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汤阴北艾

汤阴北艾药用历史悠久,长达2 000多年,在艾草的药、灸、食用和道地产地变迁历史中,位于历史上四大名艾之首,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北艾的道地产地汤阴县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南段,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交汇的山前地带,因居汤河之南而得名。汤阴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因此该地区的中药材资源十分充裕。

汤阴县历史悠久,于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置县,距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群经之首《周易》的发祥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扁鹊医药文化之乡,文化底蕴厚重。有诗曰:“春秋故国,汉唐置县,汤水之南灵秀地;周公演《易》,武穆从戎,风流人物越千年。”1993年汤阴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在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331 号)文件《关于批准对连江海带等5个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中,汤阴北艾被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一 道地药材汤阴北艾,因扁鹊墓闻名于世

2 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途经汤阴,秦太医李醯嫉妒扁鹊,派人伏于道旁杀之,该镇因此得名伏道镇。当地人将扁鹊埋葬于此,积土成冢,设庙于旁,周围艾草茂盛。据清乾隆《汤阴县志》载:“扁鹊庙在伏道正南五里,旧时艾园数十亩,今墓、庙及元、明、清代碑记尚存。”1987年版《汤阴县志》记载“扁鹊墓旁土地普植艾苗,历宋、金、元、明、清各代,岁永年久,号称‘艾园’”。此地处坡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为艾的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因此,扁鹊墓旁的艾草枝繁叶茂,非同别处,颇负盛名。

图1-1 清乾隆《续修汤阴县志》

明代官员也曾作词咏艾,立碑记事,称汤阴艾园之艾,药用第一,尊为“仙艾”。不仅地方官员作为贡品向皇上敬献,而且民间还有女子出嫁,作为珍品以陪嫁的习俗,由此可见艾草在当地备受推崇。千百年来,当地人采艾治病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图1-2 扁鹊墓的《赞扁鹊仙艾词》碑

二 汤阴北艾的特点

(一)汤阴北艾的地域特性

1. 地理位置

汤阴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安阳市,北纬35°45′~36°01′,东经114°13′~114°42′,汤阴县以平原为主,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京广铁路以西为太行山东麓丘陵,铁路以东距县城约10公里处,势跨浚、汤两县之火龙岗,纵贯其间,其余皆为平原,属太行山麓的洪积—冲积平原。

2. 气候特点

汤阴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兼有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方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83天),春季干旱风多、回暖快,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587.7毫米),秋季天高气爽温差大,冬季寒冷雨雪少,日照充足(历年日照时间约2 070小时)。

3. 土质特点

土壤类型以潮土褐土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见表1-1):

表1-1 土壤特点

此外,汤阴县属于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汤河、永通河还有羑河贯穿县境向东流入卫河。据《安阳水资源综合评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安阳市水利局,2001年),地下水矿化度轻,属于中性淡水,水质良好。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19亿立方米,水量充足,非常适宜艾草的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造就了汤阴北艾的优良品质。

(二)汤阴北艾的形态特征

植株: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cm,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80cm,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分枝较多,枝长3~5cm;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叶:叶厚纸质,上表面有稀疏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下表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 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叶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cm;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cm,宽4~7cm,1~2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 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cm,宽1.5~2cm,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 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cm,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 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5mm,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 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 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 叉;两性花8~12 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 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期10—11月。

(三)汤阴北艾的质量特性

在历史考证过程中,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至今,汤阴北艾作为四大名艾之首,最早被列为道地药材,也被古代各大医家推崇,药用历史悠久。

北艾艾叶医用价值高,古代名医名著记载尤多,处处可见“伏道艾为佳”之说。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载:“艾叶……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南宋范成大《揽髻录》中则有:“伏道艾,医家最贵之。”楼钥的《北行日录》中有:“过伏道,望扁鹊墓,前多生艾,功倍于他艾。”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宋时以汤阴伏道者为佳。”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载:“艾叶……无毒,各处田野有,以复道者为佳。”到清代的杨时泰《本草述钩元》中也认为复道野艾为佳:“野生类蒿。复道者为佳。无拘州土。”这说明汤阴北艾在历史上作为灸材的优势大于其他地方的艾草。

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发展,研究学者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艾叶主要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药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北艾作为四大名艾之首,备受关注。研究证明北艾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鞣质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决定了艾叶的药用质量。赵莉等研究结果显示汤阴艾叶的出绒率高、燃烧值高,烟小且灰烬发白,作为灸用原材料品质优。黄显章等比较了不同产地艾叶的出绒率,4分钟的粉碎时间,汤阴北艾的出绒率为24.10%,高于河南南阳以及湖北蕲春的艾叶出绒率。

图1-3 不同产地艾草的4分钟粉碎出绒率

数据来源:黄显章、张元、王旭等:《基于实验室制绒工艺比较不同产地艾叶出绒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年第21期。

梁欢等利用HS-SPMC-GC-MS结合化学计量法,在对比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中发现,不同产地的艾叶挥发性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含量较高的均为酮类、烯类和醇类。洪宗国等人在1995年针对蕲艾、北艾和川艾进行了精油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北艾挥发性成分中桉叶油素总含量为23.4%,显著高于蕲艾(18.8%)和川艾(13.05%)。梁欢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北艾的酮类含量较高,占挥发油的52.87%。艾叶中黄酮类成分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也是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学活性,黄显章等通过检测由南到北13批艾叶样品中的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含量,间接反映艾叶质量。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艾叶中棕矢车菊素含量差异较小,但是异泽兰黄素含量差异较大,淮河以北地区汤阴北艾和安国祁艾中异泽兰黄素含量高于其他地区。

从古代的医学典籍记录到现代的药学研究,都说明北艾艾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如挥发性物质、黄酮类等含量高且稳定,无论作为灸用等药学应用,还是作为活性物质提取,北艾都是很好的原材料。

(四)汤阴北艾的种植

野生的艾草在天然条件下只能通过根茎繁殖,所以虽然野生艾草资源丰富,但是多年来人们大量采集,且采集时一般连根拔起,导致艾草野生资源迅速减少。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艾草的使用领域范围不断变化扩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药用、食用方面,在建材、日化、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野生艾草在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艾草的人工规模化种植因此也迅速发展起来。艾草的适应性强,分布广,由于各地区土壤、水质等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产地的艾草成分等也有差异。

为了保障各地艾草资源质量的道地优势,我们不仅要获得产量和效益,还要保障艾草的质量和药用效能的发挥,因此,现代科学种植也极为重要。《汤阴北艾种植技术规程》(DB4105/T114-2018)和《汤阴北艾质量技术规范》(DB4105/T113-2018)已经获批为地方标准。现以汤阴北艾种植技术规程为例,介绍艾草现代种植技术。

1. 选地整地

场地应有灌溉水条件,附近无居民生活水和工业水污染,生产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应无有毒有害药物残留、生活垃圾污染,并定期进行检测,根据种植地土层结构特点,适度掌握犁耙次数,然后修沟做厢待种。

2. 选苗

艾草主要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栽植在每年4 月和11 月进行,选用优质根苗。苗木出圃时,选用枝条健壮充实、根系健全、须根多、断根少、苗株高20cm、地径10~15cm、表径20cm以上的1级苗。

3. 栽种

选地面潮湿(最好是雨后或阴天)时,从母株茎基分离的幼苗,畦宽60cm,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形,以免积水,造成病害,按株行距30cm × 40cm栽苗,每穴2~3 株,覆土压实。栽后2~3 天内如果没有下雨,浇一次充足的底水保墒。

4. 田间管理

栽植成活后,在4月中上旬中耕除草1 次,深度15cm。6 月中上旬汤阴北艾采收后翻晒园地,清除残枝败叶,疏除过密的茎基和宿根,深度15cm。11月上旬,浇一次充足的底水。干旱季节全园漫灌。

5. 采收加工

艾叶夏季采收,在茂盛未开花前割取地上带有叶片的茎枝,除去杂质和枯叶,摊在太阳下晒至五六成干,用打绞机压成长方形大捆,用草绳加牢,置于干燥处存放,防潮、防霉。以足干、呈雏缩、多叶片、枝条小、青绿色、气香、味苦、无泥沙、无杂质、无霉坏者为佳。

6. 加工、贮藏和包装

加工种类主要有艾条、艾炷、足浴包、艾草茶,以及生活衍生品,等等。贮藏条件:干燥通风处均可。

三 汤阴北艾的现状

汤阴县有种植中药材传统,种植品种有艾草、瓜蒌、丹参、金银花、益母草等道地药材20余种,种植面积3万余亩。其中,汤阴北艾种植保护面积1.5万亩,年产量1.5万吨。

“十三五”规划将“健康中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健康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随着全民健康的普及,艾草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汤阴县政府联合当地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合作单位编制了《汤阴北艾产业发展规划》,以打造汤阴北艾“国际名片”为目标,设定种植、储运、加工、销售、开发、宣传六大维度的立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成果、产业组织方式和新商业模式,建立规范标准,加大产品开发,创新发展路径。通过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汤阴北艾大产业链格局,力争五年之内实现产值100 亿元,打造国内顶级、世界高端的艾草深加工产业链条。

实施艾草种植精准扶贫政策,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截至2017年底,全县新增10个艾草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 万余亩,2020 年种植面积3 万多亩。例如汤阴县与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九头仙艾国际艾文化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0亿元,利税约2.5亿元,可安排当地3 000余名劳动力就业。

图1-4 艾农收割艾草 TjEi6S7O4wAw9iu6Zx6DeR2r99Y8l8bN7GWybHVDSX0OmYcMzY7ynGAJa5Q8HK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