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伟大时代,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与物质生活的丰盈富足不协调的是,心灵世界的浮躁焦虑和价值迷惘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基于不同的利益取向和话语立场,各种思想和意见相互交锋,给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少数媒体迎合一些人的心理,追求“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导致低俗、无聊的内容泛滥,在价值导向上出现偏差。特别是在自由开放的网络上,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拥有一定的传播空间,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抵制负向的社会价值蔓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价值观是行动的准则,思想信念是形成全社会精神凝聚力的基础,舆论导向的内核是价值观导向。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的思想整合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全局。大众传媒要肩负起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说“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职责和使命,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焕发人民群众奋进的精神力量。面对舆论场上一些喧嚣的“杂音”,媒体要增强“引领意识”,提高正面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按照习近平“2·19”重要讲话精神,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 由此可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灵魂;全方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媒体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巩固主流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不断激发正能量,就能够形成和谐、健康的舆论生态,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人心灌注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舆论导向最终是指向人们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与“坏的”,什么是“对的”与“错的”,什么是“应当的”与“不应当的”,什么是“值得的”与“不值得的”等问题所持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现实社会中都是多种价值观并存,这就需要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人们的思想,由此达成人们的基本共识。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程,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发展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原动力。虽历经劫难而不灭、屡遭困苦而不衰,中华民族在千锤百炼中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民族自信心和顽强的修复能力,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共同情感和价值,孕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仁爱的博大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价值观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但也有着某些稳定的、普遍适应的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我们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都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契合了绝大多数人深层的意愿和诉求,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最大限度地使不同个体的思想共通、精神互渗和利益一致。如果缺乏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我们的发展、建设就会失去精神根基。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着精神世界的秩序,使我们国家有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心灵准则。要将亿万人民紧密地团结、凝聚为有机的整体,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寻求利益和价值观交集点,建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殿堂。对新闻宣传工作来说,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阵地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引导受众分清是非界限、辨明善恶标准、澄清模糊认识、明确行为准则。
任何一个社会要良性发展,都必须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历来重视核心价值观建设,新闻舆论界、主流知识界和教育界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上大体是一致的,并创造了一整套自相一致、圆融贯通的话语系统。西方国家的政府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巧妙地向民众灌输核心价值观,显示了在意识形态整合上的高超技巧。他们还通过强势的国际传播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对外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话语竞争时显示出了优势。西方所谓的民主观、人权观、自由观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给第三世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造成影响和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文化传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这给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引领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全球化以及新媒体环境中的舆论交锋、价值冲突,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渠道和阵地,夯实社会思想的主心骨,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舆论工作实质是争夺人、塑造价值观的过程。我们的舆论宣传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显示出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发出高度自觉的、趋于平衡的理性声音,在对新闻事实、信息的选择和阐释中体现出正面价值取向,最大限度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正确的舆论引导就是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心理、社会情绪,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他们解释社会现象、定位自身方向的坐标和指针。
近年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引起了世界性反响,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们在总结发展经验、展望未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中,拜金主义、价值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等思想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导致一些人价值观缺失,善恶、是非的观念模糊,行为的底线被肆意践踏。加上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各种社会矛盾频发,价值冲突比较激烈,信任危机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社会良性运行离不开价值观的整合,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大众的价值共识基础之上的。当下错综复杂的思想状况与多元化的利益关系紧密相连,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都需要合理引导人民群众的利益目标,即在尊重个人合理利益诉求的同时,通过卓有成效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实现个人“利益认同”与社会“价值认同”的统一。习近平从“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的高度,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在国家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教化、整合和引导功能,可以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与价值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社会治理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舆论宣传之中,是化解现实风险和思想矛盾的必要选择。
从当前价值引导的总体状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主流媒体能够坚持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公信力,努力发挥宣传教育功能,以正确的思想立场和主流价值观引导受众,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客观地说,主流媒体在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看到,社会生活和媒介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闻传播的形态和质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日趋世俗化,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在不少人当中蔓延。受各种芜杂社会思潮的冲击,少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和注意力经济,导致庸俗的炒作之风盛行,特别是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更容易出现价值迷失。例如,有的媒体出于猎奇、猎艳的低级趣味,过度聚焦凶杀暴力、贪污腐化案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大肆渲染,将原本严肃的新闻报道变成了娱乐文本,影响人们对当今社会主流和整体情况的正确认识。还有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演艺圈“潜规则”、明星绯闻和丑闻,以畸形的审美观欣赏所谓的“网络红人”,助长了恶俗的风气。再就是虚假新闻屡屡出现,有些媒体的品格和新闻的质量有待提升。甚至个别记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被扭曲,致使“有偿新闻”蜕变为“新闻敲诈”,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未守住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时代,传统的信息流动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由单向流动变为多向交互流动,意义和价值生产方式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形态的崛起,为多元思想和价值观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新媒体建构的舆论空间,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思想立场与价值观念。
互联网等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沟通环境,无数人在网络空间中释放出参与的热情,推动了新型网络民主的发展。然而,庞杂、无序的网络空间很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网络民意失控便很可能导致网络暴力,不当的“人肉搜索”侵犯着个人的隐私权。网络传播中海量的资源,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成本,但其中的内容也存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等问题,一些低俗化、欲望化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极大的自由,现实生活中一些被压抑的情感、欲望和诉求,在网络上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不少网民以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世界,消解了传统的神圣价值。风靡一时的网络恶搞现象,以其夸张、变形的方式嘲弄严肃的对象。形形色色的“无厘头”恶搞文本,充满了对主流价值观的不屑和嘲讽。一些网络论坛、播客和微博“恶搞”民族英雄、历史名人、革命烈士和典型人物,狂欢式的网络庸俗文化表面上看颇有“创意”,迎合了部分年轻网民的心理,但其对主流价值体系的破坏性不容小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游戏与调侃中被肆意亵渎。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社交媒体激活了人们公共参与和传播的热情,其消息推送、朋友圈和公众平台等功能,迥异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对于以往的导向把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涌动的信息大潮下潜伏着暗流,一些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开来。“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或望风捕影,夸大事实;或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或杜撰虚构,伪造事实,推出一个个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谣言。不管是以‘亲眼所见’吸引眼球,还是打着‘还原历史’幌子,其目的都是要搞乱世道人心,不仅‘惑众’,更欲‘祸国’。” 抵制谣言,防止错误的价值观误导用户,提倡以高品位内容净化社交媒体空间,这是数字时代的文明法则,也是建构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
在新媒体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机制更复杂、渗透力更强,我们更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更需要创新方式提升媒体治理效能。要做到价值导向正确,实现习近平提出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要求,新闻舆论宣传就要顾全大局、着眼于建设性,把报道的重心放到鼓舞人民、充分调动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媒体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支流,认真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褒扬与针砭之间的关系,重点报道社会生活中积极、进步的内容,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报道的组织与策划,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 。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强势推出专栏专题,强化议题设置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多样化的报道形式之中。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立足自身优势,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媒体还应该与新媒体加强联动,形成多种载体、多样渠道交叉融合的立体场域,增强价值引导的合力。在报道内容上,要强化先进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如先进模范是正能量的具体展现,是价值观的鲜活外化。新闻媒体要深入探寻榜样示范的传播机制,遵循新闻规律和心理规律,使先进思想易于被大众接受。
二是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能力,将新闻运作的价值倾向渗入真实、平衡的报道和理性的思考之中。新闻从业人员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严格约束自己,强化道德自律和职业精神,坚持不采写、发表导向错误的稿件。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新闻记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扎根实际、扎根基层,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正面报道的鲜活题材,以新的传播语态营造主流价值传播的舆论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受众的心田。编辑人员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稿件质量从严把关,在新闻稿件的选择、编排和处理中表现合理的价值倾向。通过编辑手段的运用,如根据报道内容灵活使用编者按、显著标题、大幅图片、背景资料等形式体现编辑意图,娴熟地驾驭版面语言,凸显有价值的强势信息。对于新闻评论工作者而言,应及时解读重大新闻、热点新闻,鲜明地昭示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态度,引导受众以主流观点认识社会现实。面对满天飞的信息、喧嚣杂乱的声音,新闻评论的理性分析必不可少,对于错误的价值倾向必须敢于亮剑、勇于交锋,发出响亮的主流声音。
三是扶持重点新闻网站,掌握网络传播规律,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网络媒介系统中,要让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力军作用,主要商业网站发挥积极的建设性功能,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热点新闻的追踪报道、网民话题的及时回应。要加强网站内容建设,整合资源,构筑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要深入把握网民心理,通过有效的方式与网民互动,疏导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偏激情绪,防止网民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同时,将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列为统战工作重点团结对象,发挥网络名人的价值引导功能。如习近平所说,“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 。网络名人进入建设者行列,可以带动更多网民认同主流价值观。另外,要加强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管理,用文明法治为社交媒体立规矩,设置信息和言论发布不可逾越的界限,反对蛊惑人心的信息与言论,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规范化。
必须看到,舆论引导是一个长期的常态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而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媒体在培育良好风尚、提升价值认同、凝聚发展力量方面承担着光荣的使命,只有创新传播方式,集聚舆论引导合力,才能守好阵地,当好价值评判“领航人”的角色。
(原载于《中国出版》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