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官系统

士族门阀出身的李唐皇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文官系统,这种制度不仅使古老的帝国运转有序,也对后世乃至当代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官系统运转的机制是中枢制度,也就是三省六部制,而官员的官阶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多达三十阶。唐朝规定每年冬季对文官进行一次考核,凡属吏部考功司考核的文官,在考核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考核标准分为“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若、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和“二十七最”,根据不同的官职和职掌提出不同的考核才能的标准。此外,官员升迁也有一套系统,唐政府规定,京官五品以上,台省官及地方都管、刺史在任内须经三次年考,六品以下官吏及县令须经四次年考,才有资格参加文官的铨叙,历年考核成绩的累计,方是文官铨叙和迁转的主要依据,庞大的帝国机器正是依赖如此完整的系统才得以运转。

科举制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这一制度创于隋朝,在唐朝确立和完备。取士之科不像明清考八股文,而是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其中以明经科及专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最为士流所重。唐代进士录取人数少则几人,多则三四十人,科举的应试资格不是一层层考试上来,而是要有“文名”。当时有一种名为“求知己”的风气,也叫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政界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曾由岐王李范引荐而向太平公主行卷,深受赏识,由此夺魁。

△ 仿韩滉七才子过关图|清|丁观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与这种文官选拔考试的,除了唐人,还有胡人和遣唐使。《全唐文》卷七六七陈黯《华心》一文有记载:“大中初年(847),大梁连帅范阳公(指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卢钧)得大食国(指阿拉伯帝国)人李彦升,荐于阙下。天子诏春司(指礼部主试官)考其才。二年以进士第,名显然,常所宾贡者不得拟。”据北宋人钱易《南部新书》卷三记载,自大中年始,礼部每年发榜公布的录取名单中,都会有两三个姓氏稀僻的“色目人”(又称“榜花”)。因科考而名垂史册的则是一个日本人和一个新罗人。开元年间,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朝衡,或作晁衡)就参加了科举,一举高中,担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后来官至秘书监、安南都护,死在唐朝。乾符元年(874),新罗人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他游宦大唐十余年,著作颇丰,回国后状进于唐者达二十八卷之多,被誉朝鲜半岛的启蒙人物。

在西方,英国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统的国家,而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职员任用制度成为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的开始,此一制度的形成,便有着中国科举的影子。1854 年 7 月,英国议会派遣麦考莱(Macaulay)等三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任用制度。委员会提交了著名的《麦考莱报告》( The Macaulay Report ):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以牛津、剑桥两大学的课程为标准,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这一报告影响至深,英国行政部门流行的“通才教育”传统可追溯于此。其实,东印度公司的改革还源于中国人的建议,东印度公司因在广州的公司人员的建议,先后在英国设立学校(1806 年)训练行政人员,经考试后派印度任职。

△ 唐三彩文官俑|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即使有如此完备的文官系统,唐代仍然避免不了冗官的产生,这也是这套文官系统最大的弊病,后世中国基本沿袭了唐代的文官体系,冗官问题也一直影响到现代。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初,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旧唐书·曹确传》称“太宗初定官品令,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员”,较前者说的还要少。时隔一百六七十年,杜佑“建中中忝居户部,专掌邦赋”时所著《通典》的记载,已经是“都计文武官及诸色胥史等,总三十六万八千六百六十八人”。事繁官冗,导致职业良心和责任心的泯灭,唐帝国再也没有贞观朝、则天朝及开元、天宝时敢于担当的能官精吏,国家政治的运行逐渐走向根本无法挽救的败局。 lSDdAUpQO7ogxCQl15GgVQrtcIvlfo9RcuYRfc3Ah5jS56tVujJHYgmkT1A/zpr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