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潮州音乐家

在潮州音乐的开掘、传承和弘扬道路上,离不开诸音乐家与广大潮人的执着、热爱和倾心付出,以下介绍笔者所知且不得不提的几位潮州音乐家。

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的持有者,又是传承者,在其学艺、成艺、传艺、弘艺的道路上,必须消除门户之见和个己私利,不为流派所囿,取精用宏,博采众长,方能造化修身,成为一名优秀的民间艺人。中国传统武术在民国时期被称作“国术”,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首任馆长、中国国术主要倡导人张之江先生(1882—1969)就当时国术界各拳种、门派间“自我标榜,或者自珍其秘,甚至不同的拳种门派间相互诋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之局面提出严厉警示:“吾人置身提倡国术之立场,须知融化门派,破除畛域,实为今日第一步之要着,此关不能打破,而欲国术之发扬光大,岂可得乎?” 在全面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今天,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民间艺人间仍存在着昔日国术界面对的问题。在潮州音乐界,黄义孝先生(1935—2017)是一位能够“融化门派,破除畛域”的民间艺人。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当代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锣鼓乐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跟随潮州大锣鼓名家邱猴尚先生(1888—1961)学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拜师许裕兴(1872—1959)、陈松(1887—1964)、林顺泉(1889—1969)等各派大家。这一学艺历程,不仅使他从众家之手学到了潮州大锣鼓传统牌子套的所有曲目,还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了“淳朴自素、刚健激昂、自成一体”的演奏风格。其宽阔、通达的艺术精神是一个民间艺人所应具有和推赏的。20世纪70年代,他创作的潮州大锣鼓独奏《强渡乌江》汇集了潮州大锣鼓三大流派(文、武、半文武)的鼓法特点,并开创了“转手鼓”“翻手鼓”“四鼓轮奏”等演奏技法和运用速度、力度、音色对比的表现手法,成为潮州锣鼓艺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里程碑。他所执奏的《庆丰收》《海上渔歌》《掷钗》《双咬鹅》等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和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抛网捕鱼》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2008 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图 1-25 黄义孝先生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弟子谢楚伟供图)

图 1-26 黄义孝先生在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传习鼓艺(余少镭摄,2012年)

图 1-27 中央电视台 2018 年春节戏曲晚会潮州分会场上陈镇锡(中)携潮州民间音乐团表演潮州大锣鼓“盛世腾飞”(前排左起为陈镇锡弟子:苏炯亮、庄永佳、陈育灿、丁泽楷、江楚涌、吴超;陈云鹏摄)

潮州大锣鼓从潮州游神拜会中伴生、演变和发展而来,所以它既是当地民间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形式。当代潮州大锣鼓界还有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演奏家,那就是陈镇锡先生(1943—)。他先后师承许裕兴(1872—1959)、邱猴尚、陈松等多位著名鼓师。潮籍民族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黄唯奇先生曾说,陈镇锡先生是一位“技术精练,出类拔萃,充满活力和朝气,富有刚强气质”的鼓乐演奏家。 2000年陈镇锡先生携潮州民间音乐团参加无锡市举行的中华鼓王大赛并荣获“中华鼓王”称号;2004年赴北京天坛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庆典活动;2008年参加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和上海市打击乐协会主办的“鼓舞东方·激情上海——第三届全国鼓艺大赛”荣获金奖和优秀指导奖。他长期活跃于潮州各类重大演出和民俗活动,曾赴美国、法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等地表演和传习鼓艺,广东省民族乐团团长、潮籍鼓乐演奏家、被誉为“南国鼓王”的陈佐辉先生曾得益于他的指导。1987年陈镇锡与陈天国、苏巧筝合编《潮州大锣鼓》(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年为潮州民间舞蹈《鲤鱼舞》编写伴乐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1998—2008年受聘于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担任潮州大锣鼓及潮州音乐教学工作。2001 年,星海音乐学院授予其“岭南音乐名家”荣誉称号;2008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其“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称号。陈镇锡先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潮州民间音乐团团长。

余亦文先生(1938—2017)是一位集研究、创作、表演于一身的潮州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和演奏家,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锯琴学会副会长、第六届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理事、广东省潮联会文化艺术交流委员会顾问等。余亦文1938年生于潮州饶平县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位小手工业者,喜好音乐。受父亲的熏陶,他6岁开始学潮州扬琴、椰胡,10 岁已掌握司鼓和掌板的基本技艺,青年时代拜意大利老师学习锯琴,是我国锯琴艺术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调入广东歌舞团从事演奏、创作、研究和领导工作。1962 年,他两次在广州为周恩来、邓颖超用锯琴演奏《北风吹》《牧羊姑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乐曲。周恩来听后感慨地说:“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锯琴。”这句话给了他音乐人生最大的鼓励。70 年代初担任广东歌舞团乐队队长,80年代中起担任广东歌舞剧院副院长兼民族乐团首任团长。他一生热衷潮州音乐演奏,先后师从杨广泉、陈华、梁杰、黄秋葵等潮乐名师。他还跋涉于潮州山区畲族村寨和海边渔寮寻觅疍歌、鼓乐等原生态音乐,并将采集所得用于创作,创作和改编音乐百余首。其关于潮州音乐的创作、改编或编配涉及潮州音乐各乐种,潮州大锣鼓有《开山歌》(1963)、《抛网捕鱼》(1978)、《关公过五关》(1979)等,潮州小锣鼓有《老贫农育新苗》(1974)、《粉蝶采花》(1978)、《韩江今昔》(1978)等,潮州细乐有《深闺怨》(1984)、《胡笳十八拍》(1984)等,潮州弦诗乐有《韩江春早》(1972)、《狮子戏球》(1977)、《春月明》(1988)等;录制出版了《潮州庙堂音乐全辑》(1988)、《潮州方言歌全辑》(1989)、《潮州音乐专辑》等。他还是一位资深的潮州音乐理论家,他提出潮州音乐所保留的“南音古韵”,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元素,兼容并蓄,渐自成一类。“潮曲之美,美在旋律,美在八声音系的结构,因为它展现了原始诗歌颂诵韵味的自然美、谐和美。” 余亦文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成果卓著。他以宽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触觉察辨,撰写乐史、评论文章300余篇,刊发于各类报纸、杂志。编著出版《乐海漫游》(1987)、《艺海笔耕——余亦文笔耕集》(1999)、《潮乐问》(2006)、《近现代潮汕音乐》(合著,2006)、《潮汕传统弦诗500 首》(合编,2010)、《潮歌问》(合著,2012)、《潮声》(2014)等多部,为推介和弘扬潮州及岭南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潮乐问》和《潮歌问》被学界赞称“伟世之作”“潮州音乐百科全书”和“潮乐文献之双璧”。2017年11月25日,著名鼓乐演奏家陈佐辉先生在其悼词中评价:“他一生从事音乐研究,以潮汕为根据地;以为生我养我之潮汕做点力所能及之事;以从事潮州音乐、潮州民俗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为毕生的追求,为潮州音乐的传承、发展做贡献,令人非常敬佩!”

在潮州音乐的创作与编配领域,还有一位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潮州音乐家,那就是陈继志(1953—)先生。他是潮州著名的冇弦、扬琴演奏家和潮乐理论家、作曲家,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作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潮州市音乐家协会顾问。陈继志先生1953 年出生于潮安县铁铺镇石坵头村,先后在潮安县文宣队(1971)、潮安县潮剧团(1979)和潮州市潮剧团(1984)从事演奏、创作和配器工作。他吸收和借鉴西洋、民族和声理论摸索出一套独特而新颖,既能保留潮州音乐的风韵本色,又能抒发作品意图的潮乐和声与配器手法。2016—2017 年,音乐学家崔宪先生和冯卓慧博士先后两次专程莅潮采访陈继志先生,由其口述(崔宪、冯卓慧采录)的《潮州音乐的音律变化与现代传承》一文刊发于《中国音乐学》(2018 年第3期),文中写道:“陈继志先生远远不是普通的‘民间艺人’,他不但有几十年潮州音乐的音乐实践,而且还有自己的创作尝试和理论思考。”该文介绍,陈继志先生就潮州音乐的当下传承、形态和演奏特点、音律的几次变化、如何适应现代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20 世纪80 年代初,陈继志先生参与创作和配器的潮州音乐专辑《迎春曲》,被誉为“八十年代最精彩的潮州音乐”。其后为多部大型古装、现代潮剧(包括《凤冠梦》《御园辨亲》《王华买父》《曹营恋歌》《韩愈治潮》等)和潮州音乐专辑(包括《出水莲》《海棠花》和“华夏正韵系列”之《大音希声》《和而不同》《淡定清商》《潮筝大乐》等)配器,深得乐界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在2019年“潮人故里·精美潮州”原创音乐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陈继志先生配器的二胡与小乐队《潮韵流芳》、潮州大锣鼓《抗战颂歌》获得“优秀作品奖”。类似这样的实践探索,对于潮州音乐的传承弘扬、开拓创新和艺术层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 1-28 陈继志先生(左)与本书作者刘元平合影
(金山中学,2017年12月24日)

图 1-29 陈继志先生配器的潮州弦诗乐《平沙落雁》参加 2015 年“广东民间潮乐总决赛”获金奖

(领奏:丁广颂;杨清波供图)

潮州音乐界有一位盲人音乐家叫阿兴(1944—)。2018 年3 月11 日,潮州市音乐家协会负责人专程拜会这位特殊的音乐家。据其夫人讲,阿兴原名“陈良疆”,发证(身份证)部门写的是“陈良坚”,他认为“坚”即坚强,一个盲人在生存中坚强是最重要的。就这样,陈良坚之名也就使用开来。阿兴先天目盲,酷爱潮州音乐,有着敏锐的音乐感悟力和超强的音乐记忆力。9岁起先后师从郭忠、林仲彭、林云波、郑炳烈等名师学习潮州乐器和潮州音乐。1956年(12岁)开始在潮州音乐舞台崭露头角,参与各类音乐活动,并获得诸多奖励。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阿兴说:“我虽然看不见,但音乐让我的人生不再寂寞。”从他的热情与欢笑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给他带来的快乐,我们甚至发现,在言谈中他所表现出的那份“本真”,俨然就是一副“音乐式”的表达。他为我们演奏了三弦、琵琶、秦琴、椰胡等潮州乐器,风格刚柔相济,别具韵味。还有潮州“二四谱”念唱,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演奏功底,还表现出了深厚的音乐素养。地方音乐的根在民间。像这样一位失去光明的民间音乐家,60 多年的音乐生活在他身上所携带和藏存的正是潮州地方音乐最本真的面貌。这种彻底的“民间性”,正是我们在当今大众舞台上听不到和感受不到的,也是我们民族音乐工作者和研究者所应思考和追寻的。阿兴先生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优秀的民间音乐家,他还习得盲文,掌握按摩术,是潮州市福利院一位优秀的按摩师。

图 1-30 阿兴演奏椰胡

图 1-31 阿兴摸读盲文(右为阿兴夫人)

图 1-32 潮州市音乐家协会负责人拜会阿兴

(左起:卢婉榕、王锦麟、程福全、阿兴、杨清波、刘元平)

地域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存在。2021年10月26—28日,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冯骥才先生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邀请,来到潮州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民间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考察中他深有感触地说:“潮州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浓得化不开。” 此是对潮州文化存在本质的真切体验和最高评价。意在说,潮州文化在潮汕大地代代积累相传,已凝铸为潮州地域的“原始意象”和“族群记忆”,虽经历史变迁、朝代更迭,至今依然鲜活浓烈,这是因为其始终伴随于潮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成为一种本然、自觉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表达。

艺术是文化的高级形式,而音乐又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纯粹和感性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可通过感性直觉让人们感受其所携带着的关于人(地域群体)的精神状貌、性格取向、生命欲求、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2021年11月23日,“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二十三期“古朴典雅的潮州音乐” 在潮州市美术馆举行,刘元平作为主讲嘉宾就何以擦亮“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谈到,当今潮人要更加珍视和呵护祖辈所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潮州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一格,自成体系,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大系中最具“系统化”和“器乐化”的地方音乐之一。对于潮州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他提出通过“营造潮州音乐文化‘生态’和打造潮州音乐文化‘景观’”,“……让潮州音乐扎根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样,不仅使潮州音乐得到根性的传承,还会为“文化名城”和“文化强市”添彩助力,并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图 1-33“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二十三期“古朴典雅的潮州音乐”嘉宾人物

图 1-34“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二十三期“古朴典雅的潮州音乐”活动合影
(林琼摄,2021年11月23日) 7myH3rG7NG1xgk5+t4rbnIBxWplGT2MCu7eW1TK37Bq6UJzTpw32s0Zj2+jlfk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