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

“格言”是言简意赅的熟语。既可以自勉,又可以勉人;既可以自警,又可以警人。其由来已久。

“格言”二字最早见于三国崔琰《谏世子丕书》:“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至晋潘岳《闲居赋》:“奉周任之格言。”李善注引《论语考比谶》:“赐问曰:‘格言成法,亦可以次序也。’”

由此可知,格言见诸谶纬之书,出自孔门,行于周代,皆圣贤之所述作。后世复有所出,且言语自古奥趋于浅近,便于诵习,广为流传。清咸丰元年金缨刊行的《格言联璧》就是其中流传久远的格言作品。

《格言联璧》是金缨选录其所辑《觉觉录》中浅近格言另刻之单行本。该书刊行之后,民间有异本流布,“惜坊本刊印草率,讹夺滋多,附刻喧宾夺主,传本各异”。潮阳郭辅庭有感于此,取旧所校定《格言联璧》,“就正通人,复加雠勘,端楷书写,重付精刊”。(而今出版的《格言联璧》,即以上述郭氏刊本为据,于格言原文原注之外,复加今注今译,以利一般读者理解其意旨。)

《格言联璧》全书以类编次,计有“学问”“存养”“持躬”(附“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悖凶”,凡十类。各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所交错,要之皆以“修己、行仁、省躬、察物为归”。

古代格言是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至理名言,历代口耳相传,于今尤足为训。

金缨所辑录的《格言联璧》,正是历代格言作品中较为优秀的一种。该书所辑录各类格言,都有可以引为镜鉴之论,今择其要者条陈如下:

其一,论读书治学:重人品,讲方法,敢存疑。

《格言联璧》之编次,以“学问类”为卷首,多少透露出辑录者以学为重的意识。

从其辑录的条目内容来看,此书十分重视人品和学问的关系:“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至乐无如读书”。所论不是把读书作为获取功名的阶梯,而是把读书作为陶冶性情、熔铸品行的途径。

论学问与品行的关系,即论智与德的关系,强调以德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文人学士,即使学富五车,也要以德行为本。“人以品为重”“品以行为主”。“品”指的是思想品质、道德观念;“行”指的是行为举止、实际才干。“品”与“行”有机结合,学问与才干高度统一,方是国家所需之材:“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才学、聪明还要用于正路,不能用于邪路:“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一个人的聪明能用在正义的事业上,越聪明越好,越能成就他的理想;如果用在不正义的事业上,越聪明越糟糕,正好实现他的野心。

读书治学既要重视人品,又要讲究方法。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格言联璧》强调“熟读五经诸史”,经史结合,先后有序:“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这种提倡以经论史,以史证经的读书方法,不仅是前人读书治学的经验总结,而且对于当代学者而言仍可引以为鉴。

至于说“六经以外,别无奇书”,则未免有失偏颇,更不合时宜。但经典著作地位的确立,总是离不开当时政治、学术等需求的。中国古代经典自五经至六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定位,正反映了学术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学科门类增多,学术领域扩展,读书的视野也理所当然要相应开阔。在当前学校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只读经书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了。

其实,《格言联璧》也有提倡多读书之论:“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这里以交友为喻,提倡以广交益友的态度多读好书,以重逢故人的喜悦读已读过的书。多读书并不是乱读书,而是有所选择,尤其要注意“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读书治学还有一个心态的问题。《格言联璧》多处告诫读书人切忌浮躁,而是要沉得住气,要静心、专心,学得活,劳逸结合,勤而不倦。其中曰:“居心当如止水”“为学当如流水”“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静心、专心才能“入神”,勤而不倦才不“苦神”,能入神、不苦神,方能聪慧有余,领悟透彻。

关于读书治学,《格言联璧》还强调必须独立思考,敢于存疑:“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既要读书,又不能迷信书本,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既要多读书,又要循序渐进,才能有收获。《格言联璧》曰:“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其二,论修身养性:谨言行,节饮食,寡嗜欲,守廉全节,养心安性。

所谓“慎言行”,《格言联璧》中有两句话说得很直白:“话休不想便说,事休不思便做。”至于如何谨言慎行则曰:“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就是说,言语不谨应当以缄默矫正,轻举妄动应当以镇静矫正。谨言行、节饮食、寡嗜欲,又是与养德、养身密切相关的:“人知言语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语乃所以养吾德;人知饮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节饮食乃所以养吾身。”

心境、言行、饮食、情欲都关系到身心的健康。《孟子·尽心下》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格言联璧》则具体地说:“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就是说,一个人心胸的狭窄与宽广,心境的忙乱与清闲,心态的忧虑与乐观,心气的竞争与平和,都与欲望多少相配。多欲之弊端大矣!故曰:“多欲为养生第一病。”寡欲则俭约,多欲则侈肆。“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格言联璧》论修身养性的另一要义是守廉全节、养心安性:“贪饕以招辱,不若俭而守廉。干请以犯义,不若俭而全节。侵牟以聚怨,不若俭而养心。放肆以遂欲,不若俭而安性。”贪污而受辱,不如俭约而守廉洁。徇私而失节,不如俭约而全节。妄取而结怨,不如俭约而养心。纵情而满足私欲,不如俭约而安分守己。总而言之,“律身惟廉为宜”。

其三,论待人接物:真诚宽厚,取长补短,不掩过,不饰非。

《格言联璧》中的“接物”即所谓“待人接物”,讲的是如何与人相处。

其中说到待人要真诚宽厚:“严著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阳春,无人不暖。”对待自己,思想要高度警惕,抵御外物的诱惑,必须像一团烈火,遇物即烧;而对待他人,心地要宽容和善,宽厚待人,就像一片和暖春光。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就能免患解怨:“待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待人接物必须记取的。《格言联璧》曰:“宽厚之人,吾师以养量。缜密之人,吾师以炼识。慈惠之人,吾师以御下。俭约之人,吾师以居家。明通之人,吾师以生慧。质朴之人,吾师以藏拙。才智之人,吾师以应变。缄默之人,吾师以存神。谦恭善下之人,吾师以亲师友。博学强识之人,吾师以广见闻。”

人各有所长,与人交往,不可求全责备,应当略其所短,取其所长,不可忌长以摘短。《格言联璧》曰:“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敬,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就是说:取他人的直率,宽恕他的冒失。取他人的质朴,宽恕他的愚钝。取他人的耿介,宽恕他的狭隘。取他人的恭敬,宽恕他的疏忽。取他人的善辩能言,宽恕他的肆无忌惮。取他人的诚信,宽恕他的拘谨。不同性情的人有不同气质,要因其人而耐其气。凡此种种人,都要正确面对他们,都要能胸怀宽广,正所谓“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总而言之,待人接物,宜其真诚宽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没人之是,亦不饰人之非。

其四,论凭理处事:急缓相济,大小互应,取义舍利。

急事宜缓,缓事宜急,急缓相济。这是《格言联璧》中提出的第一条办事原则:“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说的是:处理难以处理的事情越要舒缓,对待难以相处的人越要宽厚,处理极其紧急的事情越要从容,处理极其重大的事情越要心平气和,处于疑难之时越要胸无成见。

又有论曰:“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舒缓的事情应当急速处置,因为只要勤快就能做好。对于紧急的事情反而应当稳妥细心处理,否则匆忙粗疏,就容易出差错。

《格言联璧》的第二条处事原则是“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处大事宜以处小事之心处之”。事无大小,都有是非邪正,要善于条分缕析,“但凭理之是非以处之便得”。

《格言联璧》还说:在平常的时候,对待小事应像对待大事一样慎重,因为天地之间的道理不分大小,从目前来看,都有一个邪恶和正义的界限,不能疏忽怠慢、苟且敷衍,必须根据道理的邪恶正义来对待才行;等到意外事故发生时,处理大事,应当用处理小事一样平静的心态去处理。因为人世间的事情无论大小,但从道理来看,只有一个正确和错误的区别,不能惊慌失措,只要根据道理的正确和错误去处理就行了。

贵明理,贵心公,取义舍利。是《格言联璧》第三条处事原则。无论急事缓事、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人事己事,都存在一个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的问题,即所谓“义”与“利”的问题,人的道德观念不同,价值取向就不一样,当“义”与“利”发生矛盾的时候,有人取义舍利,有人取利舍义,这是因为人们见事处事的是非标准不同。《格言联璧》论曰:“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看待事情贵在辨明事理,处理事情贵在出以公心。行事不能固执己见,要明白事理。

怎样才能“明理”,怎样才能“心公”?《格言联璧》曰:“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无心”“无我”就是没有私心杂念,没有个人成见。心无成见,不为自我的利害得失所左右,分析事情的是非才能合乎情理,处理事情才能大公无私、刚正不阿。

其五,论居官从政:勤政亲民,洁己守身,宽刑罚,省财用。

居官从政者,古谓之百姓父母官,今称之人民公仆。《格言联璧》曰:“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还尽些父母恩情。”说的是:衙堂上官员自称是百姓的父母,不要以为一官好做,还要尽到父母的责任与恩情。又曰:“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居官从政者能善于体察民情,这才是百姓的父母。

然而格言作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古代做官的人抚恤百姓,现在做官的人只关心自己。古代做官的人,心中装的是老百姓,操心的是如何为老百姓出力气、办实事、谋福利,在老百姓身上下功夫;现在做官的人眼里只有上司,尽在上司眼皮底下做些阿谀奉承、谄言媚色的功夫。

居官从政,本当尽责尽力,勤政亲民,总有做不完的事。但是也有居官者,不尽其责,不尽其力,只知尽其权尽其势,“苟禄营私”“意在利己”。《格言联璧》曰:“职业是当然底,每日做他不尽,莫要认作假;权势是偶然底,有日还他主者,莫要认作真。”这是告诫居官者,应当尽忠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而权势是偶然的、短暂的,有朝一日会失去,所以不必把权势太当真。

然而官场的习气,认真的是“权势”,而不是“职业”,不是“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而是念念不忘权势、财利,终归成为“贼臣”!

居官从政者必须洁己守身,而洁己守身与勤政亲民又是密切相关的。《格言联璧》曰:“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自己廉洁,才能保持气节清名,不至于迷失自己;爱护人民,重在与民亲近无间。居官者要洁己守身,就必须勤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如果以安逸享乐的心态做官,政事没有不荒废的。如果以自家经营产业的心态做官,没有不贪婪的。《格言联璧》原注引陈榕门云:“居官者洁己以爱民,毋剥民以益己,若竟当作治生营产,是必日在小民分上,较量锱铢。知有己不知有民,吝于出复奢于入,其始也鄙,其继也必至于贪。”

宽刑罚,省财用。这是《格言联璧》又一从政主张。其中曰:“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极于扬善而勇于去奸,缓于催科而勤于抚字。”

又曰:“催科不扰,催科中抚字;刑罚不差,刑罚中教化。”“催科”“抚字”“刑罚”“教化”四者皆政事之举措。“催科”指的是催收租税。“抚字”指的是安抚、养育百姓。催收租税要宽缓,抚恤百姓要勤勉。刑罚要得当,不能有所偏差,要通过刑罚教化百姓。这是提倡仁政法治,以民为本。

《格言联璧》“接物类”有一条格言:“顽石之中,良玉隐焉;寒灰之中,星火寓焉。”本用以喻人,笔者用以喻书,喻《格言联璧》一书。该书之中,虽难免有瑕疵存焉,但它就像顽固古朴的石头,其中隐藏着宝贵的精神良玉;它就像寒冷的灰烬,其中仍寄寓着闪光的思想星火。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精心细读这部古代格言集,就会惊叹其中许多话语是多么贴近时人、切中时弊,可以古为今用啊!

陈焕良
2022年4月 rWtKF7exu5pSAG37jx3PlNAk53El+TRavWxkF6ncpTKNMqMIoo7QIsz6LFYJ4o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