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学的孔子

孔子不敢称自己是圣人,却经常表示自己是个好学者。《论语》里面有好多地方都是在谈学习,例如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句话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了,然后经常对所学知识加以复习,这不也令人感到快乐吗?

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关于学习的通则。然而对孔子来说,这句话所说的学,主要是学《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典籍。尤其是《礼》涉及很多仪式,不常练习便会生疏。

孔子曾经称赞卫国大夫孔文子,说他:“聪敏又爱好学问,就算放下身段向别人请教也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有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才好,而好的老师不怕问,就怕学生不发问。

孔子的学习态度很务实,曾对子路说:“由,我来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比方说,有同学明明不知道柏拉图是谁,还故意装作知道,说柏拉图是一种图;也不知道司马光是谁,逞强作解,说他是司马迁的弟弟。要是历史可以这么乱说一通,张飞也可以去打岳飞了。

“哈哈哈……”

还有,关于“学习”这件事,不能只停留在对旧经验的熟悉上。读书,也不能只是背书而已。温习旧有的知识,往往是为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要是有人能这么做,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就可以去当老师了。

孔子说:“我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这么多知识的,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来的。” 他又说:“在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会有像孔丘这么忠实诚信的人,但他肯定不能像我这么好学。” 这两句话都是孔子拿来表明自己对学习的热爱的。根据他的说法,做学问这件事好像在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即使赶上了还怕弄丢了呢!

孔子不仅向典籍学习,而且向其他人学习。这是一种带有反思性的学习,因为他会判断行为的好坏,正如孔子所说的:“几个人走在一块,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会从他们身上选择好的方面来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会以之为借鉴,好好改进自己。”

学敏这时候举手发问:“老师,我很久以前就知道这句话了,可是我一直有个疑问。这几个走在一块的人,其中一个是孔子吧?至于其他人,是不是有品德较好的人,也有品性较差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品性较差的人为什么能当孔子的老师呢?”

史老师笑着回答:“不是的。孔子这里所说的学习,着重在于对行为的判断和反省,并不刻意去区分人品的好与不好。一个人会做出善行,也可能会做出恶行。不论行为好坏,孔子认为都可以当成审视的对象,用来砥砺自己的品德。”

“哦,我了解了。”

“孔子说:‘见到德行好的人,要想办法和他一样;见到德行差的人,也要想想自己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这句话的意思和这里的差不多,可以参考。”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两点。先说第一点:所谓的学习,最好能视野开阔一些、方法灵活一些,不要有“偏食症”或“偏执症”。会学习的人,跟什么人都能学到知识,而且懂得怎么学,哪怕是不好的事情,也能从中学到有益于自己的道理。

古乐器

,在古时为专名,初为五弦,汉朝起定为七弦,1920年代起为与钢琴区别开来而改称古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也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qìng),是由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十六面不同音阶的“磬”编为一组,又称为编磬。

,外形类似筝但略宽,长120~170厘米不等,有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大瑟二十七弦、小瑟十五弦之分。常作为琴的伴奏乐器,因而出现了“琴瑟之好”这一成语。最早的使用见于《诗经》,唐朝以后为宫廷雅乐乐器。

孔子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根据《左传》《史记》等古籍的记载,他曾向郯(tán)子请教古代的官名,曾向苌(cháng)弘学习音乐,曾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曾向老聃(dān)问起礼仪的事。

有一次,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回答:“周文王、周武王的道还没失传,仍然散布在人间。贤能的人能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却只能抓些末节。哪里会没有文王、武王的道啊?我们的夫子何处不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子贡的这番话不是在拍马屁,而是切切实实地解释孔子的为学之道。也因为子贡的这番话,“学无常师”变成一句成语,给了后人在学习方面很好的指引。

英国的剑桥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大学。长久以来,这所学校有个传统,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在下午茶时间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或者提出研究上遇到的问题来请教他人。据说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能够破译DNA密码,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在这样的下午茶时间从与其他学科教授的谈话中获得灵感的。曾经担任该校校长的亚历克·布罗厄斯爵士曾自豪地说:“瞧,光是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六十多个诺贝尔奖的得主。”

不同领域的知识经碰撞往往能产生绚丽的火花。在学习的路上,一个人不能只顾自己的研究,有时候也要听听其他领域的人的意见。剑桥大学的下午茶聚会,就是“学无常师”的一个好例子。

再说第二点:学习和思考,两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最好能同时并进。

孔子有句话说得好:“只学习不思考,会陷入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危险了。”

以前我念大学时,就有这样的同学: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她都从头到尾抄下来,可是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因为她只是把老师讲过的东西背过而已,而考题多数是要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去用功,其实是用错了方向。

还有一个同学,脑筋很好,很会思考,却不太用功,有时还逃课,最后混过四年,也不知道他学到了什么。

关于学与思,孔子主张不要有所偏废,但真要比较的话,前者应该比后者更让人踏实。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持续地思考,没多大用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不是说思考本身不重要,而是奉劝大家别陷入思考的旋涡。与其自己闷头苦想,不如去读书或向他人请教。

坦白说,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学思并重”的道理,并且好好地加以实践。例如学习写作,很多学生都只会借用背过的佳句来写,而不懂得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那就是“学而不思”;很多学生懂得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却不肯多花点儿时间去研究作家是怎么用简洁、优雅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那就是“思而不学”。

既要学又要思,这不仅是学习写作应该秉持的态度,在做人做事等方面也一样。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字子舆)听从了老师的教诲,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遵守信用?对于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温习、印证?” 这种从品德上砥砺自己、既学又思的态度,非常可取。可以说,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留下的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有启迪意义。 /tHl7zhEpLCcXTJuTKYWerexSPekDBiFNduuQbrATAfNcb79iHv+MNAWXfUwwv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