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 艾草

艾草( 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又名艾蒿、医草、灸草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食兼用。艾草在我国有3 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是最为悠久、用途广泛的民俗药材之一。艾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最早记录艾草药用价值的典籍是南朝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中医学认为艾草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的作用,为中医妇科常用药物。艾草作为灸法的主体材料,是历代医学家临床实践的选择。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艾草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及抗凝血、镇静、抗过敏、护肝利胆等作用。

艾草应用历史久远,其名在本草典籍中的记载也繁多各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此草可义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义,而名艾。”《博物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又名“冰台”(《尔雅》亦载)。艾草的其他本草名称还有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家艾(《医林纂要》)、艾蓬、香艾(《中药大辞典》)、五月艾(福建、广东、四川)等。艾草作为药物被正式记载始于南朝梁《名医别录》,而其本草学描述和记录始见于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历代本草典籍关于艾草的描述见表1。

表1 本草典籍中有关艾草物种的描述

(续上表)

二 艾草分布

(一)艾草在我国的地域分布

根据《中国植物志》(第76 卷第2 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年)记录,艾草对环境条件要求极低,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东北、华东、华南等地皆有,几乎遍及全国。艾草多生长在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1. 艾草在古代的分布

在古代,人们用的都是野生艾草,从艾草在古代医学著作中的记录可以分析其当时的主要产地及品质。根据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载,浙江宁波及鄞县(今鄞州区)附近的“明州”“四明”和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所辖的“复道”(即伏道)两地所产艾叶质量较高,这是最早提出的艾叶道地之说。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的蕲艾备受推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上述三种艾叶进行了总结:“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在一些地方性的医学专著中,也有艾草在其他产地的记载,如陈仁山《药物出产辨》记载了广东、江浙地区出产艾草,广东连州、广西怀集(今属广东肇庆)出产艾绒。祁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所产艾草被称为“祁艾”,自清代以来在我国北方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在清代晚期之前,汤阴北艾、蕲春蕲艾、明州海艾、祁州祁艾皆是中药史上的道地药材。研究发现四种艾草的道地产地位于北纬29°~39°的范围内,有学者认为纬度可能对艾叶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2. 艾草在现代的分布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艾草备受关注和喜爱,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的艾草产业化工业区,越来越多的艾草健康产品被开发出来,这也使得艾草的药用保健作用以及历史文化逐渐普及。湖北蕲州、河南汤阴、湖南临湘、安徽滁县、安徽嘉山、山东诸城、广东惠州等地的艾草产业逐步品牌化和规模化。

根据张元等人的考证,当前市场上的艾草制品多产自湖北蕲春和河南南阳,并且蕲春艾叶产业规模较大,年产值超过10亿元,河南南阳亦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加工基地。

(二)艾草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

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公布的艾草全球观测记录,艾草在俄罗斯、美国、瑞典、荷兰、日本、韩国、拉脱维亚也有分布。日本和韩国关于艾草的民俗、饮食和医药文化也很浓厚。日本学者将 Artemisia vulgaris 作为艾草的药用品种,主要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桦太、南千岛等地,其中产自伊吹岛的艾草质量最优。韩国最好的艾草在江华岛。远在美国的安特罗普峡谷、爱达荷州、怀俄明州、华盛顿州都记载有艾草的生长。研究者利用核内rDNA转录组间隔测序技术,将土耳其黑海区域蒿属植物进行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耳其黑海区域的蒿属植物中存在与艾草相同谱系的植物。

三 我国历史名艾

我国的艾草品种有180 余种,种类繁多。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艾。”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名艾,分别是北艾、海艾、蕲艾和祁艾。

北艾,指的是现在的“汤阴北艾”“九头仙艾”。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艾叶……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说的是复道(伏道)的艾最好。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汤阴者谓之北艾”。黄璐琦院士等考证北艾盛产于河南汤阴伏道,因此汤阴北艾又称“伏道艾”。伏道艾高大茂盛,出绒率极高,药用价值也高。在政府的扶持下,汤阴北艾正逐步走向产业规模化。

图1 汤阴北艾(摄于汤阴艾草种植基地)

海艾,这种艾草在宋代被发现。在宋代《本草图经》、明代《本草纲目》、《针灸聚英》和《本草品汇精要》等医学典籍中皆有明州海艾的明文记载,其中四明指的就是现在浙江宁波地区。目前海艾存量不多,品牌影响力低。

蕲艾,发现于明代,产于湖北蕲春。蕲艾植株高大,挥发油含量高,香气浓郁,出绒率高。李时珍对自己家乡的这种艾草极为推崇,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自成化(明宪宗年号)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蕲艾问世以来,不少医家在艾方中强调用蕲艾,加上研究学者对蕲艾成分、功效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蕲艾又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蕲艾在现代更广为人知。

祁艾,在清代发现于河北安国(古称祁州),因此取名“祁艾”。祁州处于冀中平原,盛产药材,为北方药材集散地,被称为“药都”。祁艾声誉鹊起,逐渐成为“祁药”的主要品种之一,清宫医案及清《祁州志》均有记载。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中载:治疣目(瘊子)“以祁艾灸三次,落后永不复发”。

除上述熟知的四大名艾之外,还有一种艾在广粤地区为人熟知,就是红脚艾。红脚艾又称“鲍姑艾”,产于广州越秀地区。鲍姑是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妻子,是我国著名的女中医,擅长灸法治病。据说红脚艾美容功效甚好,《鲍姑祠记》中有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之说,即鲍姑经常用红脚艾来治疗一些面部的疾病。我国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因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启发而发现青蒿素。

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说:“野艾则天然自长于野者也,得天地至阳之气,故能逐鬼而辟邪,祛寒而散湿,其功实胜于蕲艾药,何舍此而取彼哉。”意思是说不同地区的艾功效各异,各有千秋。 HhU0CjgPNJ5txoEW3vMTd8DHbINGTRzMliW70EAczomRlzUrm9DpaNdEJ8/e8r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