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三
改变,来自渴望

台中教育大学语教系助理教授 刘君

我是一位平凡的教师,能够获得书写这篇序文的殊荣,是因为崇建老师说,我是听过他的讲座“最多次”的大学教师。为什么会“追逐”着崇建老师的讲座呢?其实我一直没有答案。直到读了此书,才明白自己就像书中的云杉一样,原来,我是如此想要改变!

虽然我想改变,但是自认为能够大方分享内心世界的我,其实并没有勇气接受崇建老师“正面探索的问话”,因为,崇建老师总是会推倒人们内在的冰山。我深深地恐惧自己的感受、渴望和期待将不受控制,恣意奔腾,因此,在崇建老师面前我一开始是三缄其口的,但是想改变的心一直都推动着我。“改变”所经历的起起伏伏,所遭遇的阻碍关卡,还好有崇建老师的讲座一路相伴。

阅读此书,就像是在倾听崇建老师的讲座:一面搅动着内在的冰山,一面又看见改变的契机。或许,有许多人没有我这样的好运,可以听这么多次崇建老师的讲座,然而,阅读此书可以无数次地“回放”,任意地“倒带”,不亚于亲临讲座;或许,也有许多人像我一样,想要改变,却因胆怯而不敢表达,我将为这些朋友分享我“改变”的经历,以回馈崇建老师这几年来对我们这群师生不厌其烦的教导和示范。

“正面探索的问话不是一种策略”,这是崇建老师讲座上所强调的;然而,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是在经历了许多波折后才能真正地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令人疑惑的一致性沟通姿态

崇建老师善于讲故事,在故事中带出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和应对姿态,我也在老师的引介下翻遍了市面上关于萨提亚模式的各式图书。

我看懂了四种应对姿态,也随时能够“对号入座”——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指责”,对学生的“讨好”,对同事的“超理智”,对朋友的“打岔”,以及这四种姿态的牵动关系。然而,我一直无法体验“一致性表达”——语言要“带有感受、思维、期待、愿望及不喜好的诚实”,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带有感受不就陷于情绪化了吗?运用思维所说的话语,还有融入感受的空间吗?表达出“不喜好”,合适吗?暴露内在愿望会不会过于直接而不礼貌呢?

描述“一致性表达”的语言浅显易懂,但是,我无法想象那是什么状态,即使崇建老师多次示范,我所看到的都只是“表面”,看不见老师内在宁静和谐的世界,也许我不相信这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便看不见了,就算看见了,也未必懂得。

忽然“看见”了家庭图像

看见了自己的应对姿态,却无法做出一致性表达,是最令人沮丧的。愤怒后的自责,讨好后的羞愧,超理智后的孤独,打岔后的疲倦,因为“知道”,反而加深了“感受”;然而,我无能为力。

有一天,全家人围餐桌而坐,经历了一场言语间的不愉快。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我们一家子都以“指责”的姿态应对着彼此,而后结成由责备所串联的锁链,我也被牢牢地绑在这锁链当中,沉重的无力感席卷而来。这幅图像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由此我想到一本关于萨提亚模式的书上曾讲过,只要一角松动了,家庭图像就会改变。那么,在家里最先松动的这一角除了我,还会是谁呢?我决定先从自己改变。

改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内在冰山。理智的时候我可以条理分明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情绪一来,所有的整理都将崩坏。我知道,我得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奇妙的5A自我对话程序

在某次的讲座中,我向崇建老师提出了如何整理情绪的问题,崇建老师用5A的自我对话程序回应我。说实话,当时我觉得对自己说“我知道你难过”“我允许你难过”“你做得很好,我很欣赏你”这些话,实在很愚蠢。可是,我真是受够了挫折感与无力感的折磨,即使认为愚蠢,我仍然照做了。我在开车或者心情烦闷的时候,会这样跟自己对话。很奇妙的,每每在来回进行几次5A的自我对话后,我就会找到“遗失的感觉”。我自以为是个善于觉察内在感受的人,却在5A的自我对话中翻出了被我压抑忽略的感受,但是,感受却不因此而泛滥渲染,反而被妥善安置了。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年少时期的我,曾经以为悲伤或痛苦之类的情绪终有殆尽的一天,因此我纵情于伤春悲秋;然而,事实证明,悲伤或痛苦之类的情绪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更加绵延不断。于是,我开始信奉理性,否定情绪,拒绝受情绪的摆弄,没想到当情绪反扑并淹没理性时,我完全无法驾驭。5A(觉知、承认、允许接纳、转化、自我欣赏)整合了感性与理性两方面:承认、允许情绪存在,对感性而言轻而易举,却不一定能通过理性那一关;但是,感性容易沉浸在情绪之中少了转化,理性却又太过急躁想尽快转移情绪。对待情绪,不论感性或理性,都一定能够被接纳,一般也不会走到自我欣赏这个阶段;在我的体验中,能够接纳情绪,并走到自我欣赏的阶段,才能真正体悟到崇建老师所说的“体验愤怒,愤怒就渐渐缩小;体验难过,难过就有了宣泄之道”。

运用5A整理内在情绪,并不会因为这样就不再有情绪,而是像崇建老师说的“若能时常练习,转化的速度便比较快速”。因为允许了、接纳了,就不会再害怕或对抗情绪;因为转化了、欣赏自我了,也不会再因情绪而否定自我。只有情绪畅通了,我们才有可能展开“一致性的表达”。

拙劣地联结渴望胜过停驻于观点的对话

一致性的沟通姿态是我十分向往的,但不是整理好情绪就可以做到的。

在教育问题上,我最大的挑战是应对我的儿子。我和他非常“不对盘”,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我们之间常常演变成激烈的嘶吼。我想要改变,大部分是为了他。性格一向温顺随和的我,没想到会成为时常情绪失控的母亲,而我实在不想继续这种不愉快的相处模式。

在一次讲座中,我听见崇建老师说“联结渴望,便跨越了行为问题”,会后我发了电子邮件请教老师:

“是不是当我与儿子一起确认他真正的感觉与期望后,我直接表现对他的接纳、爱或重视,这样就让儿子联结渴望了?”

崇建老师回复我:

“大致上来说是这样的,当孩子真正地感受接纳、爱与重视,就会成功地联结渴望。一般而言,这是最不易做到的部分,因为当父母接纳孩子,告诉孩子自己的爱,孩子不一定能接收到,那孩子的渴望便联结失败。使孩子联结渴望的关键在于,大人在处理教育问题的那一瞬间能够有一致性的表达。”

崇建老师慷慨而清晰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成功地转变为“一致性表达的大人”,在来往了几封邮件之后,我和儿子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他看起来很愤怒,我也激动得无法平复情绪,我知道我是爱儿子的,但愤怒扭曲了我的爱,让他无法感受我的爱。这时,我的脑中突然浮现崇建老师说的“联结渴望”,我怒气未消地走向儿子(这时早忘了5A),儿子则带着一脸防卫且冷漠的表情经过我的身旁。突然,我把双手搭在儿子的肩上,对他说:“妈妈爱你。”这画面应该很滑稽,我的脸上还写着不满,语气溢着怒意,这是相当“不一致”的表达。原以为儿子会甩开我的手,但是他没有,我感到他的肌肉开始放松,他脸上的冷漠瞬间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焦急、难过和受伤,这才是他真实的感受。原来,开始帮孩子联结渴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家长再拙劣的表达,只要出于爱,还是能触及孩子的渴望层次,其中只有孩子联结渴望效果好坏的差别罢了!

回头检视这次的经历,我发现与儿子常发生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开始不满,我便感到愤怒,然后责备,争吵便如此展开。有了这层觉察,我开始练习跳过他的“观点”,先关注他的“感受”,并且允许、接纳他的愤怒(负面情绪),并带着爱去陪伴和倾听。在爱里,因受伤而生的愤怒会逐渐消散,这时,再沟通“观点”,身为父母应有的“教导”才真正起作用。这个过程说来简单,到现在为止,我仍是常常在半途便失败,例如:无法“暂时搁置”他的观点,不能接纳他的愤怒,耐心在他愤怒的语言中消失殆尽,急于要他接受自己的观点……跨越这些障碍,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现在,虽然偶尔可以顺畅地展开一致性的表达,但失败的次数仍是比成功的次数多出很多。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挫折感和无力感已消减了许多,因为我已接纳了自己的失败和不美好。我学会对自己慈悲,然后才能如我所愿地对他人慈悲。

感谢崇建老师,谨以此序记录我的改变,并以我的改变印证书中的一切并不仅仅是故事,而是许多生命的真实改变。 XqZMdkKUkJX7lXZdj0swzaHt8PUJt/S4pUA8XZbngRHBrNVBgCH2PpM9wewtHP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