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清末民国立宪

了解了宪法的起源、诞生和发展,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宪法的诞生之路。10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中国还是个后知后觉的国家,清王朝还在做着世界老大的美梦,不管谁来,都摆出“尔等都是属国,要向我磕头朝贡”的架势,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殊不知在那些国家里,权利都提倡平等,早不兴磕头那一套了。要知道,落后不一定挨打,再加上傲慢就很麻烦了。清王朝不是没有能人,痛定思痛之后,也做了几次宪法改革的努力,有意思地是这几次努力都跟我们的邻国日本有关。第一次是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了大清王朝,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但维新运动触及慈禧的权力,不愿放弃既得利益的慈禧把这次宪法性改革狠狠地扼杀了。

需要强调的是,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一些人就已经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李鸿章曾在1863年写给奕(恭亲王)的信中以历史的眼光,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学非所用的弊端,并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和学习西方的基本策略。看日本,以前也是英法欺侮的对象,但他们君臣发愤为雄,到发达国家去学习。结果有一次,英国又去吓唬日本人,以兵临之;然而英国人所擅长的,日本人都会了,英国人没吓着日本人,自己逃跑了。李鸿章发现与日本比,清王朝慢了。不思进取是当时的清王朝最大的弊端,甲午战争清朝败得十分难看。八国联军2万人不到,北京清军十五六万,义和团团民五六十万,从兵力对比看,平均40个人在家门口堵他1个人。但八国联军10天内攻陷了北京,慈禧又跑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特别是1905年那场日俄战争,最终促成清政府下定决心再次进行宪法改革。历史很有意思,日俄战争俄国失败后,沙俄也找到了宪法原因,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进行宪法改革;此后20余天,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当时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统治上层都认为日本赢在了制度上。当宣布仿行立宪时,清王朝形势一片大好,人们都希望通过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改变社会。但是到了真改革的时候又坏了,那个《钦定宪法大纲》出台,从中根本看不出清王朝的诚意来。虽然抄日本明治宪法仿行立宪的本意是限制皇帝权力,结果却搞成用法律的形式把皇帝的极权给确定下来。虽有适度分权,但丝毫没打算把权力让渡出来,基本上等于一切照旧,只让老百姓好好履行法律义务。摄政王载沣的思考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清是他们辛苦打下来的,怎可拱手让与他人?他借改革之机把汉人的权力都收归了清政府,最后在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不干了,他们举行游行示威。皇族内阁于1911年5月8日成立,而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朝野民众倒戈者众,可见清朝统治有多么不得人心。同年11月3日,清王朝匆匆忙忙出台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除了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以外,改变很大,国会也有了权力,也不要皇族内阁了,明确规定不得以命令代替法律。可惜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充分说明清王朝不是不懂治国的道理,而是不愿做、不想做。改革是有窗口期的,抓不住就可能来不及了,结果是中国又经历了几十年的混乱。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始,1913年“天坛宪草”、1914年“袁记约法”、1923年“贿选宪法”、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五五宪草”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这些宪法的频繁更迭是社会动荡的写照。国民党所希望的军政、训政,保姆式的管理向老百姓做主人过渡,结果“保姆”天天坐在别墅吃香喝辣,主人遭罪,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历史的周期率。 31wrkqnoLwM9+YxmAGI9ZqMEx9RlRNmpq4B46kG+j6DOKtnkfX7yPyB5Wi/B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