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随手买的理财,能当养老金吗?

“同样一笔钱,你能放多久,决定了这笔钱的价值。如果你希望1年之后资金就到期,那么这笔钱可以投的资产就非常有限。反之,如果你答应对方这笔钱你可以长期不用,时间是10年甚至更久,那对方便心领神会,所做的选择也就更丰富。”

你是企业高管,月薪4万元。我是普通职员,月薪1万元,和北京社平工资一致。咱俩的收入比是4∶1。你我二人做个约定:双方只交社保养老,谁也不许额外买养老金。几十年过去,退休后你我的收入比从4∶1变成了2∶1。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社保养老金的统计公式里,平均缴费指数起着重要的均衡作用,可以使收入差距变得平滑,这一点我们在第一节就详细分析过。

搞懂这个道理之后,月薪4万元的企业高管彻夜难眠——我奋斗多年,怎么到头来不进反退呢?终于,你打算给自己积攒养老金了,一边想着“养老的钱必须百分之百安全”,一边打开手机银行,或者习惯性地走到银行柜台前,买了一份银行理财产品。下单后,心里觉得踏实多了,感觉浑身上下充满了自律的气息。

但你有没有想过:随手买个理财产品作为养老金,这种操作合理吗?

重新认识银行理财

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月薪4万元的企业高管是真实的案例,也是我们的客户。谈到理财,许多人喜欢把银行理财放到至尊皇冠一般的地位。潜意识里,总觉得银行理财意味着有银行的背书,安全性更高,心里更踏实,所以可以当养老钱。在纠正这一误解之前,咱们先来做个阅读理解:什么叫银行理财?银行理财,和银行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所谓的银行理财只是一种称呼,严格来说应该叫作“银行作为中间商销售的理财产品”。至于这个理财产品到底投资了哪些资产?到底有多安全?能不能保本保息?所有的问题都不应该由银行来回答,而应当由理财产品的投资方来回答。

打个比方,我们在电商平台买的电池发生爆炸,只要对方履行了经销商的基本义务,电池爆炸的责任理应由电池厂家承担。即使电商平台出于情义,给消费者做出了相应赔偿,事情的主要责任依然在电池厂。你可以在网上发帖子吐槽电商平台,但从法律层面来看,主要责任方依然是生产商。

但知易行难。老百姓总觉得银行就像政府一样代表了权威和信用,于是将全部的信赖和寄托诉诸银行,最终造成“期待错配”。

上大学时,我喜欢到处蹭课。除了人大校内的经管、哲学类课程,我还喜欢从人大西门骑车20多分钟,前往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蹭课。那时候北大管得比较松,进出比较自由。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姚洋的课,风趣幽默,能把晦涩的经济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姚洋分享过一个他的亲身经历。作为经济学家,他“理所当然”地负责家里所有的投资理财。有一次他在中国工商银行(因为他的工资卡是工行的)柜面买了几个资管产品,也没有详细了解,“人家叫我买什么我就买什么”,最后的结果是“全都亏了,没有一个是盈利的”。

但姚洋作为一个理性人和经济学家,是愿赌服输的。银行只是一个渠道,他买的是一个资管产品,可能保本也可能不保本。但是普通老百姓不这样认为呀,他们总在潜意识里觉得:我在银行柜台买的东西怎么能不保本呢?说到底,这是既有认知里刚性兑付的思维在作祟。

记得大学谈恋爱,初期无比幸福,但后来发现女朋友实在过于黏人,我感觉每天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长此以往,自己的幸福感会不升反降

对于银行而言,客户的信赖一旦超越理财合同的范畴,必然意味着银行可能承担无限的责任。客户如此信任,银行当然要心怀感恩,但这却是银行不愿意看到的3。2019年,首批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这件在金融行业看来犹如一声惊雷的新闻,在老百姓看来似乎索然无味。

理财子公司的建立,标志着银行彻底摆脱了保本束缚,终于竖起了“亏了也和我没关系”的一面大旗。

怎么看理财产品保不保本?

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银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是理财子公司,各负其责,不要混淆。很快,净值化理财产品也逐步推广开来。既有的理财产品都不再承诺本金和收益,取而代之的是预期收益区间和免责声明。截至2021年年底,保本理财规模已实现清零,市场上的刚兑预期正在逐步被打破。

但老百姓接受净值化,依然需要时间。如果一个银行理财经理告诉客户,某款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是“中债高信用等级中票全价指数+1.6%”,客户八成一脸蒙圈:中债高信用等级中票全价指数是啥?1.6%是咋确定的?字我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啥意思。我就是想简简单单买个理财产品而已,难道还需要我考个理财师的证吗?

人天生懒惰,对于复杂的逻辑和认知有着不可避免的抵触心理。

你一说“业绩比较基准为1年期存款利率+125个BP”,我就头疼、浑身难受;但如果你说“每年单利4%”,我就忍不住打开了钱包。

实际销售场景里,不排除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在某个县级市的股份银行网点,理财经理语焉不详地对你说:“张姐,这个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差不多是4%,过去两年基本都在4%上下,应该没啥问题。”

远在2000公里外的广州,总行资管中心的投资经理对4%的收益率这件事一无所知。在投资经理眼里,他负责的这款理财产品是一款包含20%权益投资比例的偏债混合型基金,领导要求尽量做到低回撤、小波动,努力确保别亏。但最终收益率是多少,谁也不知道。至于最终亏了怎么办,亏了就亏了呀,合同里就说了:“本产品为净值型产品,不承诺本金和收益。”

净值化管理下,目前可以从合同层面确定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只有三类,分别是银行存款、国债、商业养老保险。除此之外的产品,都不承诺绝对安全,你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根据底层产品投向确定实际风险。

科普银行理财净值化,并不是要否认银行理财在养老金规划里的地位——你依然可以买银行理财作为养老资产,但你要摒弃潜意识里的保本心态。须知,你可以出于对底层资产配置的理解、对投资经理的认可、手机银行App操作便捷等原因而选择银行理财,但保本,绝对不是一个选项。

中国人的养老资产,少得惊人

月薪3万元的人,每个月要扣掉1800多元,进入社保养老金的个人账户 。粗暴地理解,这相当于他买了一个月存1800多元的理财产品,等到60岁退休时,理财产品到期了,开始每月派发养老金

好,既然几十年后才到期,那么在到期之前,我会惦记这笔理财吗?我会时不时拿出来算算吗?肯定不会,毕竟我们内心很清楚:这笔理财,操心也没用,不如静待花开。

有人会说,社保养老金想操心也操心不了啊,毕竟是强制储蓄,所以只能安心等待。没错,你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积攒养老金的一个核心特点: 长期且强制

同样一笔钱,你能放多久,决定了这笔钱的价值。如果你希望1年之后资金就到期,那么这笔钱可以投的资产就非常有限。反之,如果你答应对方这笔钱你可以长期不用,时间是10年甚至更久,那对方便心领神会,所做的选择也就更丰富。

可能你手里有点闲钱,金额不大,也就二三十万元。这点钱,买房买不起,炒股又怕亏,你索性去银行买个3年期理财,自以为保本保收益,还自言自语道:“等到期了再说,就当给自己存养老钱了。”但真的到期之后,这笔资金只有三个命运:

第一,再买一份银行理财,但发现收益率下降了。

第二,因为临时要用钱,这笔钱直接消费掉了。

第三,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钱在货币基金里“躺”了半年多,大概率还要继续“躺”下去,而自己也被这笔钱搞得愁容满面。

只有当你的这笔理财拥有足够长的期限和锁定期,才能被称作养老金。所谓养老金,就是通过期限约束,让资产在退休前不得赎回或不能全额赎回。

不妨算一下,你手里符合这个要求的养老资产有多少呢?

咱们来算一笔账。社保养老金目前的累计结余是6万亿元,用作填补社保余额不足的社保基金的累计养老金总额是2万亿元,总计8万亿元,是中国人养老金的最大来源。除此之外,2.6万亿元的企业年金 和1.8万亿元的职业年金 ,是第二大养老金储备来源,这两个年金统称为第二支柱,稍后我们会在书里科普。第一、第二支柱相加,属于中国人民的养老资产约为12万亿元。

而国外的养老金规模是多少呢?以美国为例,第一支柱约2.9万亿美元,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总计约32.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养老金储备约为35万亿美元,约合220万亿元人民币。 这里再次提醒大家注意,这20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之所以被称作养老资产,是因为这笔资金在退休之前不会被取出,严格来说,是不能被取出的(有许多惩罚机制)。

其实咱们中国人不是不关注养老,只是关注的方式有问题。我们把对养老的安全感缺失,转变成了一种防御性手段:存钱。

中国人爱银行、爱存钱,看到存折上机打的阿拉伯数字油墨,就像农耕时代看到满坑满谷的粮仓一样,让人无比踏实。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已突破100万亿元,和刚才提到的约12万亿元养老资产相比,堪称巨无霸。

有人会说:“别光看存款啊,老百姓还有房贷呢。”好,即使我们扣掉约54万亿元购房贷款后,净储蓄依然高达约28万亿元 。而且别忘了,除了存款,还有约3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几乎都以短期理财为主,每份理财背后都有一颗热切等待随时保本保息赎回的心。净存款和理财二者相加,总计超过了50万亿元,依然是养老资产的4倍多。这里还没有把规模巨大的货币基金计算在内。

当高流动性的储蓄成为习惯,人们就会形成把钱攥在手里的心理意识,长期投资的理念很难在心中扎根发芽。即使意识到养老金的重要性,也只不过是像文章开头所说的,把储蓄变为短期银行理财,换汤不换药。随手买理财,并不能解决问题。

扫二维码观看相关知识

积攒养老金,先学会自问自答

理财绝非把钱投出去这么简单,养老理财更是如此。积攒养老金,第一步要做的不是走到银行柜台前,不是上网搜索理财产品,不是研究各种攻略,而是选择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静下心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我希望通过养老金理财,实现什么目的?

第二,我可以多久不动这笔钱?

第三,我是否可以承受这笔钱有波动和损失?如果可以,我对损失的容忍度是多少?

我先分享一下我的答案。

问题一:我希望通过养老金理财,实现什么目的?

答案:我希望实现三个目的。

一是有更多的退休月收入。它必须按月发放,百分之百确定,活多久领多久。这个是最难的,因为可以把“按月派发、终身领取”写进合同的金融产品少之又少。

我咨询过身边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认为并希望自己活得久,对终身派发的社保养老金非常珍视。虽然我暂时还不能理解这种心态,但我认为终身现金流非常重要。社保当然可做到每月发钱,但我不知道能发多少,而且这些钱不够我花。

二是退休时有一笔低风险、中收益的资金可供我自由支配。至于这笔钱到时候具体用来做什么,我不知道,但必须提前积累出来,有备无患。

三是老年后我依然有钱支付我的商业医疗费、卧床护理费。商业医疗费是必然发生的,最为重要。卧床护理费是不一定发生的,相对次要。

问题二:我可以多久不动这笔钱?

答案:说实话,我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但我倾向于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做到退休前一动不动,就像社保养老金,我交出去的社保我也从来不惦记,因为我惦记也没用。另一部分我短期不会动,但我会考虑到短期内子女教育、消费、住房改善等需求,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也就是说,这笔钱中有些可以在退休前一直都不动,有些可能需要在退休前就动用,但最早也不早于45岁。

问题三:我是否可以承受这笔钱有波动和损失?如果可以,我对损失的容忍度是多少?

答案:这是我的退休金,是为30年后的我准备的,我要为30年之后的我负责。我的中短期投资可以亏损,但退休金绝对不能亏损。我可以接受小部分资金在中途处于亏损状态,但临近退休时绝不能亏损。

当然,我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但足以引发你的思考。

你的答案要结合自身的年龄、预算、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只有完整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开启养老金储蓄的新篇章。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随手买点理财就能当养老金吗?希望本书接下来提供的思维和方法论,能对你有所启发。 utqgKbaX9o0qYpmSbBU4HI/1CUtjOwK65jNmOh8+I1sVXjVjGlwzxSGaqyPSMS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