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存养类

1

性分 1 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 2 ,曰达天 3 ,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人的天性培养不能使其不足,因此应当使其增多,例如穷理、尽性、达天、入神,达到广大、极其高明的程度。

人的情欲不能使其有余,因此应当使其减少,例如谨言、慎行、克己、清心,节制饮食、减少嗜好。

今注

1. 性分:天性,本性。

2. “曰穷理”二句:语出《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推究至尽曰穷。

3. 达天:通晓自然的规律。达,通“晓”。

2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使内心开阔才能容纳天下之万物;

使内心谦虚才能接受天下之善意;

使内心平和才能讨论天下之事物;

使内心专注才能观察天下之道理;

使内心安定才能顺应天下之变迁。

原注

炼心如炼金,百炼而后为真金,百炼而后为真心。

3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

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气,

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器,

宽裕以养吾之量,严冷以养吾之操。

用清静明白培养自己的精神,用精湛专一培养自己的思虑,

用沉着警觉培养自己的胆识,用刚毅远大培养自己的志气,

用果断培养自己的才能,用庄重培养自己的风度,

用宽裕培养自己的气量,用苛严培养自己的操守。

原注

冯少墟云:凡人拈花弄月,寻山问水,便觉天趣盎然,而况存心养性,直达真源?上下古今,都在这里。此中乐趣,更复何如?

4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

这是涵育 1 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

这是浑厚 2 以养大。

自己有优点不要太显露,这是培养深沉的涵养;

别人有缺点要多加掩饰,这是培养宽宏的器量。

今注

1. 涵育:意同“涵养”,指戒矜躁。

2. 浑厚:意同“宽宏”。

5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

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用虚怀养心,用德行养身;

用仁爱养天下万物,用道统养天下万代。

6

涵养冲虚 1 ,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涵养虚心,便是一生的学问;

去除烦恼,心性是多么平和!

今注

1. 冲虚:喻怀抱之淡薄空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四十一》:“养志在冲虚。”

原注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语言动作皆是。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世人遇不如意事,动辄烦恼。而烦恼无补于事,徒自增苦。惟有耐心料理,勿更添此一重缠缚。

7

颜子四勿 1 ,要收入来;

闲存 2 工夫,制外以养中也。

孟子四端 3 ,要扩充去;

格致 4 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颜子的“四勿”要放在心中;

闲静存神的功夫,就是通过克制外在的诱惑来存养精神。

孟子的“四端”要扩充开来;

格物致知的功夫,就是从自己做起并影响他人。

今注

1. 四勿: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其十三》:“颜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详《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闲存:闲静存神。

3. 四端:儒家称人的四种德性。《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4. 格致:格物致知。《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朱熹解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

8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 1

要他存养 2

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

要他省察。

喜怒哀乐如能不表现出来,这是从人欲直达天理,要他存心养性;

不表现出来而有喜怒哀乐的情欲,这是从天理指向人欲,要他反省自察。

今注

1. 道心:发于义理之心,对人心而言。《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子全书·尚书》:“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所谓人心者,是血气和合做成……道心是本来禀受的仁义礼智之心。”

2. 存养:存心养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陆游《存养堂为汪叔潜作》:“致一工夫在存养。”

9

存养宜冲粹 1 ,近春温;

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存心养性应当平和纯正,像春天一样温和;

反省自察应当谨慎严厉,像秋天一样严肃。

今注

1. 冲粹:平和纯正。

10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 1 ,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熔,则曰克治。

从性情上领会就叫涵养。

从思想上提醒就叫省察。

从气质上改善就是克治。

今注

1. 提撕:指提醒。《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

原注

省克得静安,即是涵养;涵养得分明,即是省克。其实一也,皆不是落后著事。

涵养与克治,是人心双轮。入门之始,克治力居多;进步之后,涵养力居多。及至车轻路熟时,不知是一是二。

先儒每言存养省察,毕竟工夫以省察入;若不能省察,说甚存养?

真文忠云:治心如治病。然省察者,切脉而知疾也;克治者,用药以去疾也;存养者,则又保护元气,以杜未形之疾者也。

11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

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1

如果为欲念所动,欲念迷乱行动就会昏庸;

如果意气用事,意气不平就会背离事理。

今注

1. 戾:乖戾,违背情理。

原注

人于初起念时,即便回心一想,其是非固自较然。非者去之,是者存之。克己工夫,即从此初念克起;行善工夫,即从此初念行起。

12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人心就好像谷种一样,满腔都是生机,只因物欲禁锢了它而使它停滞不前了。但是生机未曾不存在,只要疏通它罢了。

人心就像明镜一样,整个都是光明,只因习气熏陶了它而使它变暗了。但是光明未曾不存在,只要擦拭它罢了。

原注

惟有内起之贼,从意根受者不易除。加之气拘物蔽,则表里夹攻,更无生意可留,明体可觌矣,是谓丧心之人。君子倦倦于谨独以此。

13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

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果断的人看似忙碌,但心中常有闲暇;

无主见的人看似清闲,但心中常是忙乱。

原注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若应酬时劳扰,不应酬时牵挂,极是吃累的。

14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欲念少就能静心,有主见才能虚心。

原注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吕新吾云:心要如天平然,任物之去来,只是静虚中正。何等自在!

15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

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没有欲念的称为圣人,欲念少的称为贤人,

欲念多的称为凡人,放纵欲念的称为狂人。

原注

用力寡之,斯寡矣,其治本在敬;不用力寡之,则必至于徇,其病本在怠。

周石藩云:寡欲极是难事,盖必见理亲切,将义命二字守得牢固,则心地自然明白,魂梦自然受用,而欲乃不得而入之。若心上打扫不清,则穷通得丧,当吃紧之际,未有不潜移而默夺者。此素位不愿外之所以难也。

16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人的心胸,欲念多就狭窄,欲念少就心宽。

人的心境,欲念多就忙乱,欲念少就安闲。

人的心术,欲念多就险恶,欲念少就平和。

人的心事,欲念多就忧愁,欲念少就快乐。

人的心志,欲念多则气馁,欲念少则志刚。

原注

须把心头打叠干净,浑如楼阁在空中,何等潇洒自在。故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17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1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 2 ,忌旁骛 3 ,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

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宜静心默言,宜从容不迫,宜恭谨严肃,宜勤俭节约,四者都是切身的良言。

忌欲念过多,忌盲目乱动,忌坐生杂念,忌心不专一,四者都是切身的大病。

经常遵循、经常存养,秘诀在于一个“恒”字;

不要忘记、不要助长毛病,秘诀在于一个“渐”字。

今注

1. 箴:箴言。

2. 坐驰:身不动而心驰骛于外。《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3. 旁骛:别的事情。骛,通“务”。

原注

时时遵此修持,则心自凝。

18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谨慎持守这善良之心,则心安;

收敛抑制那浮躁之气,则气和。

19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人的本性中未曾缺少一物,

人的本性上也不可增添一物。

20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君子小心翼翼,但气量宏大能涵盖天下;

小人野心勃勃,但志向却拘守一方。

21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暴怒如猛虎伤人,欲望像深渊难填。

22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愤怒像烈火一样,不遏止就可以燎原;

欲望像洪水一样,不遏止就可以滔天。

原注

故君子立身,其大要在乎惩忿窒欲。

23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控制怒气要像摧毁高山一样,遏制欲望要像填塞沟壑一样。

控制怒气要像救火一样,遏制欲望要像防洪一样。

原注

《集古录》云:学者之惩忿窒欲,即使八战八克,终惧冷灰之复燃;倘其七纵七擒,必至狂澜之横决。直须一刀两断,方是彻底澄清。

24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心如果松散就凡事做不成;

心如果疏忽就凡事不能专心;

心如果固执就万事无法自然。

25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 1 ,是错到底。

一念之疏忽,便是错误的开始;

一念之固执,便是错误到底。

今注

1. 决裂:固执,顽固不化。

26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 1 之符 2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 3 之病。

古代的学者,在内心下功夫,所以表现在容貌上便是美德的标志;

现在的学者,只是在外表上下功夫,所以反观其内心便成为本性的缺失。

今注

1. 盛德:美貌。

2. 符:符信,标志。

3. 实德:本性。

原注

陈榕门云:诚于中,自然形于外;制乎外,所以养其中。

27

只是心不放肆 1 ,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 2 ,便无逸志。

只要心不放纵,就没有过失;

只要心不怠慢,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今注

1. 放肆:放纵。

2. 怠忽:怠慢。

28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处在逆境时必须有开拓进取的思想;

处在顺境时必须有收敛克制的意识。

原注

智慧如镜,富贵福泽,其翳之者也;困苦艰难,其磨之者也。徐曙庵云:最妙是一个逆字,今人处顺境,现成受享,有何意味!惟逆则艰难险阻中,陶炼得几许事业。故逆来顺受四字,随在当有自得处。

薛文清云:国以逸欲而亡,家以逸欲而败,身以逸欲而为昏愚、为戕贼,患无不至。盖忧患是天理之行,震动惊醒,心胆变换之地;安乐是人欲之窟,般乐怠傲,志溺魂销之地。故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语云:富贵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处顺境者,可以知所警矣。

29

世路 1 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 2 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 3 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人生道路上的风霜,是人们锻炼意志的环境。

世间人情的冷暖,是人们培养忍性的场地。

世间事态反复,是人们修养品行的资本。

今注

1. 世路:人生的道路。《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笃信安仁,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

2. 世情:世态人情。陆士衡《文赋》:“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

3. 世事:当世之事。《史记·屈原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30

青天白日 1 的节义,自暗室屋漏 2 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 3 ,自临深履薄 4 处得力。

光明磊落的品行,是从独处幽室、不为人知中培养得来;

扭转乾坤的才干,得力于小心谨慎中。

今注

1. 青天白日:比喻清白、光明磊落。朱熹《答魏元履书》:“武侯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

2. 暗室屋漏:语出《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古代称房屋的西北角为屋漏,是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之处。所谓不愧屋漏,犹言不愧暗室,都是指人独处时能够光明正大。

3. 经纶:用以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朱熹注:“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

4. 临深履薄:用以比喻小心谨慎。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1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名声荣誉从屈辱中显扬,道德气量从忍耐中光大。

原注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薛文清云: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又云:自古大智大勇,必能忍小耻小忿,皆是享福泽处。

颜光衷云:每任天下事,则是非交集,非受垢受不祥,火气都尽,未有能休休有容、沉默济世者也。故世间大丈夫每以忍辱为第一精进。

32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谦让是护身的第一方法,

随和是处事的第一方法,

宽容是待人的第一方法,

洒脱是养心的第一方法。

33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高兴时检点一下;发怒时检点一下;

怠惰时检点一下;放肆时检点一下。

原注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如今要将此种浮气,觅个销归安顿处。

平时养得定了,自然发而中节。

34

自处超然 1 ,处人蔼然 2

无事澄然 3 ,有事斩然 4

得意淡然 5 ,失意泰然 6

独处时超脱,待人时和蔼。

无事时沉静,有事时果断。

得意时平淡,失意时安然。

今注

1. 超然:超脱貌。《老子》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2. 蔼然:和气貌。

3. 澄然:沉静貌。澄,止水。

4. 斩然:决断貌。

5. 淡然:平淡貌。

6. 泰然:安然貌。

原注

非有盛养之功者,不能到此。

35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

宽能制褊 1 ,缓能制急。

安静能克服躁动,沉稳能克服浮夸。

宽宏能克服狭隘,和缓能克服偏激。

今注

1. 褊:指气量狭小。《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36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 1 ,惟静者能看得透。

天地间的真滋味,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品尝出来;

天地间的真机关,只有心静的人才能看得透彻。

今注

1. 机括:本言张弩发矢,以括入机,机动即发。此指奥秘、自然规律。亦作“机栝”。机,用来发矢的弩牙;括,矢末。《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

原注

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人性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彻。

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了一刻不得,才离便乱了。门尽日开阖,枢常静;妍媸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故能主张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就是睡时,此念不静,做个梦儿也胡乱。

人心至活,倏忽之间,起灭万状,未有无所事事,而能悬空守之者。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必须涵咏圣贤之言,使义理津津悦心,方得天机流畅,断不可空持硬守也。

37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 1 为大智。

有才能而性情和缓的人,一定具备出色的才能;

有智慧而心气平和的人,则有大智慧。

今注

1. 斯:则。

38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气忌太盛,心忌自满,才忌太露。

39

有作用者,器宇 1 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 2 决然不露。

有作为的人,风度必定不凡;

有智慧的人,才能决不外露。

今注

1. 器宇:指人的仪表、风度。《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

2. 才情:才能。

原注

口头有一句话,定要说出;胸中有一毫才,决要露出,只是量窄。然因其无量,即以卜其无福。

40

意粗 1 性躁 2 ,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3

粗心性急,则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则好事接连。

今注

1. 意粗:粗心大意。

2. 性躁:性情急躁。

3. 千祥骈集:指众多的吉祥聚集。

原注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心。若决裂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债,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其处事也不能再思,其与人也不能三反,其治家也不能百忍,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吕新吾云:天下之物,纾徐柔和者多长,迫切急躁者多短。人生寿夭祸福,无不皆然。褊急者可以思矣。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若一动火,则神昏气乱,便种种都不济了。又云:涵养不定底,恶言到耳,先思驭气,气平再没错著。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41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 1 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遭遇世俗烦恼时,要能忍耐得住。

遭遇世事纷扰时,要能清闲得住。

胸中有所牵挂时,要能割舍得下。

境地繁华时,要淡然处之。

意气愤怒时,要沉得住气。

今注

1. 浓艳:繁华。

42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 1 灭。

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

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以和气待人,就能平息暴戾。

以正气接物,就能消除邪气。

以浩气处事,就能消释疑惧。

以静气养身,就能安稳睡觉。

今注

1. 乖沴:暴戾祸害。

原注

非生平有养气工夫者,不克语此。

43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看一个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时;

看一个人的精力,在其饥饿疲倦时;

看一个人的度量,在其高兴愤怒时;

看一个人的镇定,在其面临震惊时。

44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在大事难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担当,

在逆境顺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气度。

面临喜怒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

相与行止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

45

轻当矫之以重,

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

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

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

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

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 1 当矫之以缄默,

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

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惰当矫之以精勤,

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

溪刻 2 当矫之以浑厚。

轻佻应当以稳重矫正,

浮躁应当以踏实矫正,

褊狭应当以宽宏矫正,

固执应当以圆通矫正,

傲慢应当以谦恭矫正,

放肆应当以严谨矫正,

奢侈应当以节俭矫正,

残忍应当以仁慈矫正,

贪婪应当以廉洁矫正,

自私应当以大公矫正,

胡言应当以缄默矫正,

好动应当以镇静矫正,

粗率应当以细密矫正,

急躁应当以和缓矫正,

怠惰应当以勤勉矫正,

粗暴应当以温柔矫正,

浅薄应当以钻研矫正,

苛刻应当以浑厚矫正。

今注

1. 放言:放肆其言。《论语·微子》:“隐居放言。”

2. 溪刻:苛刻。《世说新语·豪爽》:“桓公读《高士传》,至于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

原注

此变化气质工夫也。忍当矫之以慈。此忍字,指残忍,非容忍,及忍辱也。 XZRvdx4C8kSCS1Vq0fYOWCMHvMlF4bWx3jbUIp9Pzm03midHOHEkglJgr4pcQ6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