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不是现代诗人的理想,这是齐国青年晏婴的生活。
齐灵公十年(前572)春天里的一个下午,二十五岁的晏婴独自在海边散步。这是一片北方的海,在齐国东北部一个叫鄑的地方,归邶殿县管辖,位于今山东省昌邑县以北。潍水和胶莱河虽然日夜不息地冲积出大片土地,但莱州湾的海岸线还要在今天的位置上向内陆缩进数十里。
晏婴的父亲晏弱是齐国大夫,也是齐灵公身边的重臣之一。作为贵族子弟,晏婴本应该生活在繁华的都城临淄,享受着锦衣玉食,但他来到了这个别人眼中的蛮荒之地,过起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齐国的贵族子弟中晏婴有两处与众不同:一个是学习勤奋,脑子聪明,看书过目不忘,爱思考、有主见,辩才一流;另一个是长相不怎么样,个子不高,史书说他不到六尺,这个六尺不是两米,换算成今天的高度还不到一米五。学习好却长得差,在那个时候想在上层社交圈里混出名堂来还真不容易,除非背景硬、财力足。
晏婴的父亲虽然是高官,但他们的出身有点小问题,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齐国人,而是莱国人。泰山以东本只有莱国,莱国人是胶东半岛上的土著。周朝立国,封首席功臣吕望于齐地,吕望即姜太公,打下整个天下都不成问题,对付小小的土著更不在话下。在周天子的支持下,姜齐在莱人的地盘上建立了国家,并不断攻击莱国,仅姜太公在位时,征伐莱国即有七次之多,随着一次次军事行动,齐国的地盘不断扩张,莱国节节后退,如今已完全退出了他们世代生活的淄水流域,范围只限于淳于、夷维以东的胶东半岛。
晏婴的祖籍是莱国夷维,孔子后来称他为“东夷之子”。据《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记载:
子贡问曰:“闻诸晏子,少连、大连善居丧,其有异称乎?”孔子曰:“父母之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懈),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达于礼者也。”
夷维属今山东省高密市,除了晏婴,这里在汉代出过郑玄,清代出过刘墉,当代出了个莫言,可见是人杰地灵之地。晏氏一族何时离开莱国到齐国效力的不太清楚,但至少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当时齐国处在最鼎盛辉煌的齐桓公时期,晏氏的先祖已经在齐国当大夫了。
莱国、齐国互为敌人,但这是两个不对称的对手。在齐桓公时期,齐国在诸侯中首先称霸,成为天下一流的大国,莱国连三流国家都算不上,自然无法对抗,最后只能成为齐国的附庸国。
沦为附庸,就是二等公民,即使靠自身努力跻身上层,也会被人瞧不起。晏氏数代仕齐,在政治上的作为有限,既比不上国、高、栾、施等老贵族,也与崔、田、庆等新贵族没法比。
但是,作为晏氏家族的嫡长子,晏婴的前途还不成问题,他想谋取一官半职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晏婴对仕途似乎没有兴趣。就在去年,晏婴不顾父亲和一些朋友的反对来到这里,在海边筑起简陋的住所,过起了避世隐居的生活。
逃避往往出于挫折,在某种打击之下突然心灰意懒,或者看透或者看不透,都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和勇气,所以躲了起来。晏婴没有遭受过这样的打击,他其实过得挺好,由于勤奋好学又天赋过人,他在临淄的公子圈里还挺有名气,大家都认为他有学问、有思想,谁也不敢小瞧他。
晏婴虽然长得丑,却也没有失落于爱情,他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史籍中没有记载他妻子的姓名,二人感情很好,晏婴决定隐居于海滨,妻子全力支持,陪他来到了这里。
晏婴的避世来自对现实的失望。晏婴曾专门研究过齐桓盛世,对齐桓公开创的霸业十分仰慕,最钦佩的人自然是管仲。当年齐桓公与管仲君臣二人亲密无间,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革新,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九次作为盟主会盟诸侯,成为天下第一个霸主。晏婴的内心其实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他渴望成为管仲那样的人。
晏婴不缺乏管仲的才华,但他缺少管仲那样的机会,或者说他缺少一个齐桓公。齐桓公称霸后齐国又经历了八位国君,他们一个比一个差,齐国国力衰退,而晋、楚、吴等国先后崛起,齐国虽然还硬撑着一流大国的面子,事实上已沦为二流国家。
目前在位的齐灵公,名吕环,继位以来由于实力不足只得尊晋国为霸主,但心又不甘,不断有小动作。比如,多次攻打晋国的盟友鲁国,但齐国国势已颓,一次次拼命用狠换来的只是自取其辱。
在晏婴看来,齐国大国地位的丧失来自内政的衰败,齐国不仅有世卿还有新崛起的私族。世卿是老贵族,私族是新贵族,齐桓公在位时集大权于一身,新老贵族皆听命于己。齐桓公之后再无强人,世卿的力量继续壮大,几家私族也大权在握,这几大家族不仅分割了齐国的政权、军权,还通过不断扩大封邑,控制着齐国的经济。
世卿和私族为了争夺权力多次掀起内斗,内政、外交成为他们斗争的工具,而齐灵公昏聩无能,平时被一帮佞臣包围,在政治上被世卿和私族所左右,只知道一味地在他国面前逞强,其实毫无建树。
在晏婴眼中,齐国若想振兴首先要有齐桓公那样的强人出现,把权力集中起来,大刀阔斧推行革新,埋头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到那时自然会恢复失去的大国地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国君的雄才和大略,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
有齐桓公,管仲自会有。管仲随时都有,关键不在管仲,而在齐桓公。没有齐桓公,管仲永远不会有。
二十岁之前,晏婴拼命读书求学,磨砺自己,增长阅历,是因为他处处以管仲为榜样,立志成为管仲那样的人。然而,对照过去和现实,他失望地发现这些都是空想,齐国曾经的辉煌已成为不可复制的往事,现在的国君齐灵公既无雄才也无大略,甚至没有起码的胆气,他本质上是个贪图享乐的人,又是个好虚荣爱听奉承的人,嘴上整天嚷着重振先祖伟业,内心却是得过且过,希望他出面革新时弊,等于痴心妄想。
这些正是晏婴避居海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