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流行演唱的气息

“不是新概念流行唱法吗?为什么还要讲气息?”“为什么所有演唱类的教学都要提及气息?”不用疑惑,中国沉淀几千年的文化中,早有答案。

一、歌唱中的呼吸: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唐代《乐府杂录》有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氤氲,指亢气,气盛之貌,而“脐间”可以理解为下丹田凝聚点。这里讲的是:善歌者,先要调节呼吸,以脐(也就是下丹田)为支点,其运动而带动充足的气息支撑喉部声带振动并反射共鸣腔,然后唱词,演绎声调的高低清浊,掌握了方法,便可调动共鸣,让声音响彻云霄。

呼吸与发声,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课。呼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用一秒学会,然后用一生相伴,维持着生命的运转。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教师安妮·佩克汉姆在《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能训练》一书中写道:“歌唱气息支撑虽然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学会,然而却需要一生的时间才能掌握。”气息的控制对于任何演唱形式都是不可忽视的必修课,一句话概括为: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二、流行唱法气息的根基:“发于丹田”与异于正常思维的“换气”

众所周知,歌唱的呼吸方式主要有三种:胸式呼吸(浅呼吸)、腹式呼吸(我们从实践角度出发,更为细致地将其分为主动换气型、被动换气型)、胸腹式联合呼吸。流行唱法对于气息的要求是多变的,也许一首歌曲里面,随着声音层次的变化,会灵活使用多种呼吸方式,而腹式呼吸是本体系流行唱法训练的重中之重,是气息稳固的制胜法宝。明代昆山腔改良者魏良辅在所著的《曲律》中,称之为“发于丹田”,以现代气息方式视角来看,其意则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运用得好可以让气息下沉,避免多余的肌肉力量参与。之所以称它为腹式呼吸,不是空气吸进小腹,而是横隔膜下沉,使人感觉像空气进入下丹田(小腹),我们主要强调被动换气式腹式呼吸,即在换气的时候带着松开小腹的感觉,口鼻自然打开,让空气自然换入,达到深层换气的效果,即感官上的“只换气不吸气”。请记住,在歌唱状态下一次很好的换气等于一次很好的休息。

三、本体系流行唱法气息训练的阶段

1.初级阶段

以腹式呼吸为主,对于腰腹力量要求比较高,爆发力强,换气自然,是胸腹式联合呼吸不提气的关键,是胸腔共鸣及真声状态所需的最佳呼吸方式。胸腔共鸣能够充分地运用,关键在于胸腔不能僵硬绷紧,即胸腔不能在气息运用时大幅参与运动。所以,对于早期训练来说,胸腔共鸣的呼吸控制在于腹式呼吸自然自由地运用,以保证胸腔处于放松状态,气息训练与运用在没形成身体条件反射的情况下,都是需要初学者有意识、有控制地去操作(详细训练方法参见第二章第二节)。

2.高级阶段

胸腹式联合呼吸,吸气时扩大胸廓的同时又下沉横膈膜,主动吸气的同时,不提前胸,而是后背撑开,协调胸腔、横膈膜和腹肌共同控制气息。自然纯熟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能够有效减少头、胸、颈、背、腹等肌肉的多余力量,全面地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保证共鸣腔调控的灵活性。

迂回式呼吸,也称为循环呼吸,主要体现在演唱长句或持续音,以及较连续性节奏律动时的流行音乐风格作品中。

流行音乐发展至今,以它原创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成为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其中的流行唱法因有着多变的演唱风格和个性突出的表演特点,演唱者有着不同的声音色彩,使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现技能技巧、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方式等,都能使演唱更富有感染力。因此,流行音乐演唱除了体现所有唱法的共性,即音色统一、通畅和对声音的控制力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唱出自己的独特音色,有辨识度。歌唱的气息不是一两天就能练成的,要不断地训练并有意识地养成控制气息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状态。气息控制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演唱时的发挥,气息与声音要完美协调并合理运用,才能将音乐作品诠释好。 VtxYmYwnqNt2WBGM6Kph6/YVi7QPoWCAIeGuEmUaY3JKXtpScLvy1CiGBZexi5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