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人要自知、自爱

【老子说】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72章)

意译:如果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那么可怕的事件就要降临了。不要逼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生计。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反抗。因此,圣人只要求自知,而不自我张扬;只要求自爱,而不自以为高贵。因此圣人舍去后者(自见、自贵)而取前者(自知、自爱)。

【解读】

老子首先对所有的统治者提出了一个忠告:对待人民要宽厚一点。如果一味凭借恐怖手段,那么当人民不怕恐吓威吓的时候,那么最大的威吓也会不起作用,真正的危险也就来临了。老子对统治者说的这些话在不断的应验。秦朝时期,秦始皇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本来应该是彪炳千秋的事业,但是他迷信武力压榨的政策,用唐朝人杜牧的话说就是:“(秦始皇)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终于使老百姓忍无可忍。陈胜吴广本来就是普通的农民,被征派去戍守边境,但是因为天降大雨耽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令,若是耽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说,同样的都是死,与其因为耽误期限被处死,还不如起来造反,也许还有一条生路。老子还曾经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让他们害怕呢?于是,陈胜、吴广就揭竿为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说完了统治者不要用恐怖手段威吓人民,老子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低调一点,让老百姓生活的自在一些,不要去阻塞老百姓的生计,不要压迫老百姓,这样才不会有老百姓造反的情况发生。老子好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谏臣,向统治者善尽忠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子给开出了药方:只要求自知,而不自我张扬(自知不自见);只要求自爱,而不自以为高贵(自爱不自贵)。自知就是统治者有自知之明,有知识有经验,还不喜欢自我炫耀。自爱就是统治者可以爱护自己保护自己,但是不要高高在上,称王称霸,穷奢极欲,脱离人民。自知自爱的道理,不仅对于统治者适用,对于一般的领导者也很值得借鉴。

身为领导干部,自然是要与民众打成一片,深入到民众之中。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是卓越的表率,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人民军队前面都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毛泽东还曾经说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28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到湖南南部的桂东县准备接应朱德部队。镇上本来是熙熙攘攘,数百间店铺都在营业,也是热闹非凡。可是当毛泽东带领红军到了桂东沙田镇之后,家家户户都店门紧闭,镇上也是空寂冷清。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害怕呢?原来以前到镇上的军队都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还曾经大肆宣传红军见屋就烧,见人就杀。人民受了惊吓,早就心惊胆战,许多人还跑进了山林。1928年4月初的一天晚上,毛泽东在一间破漏的小房子里夜不能寐,他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他想到人民军队的建设事关重大,队伍成分复杂,很多旧部队的官兵自然有小生产者甚至军阀习气,他们的纪律作风很成问题。部队中经常出现打骂士兵、偷鸡摸狗的现象,甚至在部队进入桂东之后,部队还曾经烧了不少房屋。在一次抓土豪劣绅的时候,还曾经误烧了农民的房子,甚至有误抓老百姓的现象。

人民是军队就要进行人民的战争,就需要人民的支持,也就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就将几个月前曾经宣讲过但是未系统成型的军队纪律反复斟酌修改,写出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后来这项政策在革命战争进程中不断变化,经过改进与修改,成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此后它又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集中体现。老子还说不要厌恶人民的民俗民风,也不要讨厌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不厌恶人民的统治者,人民才不会厌恶他,因此圣人自知自爱,有更高的追求。身为共产党员,更要自知自爱,更要严格自律。

歌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是自我提升的必备条件。一个人若想保持良好的心态,你就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自我定位,敢于直面人生,正确清醒的估量自己。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连孔子这样的古代先哲都是在不断的反省自我,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也正是因为孔子能够不断的自我反省,才有那种自制自律,自尊自重以及自信自立的品德。

英国大哲休谟是一位非常懂得自知自爱道理的人。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版税。早年,他曾经写过一部《大不列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退休后,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休谟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我国古典名著《太平广记》上也有一些这样的故事,其中一则谈到:一位监察御史文笔不怎么样,却很喜欢舞文弄墨,许多人就奉承他,他自己也觉得很高兴,得意之时就拿出银子来请客,他老婆就劝他说,你写的文章并不怎么样,别人说你好,一定是拿你寻开心。这位监察御史一想,也是那么回事,就再也不肯出钱请客了。但是,另一个人却不是这样了,他作的诗本来就一塌糊涂,别人故意称赞嘲弄他,他还以为是真的了,就大办酒席来招待这些人。他的老婆则是知道他没有多少文才,于是苦劝他,没有想到这位老爷还以为是老婆嫉妒他的才华。同样是两个人,结果昭然若揭,一个迷途知返,另一个却痴迷不悟,不肯悔改,真是可悲。

人们喜欢听好话,奉承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可是,那就更需要人们具有自知自爱的品性。邹忌的故事就明显的说明了这个品性。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仪表堂堂,很受别人欣羡。与邹忌同城的徐公一表人才,也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上,邹忌起床之后穿衣戴帽,在边照镜子边问妻子:“你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妻子走上前,帮他边整理衣服边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邹忌还是不太相信,因为徐公是城内有名的美男子,自己怕比不上他,所以他就问他的小妾:“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小妾连忙说:“当然大人比徐公漂亮多了。”

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就陪他们聊天,想起昨天的事情就顺便问客人:“您看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客人毫不犹豫的说:“徐公自然是比不上您。”

邹忌这样听大家说徐公真的不如自己漂亮,心里美滋滋的。可是,碰巧有一天城北的徐公来访,邹忌一看他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立刻怔住了。他不断的打量徐公,觉得自己真的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自己,还拿来镜子照了又照,觉得自己比徐公差远了。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就在思索这件事情,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何妻妾以及客人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终于想通了,妻子说他美是因为偏爱他,小妾说他美是因为害怕他,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受了别人的赞扬,还是真的会认不清自我了。邹忌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齐威王,齐威王也虚心纳谏了。

普通人不自知自爱,只不过影响的是个人。而领导者的行为关乎国家,关乎人民,倘若不自尊自爱,将会危害更大。老子对为政者倡导自知自爱,将会获利天下,确实有远见眼光,对今天的领导干部不无借鉴。 3fxmxSuSScXFb+cQHvQWFyabazZuuVAjmaKom3wqfmp16sQCJMACpoFNb/Obf6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