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覆盖;创新招考模式,扩大优秀港澳台侨新生奖学金和“暨南丝路奖学金”覆盖面和受益面。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持续推进“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做好2020年度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五类国家级一流课程推荐申报。打造港澳台侨学生特色系列金课,推进在线开放课程SPOC教学应用;深化创业创新教育,营造创新校园格局;持续开展“品味教学”系列活动,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励金计划”;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完善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机制。

二是推进以学位点自治为核心的培养管理体系。实施“港澳台侨及留学研究生倍增计划”,扩大港澳台侨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强对港澳台侨及留学研究生吸引力。试行博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扩大“申请—审核”制、硕博连读招生规模。整合学位点优势资源,积极申请人工智能领域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类申报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申报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加强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典型案例及教材建设,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扩大对优秀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

三是切实提升港澳台侨学生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工程,全面建设广东省港澳学生培养示范基地,完善优秀港澳台侨学生数据库建设。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港澳台侨学生主题教育实践体系,深入推进5A卓越引领计划。组织开展优秀港澳台侨学生中国文化之旅、广东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文化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港澳台侨学生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四是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加强“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做好2020年西部计划、山区计划工作,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五是办好华文教育。围绕华文教育的“三化”标准和“六大体系”建设要求,建设“国际化+专业化”的华文人才培养平台。推广“海外华文教师证书”与“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打造华文教育的国家标准与支撑体系。

二、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擦亮学校金字招牌

全力推进药学学科建设,确保其2020年居于“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支持8个攀峰学科“冲一流”工程,力争2020年新增1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进一步推动学科倍增计划,重点建设药学、生物学、光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4个理工科学科,带动理工科实现重大飞跃。创新学科建设制度,继续推动学科、专业整合调整工作,集中优势学科资源,推进学科共建共治共享。完成“双一流”中期评估,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二期终期考评。实施“医学攀峰计划”,整合附属医院资源,建成一流医学学科体系。组织召开学校2020年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

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一是贯彻“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方针。抓住重大机遇,充分整合现有学科优势平台,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强化战略顶层设计,凝聚重大科学问题,组建交叉学科团队,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深挖生物医药、生态环境和光电信息等学科的科研团队和项目,积极拓展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重点重大项目布局。持续推进“宁静致远”工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各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申报中央统战部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工程中心,推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进度。

二是深化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加快推进国际机构合作,组织科研人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原创型科研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激活创新潜力,促进学校学科结构的优化,确保学校各项科研指标保持上升势头。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智库建设,加大智库建设与地方的合作。大力推进智库建设,争取国家立项;加大与地方的合作,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突出学校特色,加大服务于统战工作的科学研究,加强民营经济、“一带一路”、华侨华人、港澳台问题、华文问题、宗教问题、民族团结、中医药推广等方面的研究。

四、引进与培养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实施“暨南千人引智计划”,做好人才梯队建设规划,精准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人才,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和全覆盖的人才引进体系;实施“暨南精英师资计划”,建立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量身制定各个层次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

二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准聘长聘制”,完善“非升即走、非升即转”举措;实施“分类管理制”,分类设置岗位聘用条件、职称评审标准和聘期考核指标;实施“多元薪酬制”,构建岗位绩效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职务职级工资等多元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激发学校人才队伍活力。

三是探索建立“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机构分类管理,探索成立直属学校管理的科研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放权赋能,激发科研机构活力。拓宽博士后人员的招聘渠道,引育并举吸引校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优化博士后培养平台,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学术自治制度,做好博士后国际化培养工作。做好定岗定编定人的“三定”工作,启动2020年度行政岗位的招聘工作。

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实质性国际化办学

一是推进实质性国际化办学。开展校级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鼓励有条件地成建制引进外国专家团队,建立人才引进政策和使用创新平台,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逐步发挥示范推广作用。支持条件成熟的学院申报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积极开展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加强暨伯学院和国际学院建设,支持将暨伯学院建设为示范性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是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大学合作,鼓励科研人员与国外、境外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通过“111”引智基地、中外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加大对海外高端智力的引进力度和对师生跨境交流的支持力度,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发展来华留学工作,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评估各项国际合作和出访的成效,提升国际交流质量。高标准建设好孔子学院。利用港澳校友会平台,发挥侨校特色,加强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六、完善校区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各校区的建设任务

一是推进落实《番禺校区全面提升方案》。完成实验楼F组团的验收与实验室改造,完成知识产权大楼等一期工程第二批项目的建设和二期工程建设。推进番禺校区二期保留旧厂房的恢复改造工作,积极推进实验楼E1-E3组团(一期)、学生宿舍T8、T9栋的建设。推动番禺校区与校本部一体化发展。

二是完善“一体两翼”校区布局。深化校地合作,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与珠海市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珠海校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推进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国际能源学院、人工智能国际学院等新学院及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完成珠海校区校园道路升级,推进幼儿园、教工宿舍等建设项目;争取深圳市政府更大支持,做好深圳校区改建扩建方案,推进与美国名校合作办学项目落地。

七、慎终如始,继续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处于防控关键时期,学校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把各项防控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学生、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鹏书记已讲过具体布置,不再展开,但要强调一点:各单位、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一定要把握好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及时进行预案工作的修订完善,把防疫工作做实做细。

八、努力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优化内部管理。编制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建设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保证重点”原则精准编制和落实2020年财务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管控,进一步推进绩效评价、内控制度建设。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全面推进学校企业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二是努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加强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建设与升级,进一步推进雨污分流的全面完工,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和校园美化工作。积极解决校园交通拥挤、停车难等问题,加强政治保卫,确保校园安全。加强实验室管理,大力开展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升资源共享水平。杜绝重复采购,切实保证采购质量。完成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的空间改造、升级工作,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加强出版社、学报和学术刊物管理。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联盟建设,积极推进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和驻港驻澳办的作用,积极筹措资金,弘扬暨南精神,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海外影响。

三是努力改善民生。努力提高教职工待遇,完善薪酬制度,关心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和安全。提高附属学校办学水平,加强附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开展“聚力工程”“暖心工程”,增强学校教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1WM8texwCSsmfrELwNcUiHU8XEIOG2ZvuyF8S3T/M7filxfwCkjkRklRwrReQt4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