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艾草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生长于祖国大江南北,它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医学和文化传统。艾灸疗法历史悠久,广泛运用于中医药医疗保健并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在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古老艾灸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很早就有使用艾灸的习惯。《庄子》云:“越人熏之以艾。”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被誉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方书的《五十二病方》中有将艾草燃烧的艾烟熏烤治疗痔疮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王冰的注释:“火艾烧灼,谓之灸 。”《三国志·魏志》记载,北方鲜卑人“知以艾灸,烧石自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有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病,称:“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众多书籍记录艾灸起源广泛,渊源已久,民间对艾灸亦有感恩之情。第一个用艾灸治病的人被认为是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妻子鲍姑。在《鲍姑祠记》中有所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鲍姑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现今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并留有楹联两副:“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李时珍亦对艾草极为推崇,其著《本草纲目》记载了艾灸的功用,包括艾叶能“灸治百病”,“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还传到了日本,被当时的长寿老人接受,他们身体力行,广为宣扬,为当地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了表率。

古人有插艾、食艾、洗艾等习俗。古人认为端午是“恶日”,五月万物复苏,蚊虫流行,病瘟好发,艾草香可辟浊,祛除秽气,端午插艾反映古人祈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农历三月三是食艾最佳的采摘期,清明节前后,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艾叶做成食物,很多地方现在还保留着吃艾团子的习俗。唐朝孟诜著《食疗本草》介绍了艾叶食用功效:“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治冷痢。”后世食艾品类更多,如潮汕地区的艾叶炒饭、两湖地区的艾叶糍粑、中原地区的艾叶煎蛋、东北地区的艾叶丸子等。“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在湖南等地,端午节有用艾叶洗澡的习俗,名为“洗端午澡”。由此可见,艾在社会民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虽然艾为常见之物,但艾的道地很重要。最早对艾的道地研究是宋朝苏颂《本草图经》,其载:“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汤阴”与“复道”并提。南宋之范成大《揽髻录》载:“乾道六年(1170)……壬申过伏道,有扁鹊墓,伏道艾,医家最贵之,十里即汤阴县。”元之葛逻禄乃贤《河朔访古记》:“扁鹊庙碑,在汤阴县东南二十里伏道村……墓旁生艾治疾,为天下第一,今每岁充贡云。”汤阴北艾在历史上一直是备受重视的道地艾草,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待字闺中”,值得进一步挖掘开发。

王一飞教授是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艾草研究和开发,获得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他带领团队编写的《汤阴北艾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从北艾的历史、药理、毒性、艾灸、验方、成方、药膳、开发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论证,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是一本系统研究汤阴北艾的佳作。希望通过对道地艾草开发的研究,提高对道地药材的资源保护、种植生产、综合开发及文化宣传等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道地药材作用。

韦贵康
2021年2月23日

作者系广西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世界手法医学联盟主席。 QBaw2dRLf2NSyuMaxkP/f36pnR2//ihlLFUfBdkFF4AKuwJKrIRYoCKiUcRvO9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