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经济开放被认为是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变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农业经济遭受外部风险和冲击的可能性加大、城乡差距扩大等现实问题,从而制约了福建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将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理论运用于研究经济开放对福建省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影响,找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即经济开放与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之间可能存在其他更为重要的特征关系,这为研究经济开放与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地方政府在开放经济下制定更加科学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梳理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发现经济开放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存在“效率假说”和“补偿假说”两种争论,但已有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结论。其次,本书在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变动的影响机制和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结构,同时利用单位根平稳性检验、边界协整检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以及其他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已有理论假说进行短期和长期动态实证分析,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更具说服力和准确性的解释。最后,实证检验结果揭示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省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符合“效率假说”,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福建省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符合“补偿假说”。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本书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通过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开放特征和实际省情,根据指标的客观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测算了福建省1980—2018 年的综合经济开放程度。

第二,通过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变动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理论上从数学函数和几何图形两个角度分析了经济开放对我国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变动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经济开放对我国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变动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特征。在实证分析中利用边界协整检验方法检验了福建省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与农业经济增长变化率、经济开放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第三,通过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应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理论上证明了经济开放程度与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应之间呈现出一种递减关系,即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应越小: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产出效应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减小,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价格效应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大。在实证分析中发现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在短期内对农业产出具有促进作用,但在长期内对农业产出效应的影响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而趋于减弱,对农村价格效应的影响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而趋于不明显。

第四,政府应加大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力度,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水平,提升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效率。要保持农村物价稳定,制定出农村物价波动范围的预期水平指标,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可考虑建立盯住农村CPI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体系。

本书在继承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紧密结合福建省农业发展具体省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验,利用最新的经济计量模型与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尝试:

(1)构建并测算福建省经济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对经济开放测算指标和方法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整合,并指出各类经济开放程度度量指标存在的缺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福建省经济开放程度,克服了传统的衡量经济开放程度的单一指标的不足,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福建省经济开放水平的基本情况。

(2)基于经济开放视域构建分析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基于传统的AD-AS模型框架下的经济开放与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应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在经济开放下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内在影响机制。这是对已有研究领域的一种延伸和有益探索。

(3)从经济开放这一新的角度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变动及效应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在实证分析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变动的影响时,打破了传统在“效率假说”和“补偿假说”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以期得出一些支持新型特征的论断。将规模效应分解为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两种效应的影响,得到一些与现有研究不同的结论,从而为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
2021年4月 mc5xttwOrShFUGUMjPc3WU0oWG27afYiipI0rUEmzRJEKlcJEgHMnLiD41sKHj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