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问类

1

古今来许多世家 1 ,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自古以来许多名门世家,以积德兴家;

天地之间第一等人的品质,靠读书获得。

今注

1. 世家:旧时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孟子·滕文公下》:“仲子,齐之世家也。”

原注

传家久远,总不外“读书积德”四字。若纷纷势利,真如烟花过眼,须臾变灭。古联云:树德承鸿业,传经裕燕贻。又云:树德箕裘惟孝友,传家彝鼎在诗书。又云:天庥静迓惟为善,祖泽长延在读书。又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又云:立品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云。皆格言也。

2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读书即使未能成名,毕竟使人格调高尚、品德清雅;修养德行不期望回报,自然睡得踏实、心安理得。

原注

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3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做善事最为快乐,勤读好书就能培养美好的人格。

原注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此事之最乐而莫可加者也。若徒求诸几席之丰,堂构之美,润屋润身,相去殆有天壤之别矣。

张扬园云:人第见近世游庠序者,至于饥寒;衣冠之子,多有败行,遂以归咎读书。不知末世之习,攻浮文以资进取,未尝知读圣贤书之所以。是以失意斯滥,得意斯淫,为里俗所羞称尔,安可因噎而废食乎?试思子孙既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蚩蚩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于固陋,黠者习为巧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勿耻也。然则诗书之业,可不竭力世守哉!

4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 1 本分,共成名教 2 中人。

各位到这里来做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做学问、写文章,专攻一技之长,便算是读书人?

在我看来,所要求的是“恕”,不过是竭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伦的本分,共同成为懂礼教的人。

今注

1. 五伦: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 名教: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世说新语·德行》:“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原注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刘直斋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若夫少时无所持养,不为事亲从兄之事,不闻礼义廉耻之说,但为无根浮伪之文,骤登青云之路,其不蔑弃君亲、草菅人命者,鲜矣。

5

聪明用于正路 1 ,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 2 其奸。

人的聪明如果用于正途,那么越聪明越好,而学问功名更能成就他的理想;

人的聪明如果用于邪路,那么越聪明越荒谬,而学问功名正好实现他的野心。

今注

1. 正路:指正义之事。《孟子·离娄上》:“义,人之正路也。”

2. 济:完成,实现。

6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作战虽然有阵法,但以勇敢为根本。

丧事虽然有礼法,但以哀戚为根本。

文人虽然有学问,但以品行为根本。

7

飘风 1 不可以调宫商 2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 3

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回旋的风不能用来调节音律,

偷巧的妇人不能用来主持家务,

只会做文章的人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今注

1. 飘风:旋风。《尔雅·释天》:“回风为飘。”

2. 宫商: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

3. 中馈:旧称妇女之职为主持中馈。《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贞吉。”疏:“妇人之道,巽顺为常,无所必遂,其所职主在于家中馈食供祭而已。”

8

经济 1 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 2 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来自学问的经世济民,经济才有根源。

见于心性的建功立业,心性才算圆满。

舍弃建功立业便没有学问,追求心性之道不外乎文章。

今注

1. 经济:经国济民。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

2. 心性:佛教称不变的心体为心性。

9

何谓“至行 1 ”?曰“庸行 2 ”。

何谓“大人 3 ”?曰“小心 4 ”。

何以“上达 5 ”?曰“下学”。

何以“远到”?曰“近思”。

什么是最高尚的品行?就是见于平常的言行。

什么是德行高尚的人?就是小心谨慎的人。

怎样才能上进?就是要不耻下问。

怎样才能达到长远的目标?就是要从近处着想。

今注

1. 至行:最高尚的品行。《南史·沈 传》:“ 幼清静,有至行。”

2. 庸行:常行。《周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3. 大人:德行高尚的人。《周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4. 小心:细心,恭谨。《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5. 上达:上进。《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0

竭忠尽孝,谓之人。

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 1 ,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

霁月光风 2 ,谓之度。

万物一体,谓之仁。

能竭尽忠孝的人才能称为人。

学治国安邦的本领才叫作学。

能安定危局、平定变乱才叫作才。

能规划治理国家叫作文。

心胸光明坦荡的风度叫作度。

万物与我一体的仁心叫作仁。

今注

1. 安危定变:安,安定;危,危局;定,平定;变,变乱。

2. 霁月光风:比喻心胸光明坦荡。霁,开朗;光,与“霁”同义。

11

以心术 1 为本根,以伦理 2 为桢干 3

以学问为菑畲 4

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

以书史为园林;

以歌咏为鼓吹 5 ,以义理为膏粱 6

以著述为文绣;

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

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

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把心术作为根本,把伦理作为主干,

把学问作为耕地;

把文章作为花萼,把事业作为果实,

把书籍作为园林;

把歌咏作为音乐,把义理作为美味,

把著述作为彩绣;

把诵读作为耕耘,把讨论学问作为累积资财,

把先贤的言论当作师友;

把忠信恭敬作为修持,把行善降祥作为享用,

把乐天知命作为依归。

今注

1. 心术:指人运用心思的方法。《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

2. 伦理:指人类道德之原理。《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

3. 桢干:原指筑墙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亦以喻事物之根本。《汉书·匡衡传》:“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

4. 菑畬:初耕第一年的土地叫菑,已垦种三年的熟田叫畬。《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5. 鼓吹:原指鼓钲箫笳等合奏之乐曲,此代称音乐。

6. 膏粱:喻珍美之味。《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12

1 闲居 2 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 3 ,谨威仪以定命,

4 大伦以凝道 5 ,备百行 6 以考 7 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严肃对待闲适居坐来体验慎独的精神,预测行动意念来了解事物的先兆,严肃威仪来安于天命,

精审躬亲人伦来形成道理,具备各种品行来成就仁德,改过向善来成为圣人。

今注

1. 凛:敬畏。

2. 闲居:不问世事,闲适居坐之意。《礼记·孔子闲居》注:“退燕避人曰闲居。”《礼记·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

3. 几:几微,先兆。《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4. 敦:敦比,即精审躬亲。《荀子·强国》:“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注:“敦比,精审躬亲之谓。”

5. 凝道:凝,成;道,理。《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 百行:多方面的品行。《诗经·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郑笺:“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

7. 考:成。

原注

刘忠介公《人谱》六条。

13

收吾本心 1 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 2 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把自己的良心藏在胸中,是圣贤的第一等学问;

尽力于自己的职守,是圣贤的第一等功夫。

今注

1. 本心:良心。《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2. 素位:现在所居之职位。《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4

万理澄澈 1 ,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万物的道理清明,那么整个心思就更加精细而且更加严谨;

整个心思专注,那么万物的道理就更加通达而且更加流畅。

今注

1. 澄澈:清明。王献之《镜湖帖》:“镜湖澄澈,清流泻注。”

15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天下的事情,就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自己分内的事情,也就是天下的事情。

16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身处天地万物之后,心在天地万物之前。

身处天地万物之中,心在天地万物之上。

原注

康节诗、白沙诗,皆超然物表,读之作天际真人想。

17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观察天地间生物的景象,学习圣贤克己养性的功夫。行动上要自强不息,取得成就后,态度要真诚。

原注

陈榕门云:自强不息,即诚之之功。可见诚字乃彻上彻下道理,希贤希圣工夫。

18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 1 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用圣贤的道理教导别人容易,

用圣贤的道理要求自己就难。

把圣贤的道理从口里说出来容易,

按圣贤的道理亲自实行就难。

按圣贤的道理开始奋斗容易,

把圣贤的道理坚持到底就难。

圣贤的学问是一套,推行仁政必定根据天良的德性。后代的学问是两截,不修养自身只管治理别人。

今注

1. 王道:儒家推行的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原注

陈榕门云:以圣贤教人,似易实难。莫若先以圣贤治己,人将慕而化之。即不然,而己不失为圣贤路上人,所得多矣。下二段,尤关吃紧。言行不符,是为假圣贤。始终不一,又成了两截人。必要一直认真做到底,方得。

陈榕门云:一言学问,合下便当修己。不修己而治人,真谓之未尝学问。

19

口里伊周 1 ,心中盗跖 2 ,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凛 3 明旦 4 ,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口里说的是伊尹、周公的言论,心中想的是盗跖的邪念,只约束别人却不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人就是挂在榜上的“圣贤”;

行为光明磊落,心中敬畏鬼神,知道人事又知道天理,这才是有根底的学问。

今注

1. 伊周:伊尹、周公。伊尹为商之贤相,名挚,耕于有莘氏之野,受聘于商汤,助汤治天下有功;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有功。史并称“伊周”,视为圣贤。

2. 跖:人名。春秋战国时人民起义领袖,旧时被诬称为盗跖。

3. 凛:敬畏。

4. 明旦:天明,指光明磊落。

20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 1 炀灶 2 ,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好像醉汉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消退,没有丝毫力气;

没有学问的见识,有如厨师在炉灶前面烤火,面前光亮而背后左右没有一点火光照射。

今注

1. 庖人:掌供膳食之官,泛指厨师。《周礼·天官冢宰·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2. 炀灶:灶前烤火,比喻光明有所蔽。

原注

不知者赏其一时,惑其一偏,每击节叹服,信以终身。吁!难言也。

气节信不过人,有出于一时之感慨,则小人能为君子之事;有出于一念之剽窃,则小人能盗君子之名。亦有初念甚力,久而屈其雅操;当危能奋,安而丧其修持者。此皆不自涵养中来。若圣贤之学问,至死更无破绽。

21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 1

不然,耳边口头也。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 2

不然,臆说 3 杜撰 4 也。

道理要用心领会为精确,所以应当深入探究,

否则就会如同耳边风、口头语一样。

处事要以典故为所本,所以应当博物洽闻,

否则就是主观臆测缺乏根据。

今注

1. 沉潜:深入探究。

2. 博洽:博物洽闻,指见识广。《汉书·司马迁传》:“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

3. 臆说:指随意而说,没有根据。

4. 杜撰:同“臆说”,指事由臆造而无所本。

22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只要有一点粗疏的地方,就不能真切认识真理,所以说认理要求精确。否则,众说纷纭使其混乱就必然产生疑惑。

只要有一点三心二意,就不能坚定操持真理,所以说守理要求专一。否则,面临利害关系就必然变心。

23

接人要和中有介 1

处事要精中有果,

认理要正中有通。

待人要平和而有原则,

处事要精细而又果断,

认理要中正而又通达。

今注

1. 介:界限,指原则。

原注

陈榕门云:此三种是何等学识!何等作用!非浅学所可貌似。

24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生在古人之后,议论古人的得失就容易;

处在古人的位置,做古人的事情就不容易。

原注

一恕字尽之。恕则公,恕则厚,其理如此。

25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古代的学者,得一善言便身体力行;

现在的学者,得一善言就务必用来取悦别人。

26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古代的君子,担心自己的无能而不断学习;

现在的君子,以自己的无能为羞耻而加以掩饰。

原注

吕新吾云: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之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

27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 1 诸史。

要使眼界开阔,就要游遍名山大河;

要使度量宽宏,就要熟读五经史书。

今注

1. 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易》《书》《诗》《礼》《春秋》。

28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1

先读经书,后读史籍,那么讨论事理就不会与圣贤相悖谬;

既读史籍,又读经书,那么读书就不只是为了分析章节句读。

今注

1. 章句:指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按汉儒读书法有二:一曰训诂举大义,通儒以遍读群书者;一曰章句义理,经生博士抱一经以登利禄之途者,夏侯胜所云“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者是也。

29

读经传 1 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

观云物 2 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读经传可使学问根底深厚,看史籍可使议论宏伟。观赏景物可使眼界宽广,去除嗜欲可使胸怀清净。

今注

1. 经传:古代经典及其传注统称经传。经文简奥,义有难明,故作传以明之。《博物志》:“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2. 云物:景物。刘长卿《送崔处士先适越》诗:“山阴好云物。”

30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 1 以外,别无奇书。

一个庭院之中,自有极乐;

六部经典以外,没有奇书。

今注

1.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总称六经。《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31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1

读了未曾见过的书,好像得到好友;

见到已经读过的书,好像遇到旧友。

今注

1. 故人:指旧友。《后汉书·严光传》:“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32

何思何虑,居心 1 当如止水;

勿助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想什么忧什么,内心应当静如止水;

不要冒进不要忘记,研究学问应当像不息川流。

今注

1. 居心:存心。《世说新语·言语》:“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33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 1 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心境不能杂乱,一杂乱就会精神放荡而不集中;

心神不能劳累,一劳累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收获。

今注

1. 荡:放荡,无所适从。

原注

用功过勤者,心力既疲,未见得手。须于诵读之余,闭目静坐,养其神气。令此心如鱼之在水,如鹤之在空,悠悠洋洋,活活泼泼,是读书之至乐也。

34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1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2

内心不存杂念,就会精神焕发;

眼睛不要乱看,就有敏锐的目光。

今注

1. 余灵:指精神焕发。灵,精神。

2. 余明:指目光敏锐。明,目光。

原注

心欲其时时结聚,结聚则聪明生。

35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

书桌上不能有太多的书,心中却不能缺少书。

鱼儿离开水,鱼鳞就会干枯;心中没有书,精神就会空虚。

今注

1. 神索:指精神空虚。索,尽。

原注

张梦复云: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法。

36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1

穷山距 2 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只要下了决心,不论多远也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即使深山大海也阻挡不了。

只要下了决心,不论多么坚固也没有不能攻克的东西,即使精锐兵器也无法抵御。

今注

1. 届:到达。《诗经·小雅·小弁》:“不知所届。”

2. 距:通“巨”,巨大。

原注

朱文公云: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只如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37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只要使意念深沉潜伏下来,有什么道理不能弄懂?只要使志气奋发起来,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

原注

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38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 1 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 2 ,一毫转动不得。

如果不虚心,就好像用水浇灌石头,一点儿也不能进入;

如果不开窍,就好像鼓瑟者想转动弦柱来调节音之高低,但弦柱却被胶粘住了,一点儿也不能转动。

今注

1. 沃:浇灌。

2. 胶柱鼓瑟: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史记·赵奢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原注

许鲁斋云:读书最怕是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学者当佩斯言。

陈子兼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39

不体认 1 ,便如电光照物 2 ,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 3 ,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读书如果不亲自体验,就好像闪电照物,丝毫也把握不到;

读书如果不亲自实践,就好像在水中行走却得到车、在陆地行走却得到船,丝毫也没有作用。

今注

1. 体认:体验,体察。

2. 便如电光照物:此句下疑有脱文。

3. 躬行:亲身实践。

原注

薛文清公云:为学不是虚谈道理,须于应事接物时,随处详审体察。若泛观天下之理,而不知善处事物,究于实际何补?

高忠宪公云:学者读书,须要句句反到自己身上来看,一面思索体认,一面反躬实践,这才是读书。

40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1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 2 有成。

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

读书在于循序渐进,渐进才能学有所成。

今注

1. 启信:引起思考。

2. 克底:能弄清道理之究竟。

原注

陈白沙云:疑者,觉悟之机;知其可疑而思问焉,其悟自不远矣。若徒以为晓得,便竟住了,大无益。

吕新吾云:天地所以循环无端,积成万古者,只有八个字。曰:无息有渐,为学亦然。

41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读书探求事理,必须使自己心里满意;

与别人谈论道理,必须使别人心里满意。

原注

老妪能解之诗,便是幼妇绝妙好词。行文而如鬼咒神谶,尔虽得意,谁为点头?

42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 1 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2

戒浩饮 3 ,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 4 ,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多动,多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 5 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苦神。

爱惜精神,留待他日担任天下大事。

如果虚度岁月,且问何时才能报答父母?

戒酗酒,酗酒伤精神。戒贪女色,贪女色泯灭精神。

戒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饱食,饱食使精神郁闷。戒多动,多动使精神混乱。戒多言,多言损伤精神。

戒多愁,多愁使精神郁结。戒多虑,多虑扰乱精神。戒久睡,久睡使精神疲倦。戒久读,久读使精神苦闷。

今注

1. 蹉跎:失时之意。《晋书·周处传》:“欲自修而年已蹉跎。”

2. 君亲:父母亲。《周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3. 浩饮:意同“豪饮”,指酗酒。浩,多。

4. 厚味:美味。

5. 挠:扰乱。

原注

人之一生,只靠这精神干事,精神不旺,昏沉到底。人若调养得精神完固,不怕文字无解悟,无神气,此是举业最上乘。

朱子曰:关了门,闭了户,把截四路头,正读书时也。何谓四路头?人心纷扰,要长要短,皆是路头,须是一切断绝。养心莫善于寡欲,件件看破,都没要紧,件件寡去,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此心空明灵妙,人品自高,文章自妙,此为善读书之本。

高忠宪《杂训》曰:男儿七尺之躯,顶天立地,如何开口道个求字。《孟子》“齐人”一章,便是这个字的行状。至今读之汗颜,不可作等闲认也。就命上看人生,穷达利钝,即堕地一刻都已定下,如何增损得些子?鸡鸣夜深初醒,便须打点一日之勾当,不使闲过。于此愤然发个志气曰:吾欲云云,当作何云云。转眼青山落红日,又蹉过一日矣。

刘念台《家塾规》:士大夫当以学术为菑畬,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枝干,以事业为果实,若文章则花萼也。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经书养人根本,史书开人才思。

进道入德,莫要于有恒。天道只是个恒。每日定准,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毫不损不加,流行不缓不急,而万古不息,万物得所。语云:有勤心,无远道。蓼花庵训言。 yPzxxv3NAudrb1FllBOd2/nVWfGSkqNO5rD/kTv7zNOnKsF8VA7wswFiHoMwxv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