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研究需要薪火相传才能不断发展,其传承的生命力则体现在培养优秀的历史研究者和历史教育人才。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历史学者和历史教育人才的基地。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作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高层次人才,也作为历史研究者,则在这两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这也是国家设立该专业硕士的初衷。

广西民族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从2015年开始招生,其植根于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具有民族史、边疆史地和中国与东南亚区域交流史研究优势的深厚土壤,也得益于历史学专业长期以来在历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的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广西办学时间最早的历史学专业之一,创建于1960年,2006年获得专门史硕士点,2010年获得中国史一级硕士点,2014年获得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招生权。该专业立足广西,扎根民族地区,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适应广西和中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优秀历史师资人才,在引领民族地区历史学基础教育和促进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传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集边疆、边境与民族地区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崇左市,是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研究和教育合作的重要区域。该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是祖国南部边疆的重要城市,下辖一区六县(市),其中西部与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大新、凭祥四县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533公里,是广西边境线陆路最长的地级市;总人口近300万,其中壮族人口占80%以上,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该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为其辖区的各学校各学科所积极利用,尤其积极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该市与地处南宁市的广西民族大学存在地缘、业缘、学缘和亲缘方面的紧密联系,这也是我们选择该市作为历史研究和教育教学的铁杆基地的理由。

我们在崇左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西民师院附中”)、崇左高中和大新中学等学校,其中广西民师院附中多次获得“广西民族大学优秀校外实践基地”称号,是一所年轻而又有突出成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学校现有教职工400多人,其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特级教师,有“广西基础教育百名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广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市级教坛明星、市级学科带头人等,获得的各类奖励更不可胜计。该校刚建立时仅有不到200名学生,到2020年有4000余名在校生,无论是学校规模、教学成绩、管理水平、教师获奖和科研课题,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参与社会服务,都名列崇左和广西前茅。这样快速地成长,除了依托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尊师重教、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边疆教育的政策外,还有赖于学校自身锐意发展、增强内功。秉承“笃信励学,崇德向善”的校训,致力于教学质量为重和学生为本这一学校的生命线,这是该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广西民师院附中为代表的崇左市各中学的历史教学和教研,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总结和思考之处。我们从2016年带着2015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生进广西民师院附中开展教育实习开始,连续数届,以该校为基地校,联合开展学生培养和教学教育研究,取得了若干成绩,并于2018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办立项的“广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暨联合培养基地”示范项目,从此加快了我们与基地校的合作。有赖于大家的不懈努力,到今天终于收获了一点果实,我们觉得有必要结集出版,以此作为我们大学和基地校联合培养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生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都是我们的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和基地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的,既是总结,也是反思,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教育的水平。

本论文集共收录了10篇论文,围绕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做文章,大致有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育技术、教情学情等的调查研究成果和实践策略,其中所举案例、课例和教学设计多数来自崇左市各中学历史教师的构思设想和课堂实践。不能说这些设计和实践有多么出色和优秀,但确实是诸多中学一线教师和实习生费尽心血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珍惜它。相信这些实践、调查和研究能带给中学历史教育界一些素材、养分、启示和借鉴。

我们同时也明白,由稚嫩的在读硕士生调查、思考和执笔完成的文章,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他们对基地校的观察可能是挂一漏万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只代表了观察者的认知水平和观察能力,并非被观察者本身的问题。其中的谬误当然要由作者来负责。

本书的出版,得到2018年“广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暨联合培养基地”示范项目经费的资助,尤其得到暨南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学术著作出版不易、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成果不被看好的今天,暨南大学出版社毅然承接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选题,愿做这方面的逆行者,是需要勇气的。也正因为这份坚守,令我们看到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光明未来。

编书过程是艰辛而枯燥的,对于一些数据、表述、史料出处,乃至标点、引注规范等问题,往往要反复多次询问、修改;尤其有些作者已经毕业多年,且不再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查询与查证就更加困难。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的严谨细心,是克服这些困难的第一助推力,实在令人欣慰和振奋。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有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编者
2020年12月于南宁相思湖畔 0KxnfLxLj2/WvvV56TOLhGMktONp/l3TSBKCmsHRD3zIbEb0qZka1mrlb+1+Yo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