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假特别闷热,几乎没有台风造访。
来造访我的多半是家长,询问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孩子询问如何和父母相处,如何面对亲人过世,或者询问如何写一篇作文。其中有两位孩子的母亲先后来电,分享孩子考学后的成绩以及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的好消息。其实,我不在乎孩子一时的表现,但的确为他们开心,因为他们如此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们过去曾处于困顿之中,那时的我陪着他们读书,一起走过那段艰难的时光。这样的困顿历程自己年少时也曾走过,陪伴孩子仿佛也在陪伴少年的自己 (Tip 1) 。
小柏是写作班的孩子,长相斯文英俊,行为谦恭有礼,不仅很少说话,被称赞时还常流露腼腆的表情。但是当班上有同学吵闹时,他会主动要求同学安静,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孩子。
一日小柏的母亲来电,忧心忡忡地诉说小柏的处境:刚升上初中的小柏,班上有三个令老师头痛的孩子,小柏不仅是其中之一,还被老师视为其中之最。
母亲特别向我解释:“你听得懂这意思吗?他功课已经滑落谷底,上课公然睡觉就算了,还破坏班上秩序,老师用了各种方式都拿他没办法。昨天学校打电话来,说这个孩子顶撞老师,在走廊上恶狠狠地瞪老师。我已经不在乎他的功课了,只要他品行好就可以了,现在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父亲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试着询问其他家庭成员的做法 (Tip2) 。
母亲停顿了一下,难过地说:“我们是单亲家庭,他的父亲另外有家庭了。”
“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好吗?”
“他应该生父亲的气,没去找过父亲。”母亲费力地陈述家庭状况。我知道单亲家长带着一个孩子,容易心力交瘁,何况带着的还是一个青春期出了状况的孩子。
当然,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是辛苦的。若是孩子的表现能够符合主流价值观(一般指的是学习成绩好),在青春期出现状况的概率会较小;若是孩子的表现无法符合主流价值观,而情绪又无法被人理解,在青春期出现状况的概率会比较大。
小柏向来尊重我,我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我答应小柏的母亲,和他谈一谈学校发生的事,但我也鼓励母亲让孩子多和父亲沟通。
青少年顶撞老师的行为,表示他内在的愤怒压抑不了,所以用激烈的方式表达,有时这也非他们所愿。孩子顶撞师长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顶撞师长的现象,从三十年前就时有耳闻,只是现今的社会环境,顶撞长辈已经司空见惯,这个现象值得教育者深思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环境?
读者不妨设想,如何应对顶撞老师的孩子呢?是要谆谆教诲,严厉指责,曲意讨好,满不在乎,还是采取其他的应对方式呢?曾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家长读者,不妨借着这个问题检视自己过去的应对姿态,如果认为自己应对得不够好,可以想想如何改变自己惯性的应对姿态。这部分内容会放在第二章详细探讨。
我选择的方式,是先用同理心体察孩子的内在,再导入规则进行讨论,让孩子学会负责任;若我是该校老师,我会执行规则,这是我的大方向。
小柏和我对谈时,一如既往地拘谨恭敬,坐在我面前,有一点不安。
我的身心放松,很专注地和小柏对坐 (Tip3) 。
当我和孩子对话时,很少和他东拉西扯,总是开门见山。这一次我直接和小柏聊到了单亲家庭的话题 (Tip4) :“你母亲告诉我,她和你的父亲离婚了,你和母亲一起住。母亲还提到你对父亲有点生气,很久没和他联系了。”
小柏有点不自然,但表情很镇定。
我问:“我这样说,你会不舒服吗?”
小柏摇摇头。
“你会紧张吗?”“会生我的气吗?”“会尴尬吗?”我缓慢地核对小柏的情绪,小柏都对我摇摇头。 (Tip5)
我继续说:“我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我跟父亲住在一起,因为母亲选择和别人过生活,也是选择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吧。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生她的气,甚至很恨她。我的心里常常感到孤单、生气,还有难过,只是我不想承认。我也无法和别人说这些。”
我停顿了一会儿,才继续往下说。我想,我和小柏情绪的交流、内心的沟通,都需要一点时间。
然后,我接着说:“而且我的功课很差,无法达到老师和父亲的要求。但是我没有胆量和学校对抗,只是常和父亲吵架,我觉得自己很糟糕。这段时间很长,也很难熬。我一直到二十几岁,考上大学了,才有一点改变。”
提及这些往事,我内心仍有深深的感触,重新感受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顿,深感一路走来的确不易。小柏只是静静地听着,一句话也没有说。
我说:“我知道你也是单亲家庭的小孩,所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的感受。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想,你也许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Tip6)
小柏点点头。
“谢谢!”我又停顿了一下。“你母亲打电话来,主要是和我谈你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现在请她上来好吗?”此时正是下课时间,我和小柏在四楼的教室里谈话,母亲已在一楼等待,等着接小柏回家。
小柏点点头,表示同意。
因此,母亲、小柏和我在教室里坐了下来。母亲重新陈述了学校发生的事,母亲陈述到一半,很无奈地对我说:“你看这个孩子,只要教训他两句,他就不高兴,你看他脸上的表情。”
孩子脸上是什么表情呢?我转过头来,看见刚刚还谦恭有礼、拥有可爱脸庞的孩子,听到母亲的指责之后,眼神带着冷漠,还带着一点不屑,一点愤怒,桀骜不驯地看着天花板。孩子在表情上对家长的指责有所回应,这很正常。我常建议家长,给予孩子回应的空间,不要一味地指导孩子,并建议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回应方式。
小柏在我面前,向来表现得谦恭有礼,然而一旦遇到母亲的教训,就会展现另一种面貌。对我而言,这是相当自然的状况,也让我好奇他们惯性的应对姿态。
“母亲……”我停顿了一下。 (Tip7)
“你希望他怎么回应呢?”我好奇地问。
母亲听我这样说,似乎欲言又止。
“他小学三年级,父亲就不在身边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心里可能会很孤单,很难过,可能还很生气。但是谁能理解他的感受呢?当他做错事情,必须面对很多道理与指责时,又有谁能理解他?” (Tip8)
当我说到此处,小柏的姿势依然没有变动,但是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小柏很安静地任由泪水滑落,并未掩饰自己的眼泪。 (Tip9)
我问母亲:“你看过他这样流泪吗?”母亲摇摇头,红了眼眶。
“我知道你也很委屈,因为单亲母亲带一个孩子并不容易,希望你不要自责,我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感受而已。” (Tip10)
我转过身,静静地看着小柏,小柏变换了姿势,频频以袖口擦拭泛滥的鼻涕。我告诉小柏:“我也曾经不喜欢老师。老师是人,你也是人,身为一个人,我要让你知道,你可以不喜欢老师。” (Tip11)
小柏听我说这句话,泪如泉涌,鼻腔也几乎塞住了。小柏将整个脸埋在衣服里面,一时间委屈多时的情绪,如洪水般倾泻而出。
我停顿下来 (Tip12) ,让小柏宣泄难过的情绪,将眼泪流得更多一点,我深知一位父亲缺席的孩子,心里面有多么压抑。这些压抑来自各种情绪,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一个背负自我与家人期待的男孩,可能不允许自己难过,因为要表现得更坚强,如今突然宣泄了难过,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事吧!
也许过了四十秒,或者一分钟,我才再次以沉静且支持的语气说:“小柏,你可以不喜欢老师。但是,不可以对老师不礼貌,你知道吗?” (Tip13)
这是在教育小柏。我希望选择“对”的时机进行教育,才不会白费力气。
小柏的眼泪、鼻涕不断流淌入衣服里面,可见他有多少难过深埋?即使如此,小柏听我这样说,仍然给了我回应,他对我点点头说:“我知道。”
我又停顿了片刻。“学校打电话来了,说你在学校顶撞老师,这是校规不允许的,听起来有一些棘手,你看应该怎么面对?”我不是学校的老师,只是个陪伴的人,因此询问他的看法。 (Tip14)
小柏是个勇敢的男孩。即使他这么难过,鼻涕与眼泪仍然在大量涌出,他依然抬起头来,很认真地对我说:“我明天会去跟老师道歉。”
“即使道歉,学校可能还是会处罚你。你能接受吗?” (Tip15)
小柏认真地对我点头。
我深呼吸了一口气,因为孩子很真诚,也很有勇气,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很好奇,你怎么能这么勇敢?愿意向老师道歉,也愿意接受处罚?” (Tip16)
小柏听了我的问话,很久都没有回应,我猜他也没有准确的答案吧!过了一段时间,他才缓缓地跟我说:“因为我做错了。”
我回过头来,跟母亲分享:“你儿子很懂事,不是吗?”
我猜母亲应该感到内心复杂吧!同时,母亲也放松了许多,说:“阿建老师,他比较听你的话啦!”
我的想法不只是这样,也许孩子真的比较听我的话,但我面对孩子的方式,也许也和一般人不一样吧!
那次以后,我每周和小柏都会有一小段对话,关心他的学校生活,和他聊聊心中的想法。不过,小柏是个不多话的孩子,我需要更沉静地等待,也就是需要停顿。
在这期间,母亲希望我能关注他的功课,我在征得小柏同意之后,关心他的读书情况。我和他讨论读书的进度,但我感觉小柏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就很有能力了,因此我的脉络中,仅是帮助他建立小小的纪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努力,设定合理的而非遥不可及的目标,以建立他的自我价值。(这部分的细节,我曾经在《麦田里的老师》中,《当孩子读书不够认真》一篇带着柚子读书的故事中有所展现,心法大致都相同,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
小柏不仅是个上进的孩子,也是个重感情的孩子,他后来搬家了,作文班的课程也结束了,我们便较少见面了。他曾经利用周六的时间,独自搭一小时的公交车到写作班找我,请我到快餐店用餐。我记得那一次他坐车迷路了,延迟了一些时间才和我碰面,我很高兴他坐车过来见我,也很高兴他并未太懊恼与责备自己的失误。这一段公交车的旅程,对他而言是个小小的漂流,我们聊了坐公交车的状况,以及他的生活近况。
小柏依然话不多,只是简单和我分享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和父亲有联络了,暑假会去父亲家小住,也会分享一些各自的想法。在学校方面,他表示有些科目上课很无趣,还有些老师的说话态度,以及应对的方式,都令他不舒服,但是他不再愤怒面对了,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而且他的成绩进步了。
2014年暑假他初中毕业了,母亲在中秋节前夕送柚子来,碰巧我不在写作班,于是拨打了一通电话给我。当母亲将电话交给他,要他跟我说话的时候,他依旧腼腆,在电话中依然不多话,简单告诉我他上了最理想的高中。
上了理想的学校,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但我依然为他感到高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走过了一段风暴的历程。当我挂了电话之后,脑海里浮现的最鲜明的印象,是他刚上初中一年级,怒呛老师之后,我们三人的一场谈话,他坦诚的内心与勇气,我相信是他日后最大的宝藏。
每当提到孩子的叛逆,我都会想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常建议父母联结自己的经验,这样容易同理孩子,教育也会变得比较简单了。
面对孩子的问题,身为一个教师,我会以简单且尊重家长的方式,了解家庭的图像。比如我询问:“父亲怎么看待这件事呢?”事实上是在探索家庭动力,我从中获取的信息,有助于我帮助孩子。
要与孩子或学生沟通,我通常建议大人:先整理自己的姿态,安顿自己的内在,尽量以沉静安稳的语气谈话。这部分的技巧,我在第二章的《与孩子沟通时,你可以觉察到自己的应对姿态吗?》一篇中,有详细清楚的说明。
当我和孩子对话,有时候会直接切入感受,有时候会以一个事件联结。当时我脑海里面,直接联想的是“单亲”,因此以此事件切入对话。
对谈的时候,我常建议师长与父母,要能够关注孩子的感受,因此切入感受的问话,已经成为我的对话习惯。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本书第二章。但是当询问他人感受时,一般人常找不到感受,因此我建议师长,以“正面的好奇,封闭的选项”进行对话,可以参考本书第五章。即使我以封闭的选项询问,孩子也不一定能够联结自己的感受。但我常建议师长,将这样的方式,内化成一种问话的习惯。
当我开启自己,便是要展现更大的同理心,我视为展现“接纳”的一部分,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处境。这部分的对话脉络,请参考本书第四章。
当师长开启自己,若是一种接纳,那就不会隐含着“策略”。“策略”的意思,是这样的谈话仅是一种计策,或是一种暗示,背后期待孩子有所开放与回应。
当师长开启自己,最需要注意的是,切莫以为孩子的内在与自己相同,而对孩子说:“所以我知道你也是孤单的……”如此可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霸凌,霸凌孩子内在的感受。
我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停顿,比如语气、等待对话、处理事件、语言与语言之间……因此可以在文章中发现,我罗列了很多的“停顿”时刻,可以参考本书第六章。
我认为教育与沟通的简便路径,便是从“感受”导入,因此切入感受,成为我对话的主要“脉络”,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本书第二章。
一旦言谈“碰触”感受,就容易让对话的人“觉知”感受。此处我仅是和母亲谈到单亲孩子的内在处境,小柏的感受便被开启了。但是我必须说明的是,此刻我的姿态、语气以及接纳孩子的心灵,是很重要的。
让母亲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要同理母亲的感受,母亲才会感到被支持。
从观点进入深层的感受:接纳。可参考本书《情感教育第二步:联结渴望,激发孩子成长内驱力》一篇。
关于停顿,可参考本书《发火前,让自己先停顿,孩子的情绪也在宁静中被安抚》一篇。
联结了深层感受,也同时传达规则。可参考本书《情感教育第一步:从感受切入问题》一篇,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中关于规则的部分。
以好奇的问话,让孩子意识到问题。请参阅本书《用正面的好奇对话时,孩子会更愿意说出心里话》一篇。
让孩子学习负责,尊重规则,是我很坚持的教育脉络。我前面已经传达了“界限”:可以不喜欢老师,但是不能对老师不礼貌。此处的问话探索他如何面对“责任”,他的内在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如何帮助他厘清,给予支持,并且协助他负责任?
当孩子愿意负责任,做出了正面的选择,我通常以“正面的好奇”,让孩子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参考本书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