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ection 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Text 1

本文共六段,设有五道题,其中最后一题是主旨题,所以可能有两个自然段没有直接出题,或多个自然段出一题。考生做题时要认真总结每一段的段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全文主旨。

试题详解

21. 普利斯特里训斥她的助手,因为她的助手______。

[A] 不善于讨价还价

[B] 对时尚不敏感

[C] 痴迷于高端时尚

[D] 缺乏想象力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词Priestly和assistant,本题答案线索定位于第一段第①句。

解题思路: 根据第一段第①句中的scolds her unattractive assistant for imagining that high fashion doesn’t affect her可知,普利斯特里批评她的助手的原因是助手认为高端时尚并不能影响到自己,其中scolds对应题干中的criticizes,for对应because。B选项insensitivity to fashion和原文中的fashion doesn’t affect her是同义替换,所以B选项为正确答案。A选项:第一段第②句后半部分提到,助手从廉价商品处理区(the bargain bin)淘到了自己的衣服,此处是说衣服的档次低,没有涉及讲价技巧,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C选项:obsession是“痴迷”的意思,而由第①句可知,“时尚不能影响她”,所以该选项属于正反混淆。D选项:根据第一段第①句中的imagining一词设置的干扰项,这里的imagining相当于suppose,意为“认为,想”,即助手认为时尚影响不了她,跟缺乏想象力无关,故D选项排除。

第一段主题: 以电影中的情节为例,指出过去时尚的流行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22. 克莱因认为,大众市场品牌促使消费者______。

[A] 反对不必要的浪费

[B] 排斥狂热的时尚界

[C] 抵抗广告的影响

[D] 更频繁地买衣服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词Cline、mass-market labels和consumers,本题答案线索应该定位到第二段第④句。

解题思路: 由第二段第④句可知,这些大众市场品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让消费者将衣服当成一次性用品,常常每隔几周就更新衣橱。这正是更频繁地买衣服的体现,shop for their garments就是renew their wardrobe的同义替换,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由第二段第④句可知,这些大众品牌鼓励消费者买衣服,同时第四段最后一句也提到无节制的购买行为会导致浪费,显然A选项与原文正反混淆。B选项:根据第二段第⑤句可知,这些大众品牌控制着时尚周期,而非排斥时尚,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C选项:文中没有提到广告一事,第④句话的插入成分也强调他们没有做广告宣扬。所以C是无中生有。

第二段主题: 快时尚品牌价格便宜,能刺激人们消费,控制了原来的时尚行业。

23. 第二段第二行中的“indictment”一词在意思上最接近______。

[A] 控告

[B] 热情

[C] 冷淡

[D] 容忍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本题定位于第二段第二行。

解题思路: indictment所在部分Elizabeth Cline’s three-year indictment of“fast fashion”是 Overdressed 的同位语,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即“《过度穿着》是伊丽莎白·克莱因对“快时尚”进行了三年研究后的indictment”。由此可知,indictment表达了克莱因对“快时尚”的态度。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快时尚的种种影响,如促使人们把衣服当作一次性消费品,控制了时尚周期。第三段作者又列举了快时尚的种种弊端,如雇用低廉的海外劳动力、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有毒物质的大量使用。第四段直接引用了克莱因对“快时尚”的评价,即“并不耐穿,造成浪费”。由此可见,克莱因对“快时尚”持否定态度,只有A选项accusation最符合文意。

第三段主题: 快时尚的受害者包括服装设计师、廉价劳动者和自然环境。

第四段主题: 克莱因批评“快时尚”造成浪费。

第五段主题: 作者认为“自制衣服”的理想方式难以推广。

24. 下列哪一项可以从最后一段推知?

[A] 理想主义者更虚荣。

[B] 快时尚业无视可持续性。

[C] 人们对买不起的衣服更感兴趣。

[D] 定价对环保购物至关重要。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信息the last paragraph,本题的答案线索可以定位于最后一段。

解题思路: 第六段最后一句指出:“虚荣是一种常态,只有当人们不得不理性购物时,才会开始更加理性地购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降低人们的购买力,从而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消费,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所以D选项符合文章逻辑。A选项:对于提倡可持续性的人来说,作者认为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但最后一句话中的vanity(虚荣心)的逻辑主语不是“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人”,而是广大爱买新衣服的消费者,所以A选项偷换了vanity的逻辑主语。另外,原文也没有比较级的含义。B选项:第六段第①句指出,几家快时尚公司已经努力控制其对劳动力和环境的影响,即快时尚也开始考虑可持续性发展,故排除B选项。C选项:整篇文章没有提到人们是否对unaffordable garments(负担不起的衣服)更加感兴趣。文章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的虚荣心是一种常态,唯有通过调整价格才能督促人们合理地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更喜欢买贵衣服。

第六段主题: 改变快时尚现状的关键在于消费者。

25.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奢侈生活方式的讽刺。

[B] 对高端时尚神话的挑战。

[C] 对快时尚业的批评

[D] 对大众市场秘密的揭露。

定位分析: 本题是主旨题,需要结合全文作答。

解题思路: 纵观全文,第一段通过例子指出传统的时尚观早已过时,引入fast-fashion的概念,第二段介绍了《过度穿着》一书,并指出快时尚业对消费者的误导。第三、四段通过举例详细说明了快时尚的弊端,如雇佣海外廉价劳动力、破坏环境、使用有毒物质和导致严重的浪费。最后两段给出了人们的应对措施和可能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文章主旨就是对快时尚的批评,所以C为正确选项。A选项:文章对快时尚的批评其实并不在于其奢侈,而主要强调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所以A选项属于主观推导。B选项:虽然fashion的确是主题词,但是文章强调的是对fast fashion而不是high-fashion的态度。故排除B选项。D选项:该选项其实是第二段的主题,而不是全文的主题,所以D选项是以偏概全。

长难句分析

1. Priestly explains how the deep blue color of the assistant’s sweater descended over the years from fashion shows to department stores and to the bargain bin in which the poor girl doubtless found her garment. (P1, S2)

难点分析

本句包含的一个主要结构为descend from A to B and to C,A指的是“fashion shows(时尚秀场)”,B指的是“department stores(百货商店)”,C指的是“bargain bin(廉价商品处理区)”,即体现出了衣服从售价高的地方到售价低的地方的一个过程。注意bargain bin的英文解释是:a container in a shop from which customers can buy goods that may be old or imperfect at greatly reduced prices,即在商店或超市里有一些摊位以极低的价格处理陈货或不完善的商品,这样的摊位就叫“bargain bin”,可以理解为“廉价商品处理区”或“折价商品区”。in which之后的定语从句修饰bargain bin。

参考译文

普利斯特里向助手解释了她所穿的深蓝色毛衣如何在数年间从时尚秀场降到百货商店,又沦落到廉价商品处理区,而这个可怜的女孩肯定就是从那里淘到这件衣服的。

2. She exhibits the idealism common to many advocates of sustainability, be it in food or in energy. Vanity is a constant; people will only start shopping more sustainably when they can’t afford not to. (P6, S2-3)

难点分析

第一个难点:第一句话中的common to many advocates of sustainability是形容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idealism,也可以理解为是common之前省略了which is的定语从句;逗号后面的be it是省略了whether的让步状语从句,由于此让步状语从句使用了虚拟语气,从句谓语必须用动词原形,其实原句应为:whether it be in food or in energy。类似的句子还有:

例1:One should always live in the best company, whether it be of books or of men. 一个人应该有最好的伴侣,不管这个伴侣是书还是人。

例2:They decided they would have a picnic, whether it be sunny or whether it be wet. 他们决定野餐,不管晴天还是下雨。

第二个难点:第二句中的can’t afford to do sth.并不是“买不起”的意思,它的英文解释是:if you cannot afford to do something, you must not do it because it could cause serious problems for you。比如:We can’t afford to wait any longer or we’ll miss the plane.(我们不能再等了,否则要误机了。)即can’t afford to do sth.表示“不能去做某事”,所以can’t afford not to do sth.的意思就是“不得不去做某事”或“必须做某事”。因此本句翻译为:人们只有在不得不理性购物时,才会开始更加理性地购物。

例1:The South could not afford to part with its slaves. 南方各州无法承担废除奴隶制带来的损失。

例2: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annot afford political changes.教育的发展不能支持政治改革。

例3:I can’t afford to pay my monthly mortgage payments on my own, so I have to rent rooms out.我无法独自支付每个月的抵押贷款,所以不得不把房间租出去。

第三个难点:句子最后省略了shop more sustainably,即can’t afford not to shop more sustainably,意思是“不能不去理性购物”,即“必须理性购物”。注意,考生受“可持续性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个短语的影响,总是把sustainable一词理解为“可持续的”意思,但实际上sustainable有两个意思:①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合理的,理性的;②持久的。结合上下文这里应该取第一个意思。

参考译文

她展示了与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拥护者相同的理想,无论是在食品方面还是在能源领域。虚荣是一种常态,人们只有在不得不理性购物时,才会开始更加理性地购物。

全文翻译

①在2006年电影版的《时尚女魔头》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米兰达·普利斯特里训斥了她其貌不扬的女助手,因为她的助手认为高端时尚并不能影响到自己。②普利斯特里向助手解释了她所穿的深蓝色毛衣如何在数年间从时尚秀场降到百货商店,又沦落到廉价商品处理区,而这个可怜的女孩肯定就是从那里淘到这件衣服的。

①这种自上而下的时尚商业观早已过时了,或者说和伊丽莎白·克莱因在《过度穿着》中描写的狂热世界不一致。《过度穿着》是伊丽莎白·克莱因花了三年时间写成的对“快时尚”的控诉作品。②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诸如Zara、H&M、优衣库之类的大众市场品牌能够对流行趋势做出更快的反应,并能更准确地预知消费者的需求。③更快的更替意味着更少的存货浪费、更频繁的新品上市,以及更高的利润。④这些品牌鼓励对时尚敏感的消费者把衣服看成是一次性用品——洗过一两次后就不再穿了,尽管他们没在广告上明说——然后过几周就更新衣橱。⑤克莱因说,这些品牌通过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销售时髦的商品,已经控制了时尚流行周期,动摇了一个习惯以季节为周期的产业。

①当然,这场时尚革命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时装设计师们。②为了能在其全球2300多个店面以5.95美元的价格销售一款迷你针织裙,H&M必须依赖低廉的海外劳动力,大批量采购原材料导致严重消耗自然资源,并大量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

①迈克尔·波伦所著的《杂食动物的困惑》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畅销书,而《过度着装》则相当于是时尚界的同类畅销书籍。②克莱因认为:“大批量生产的服装,就好像快餐一样,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渴望和需求,却既不耐穿,又造成了浪费。”③她发现,美国人每年要买大约200亿件衣服——平均每人64件——无论他们捐赠多少,这种无节制的购买行为都会导致浪费。

①《过度穿着》的结尾,克莱因介绍了她的理想典范,一个住在布鲁克林区名为莎拉·凯特·博蒙特的女人,她从2008年起就自己缝制所有的衣服,而且做得相当漂亮。②不过正如克莱因首先指出的那样,博蒙特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完善自己的手艺,她的事例不能轻易推广。

①尽管几家快时尚公司已经努力控制其对劳动力和环境的影响,比如H&M公司引入了绿色环保自觉生产线,但克莱因相信只有消费者才能促成持久的变革。②她展示了与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拥护者相同的理想,不管是在食品方面还是在能源领域。③虚荣是一种常态,人们只有在不得不理性购物时,才会开始更加理性地购物。

Text 2

本文共七段,设有五道题,可能有两个自然段没有直接出题。

试题详解

26. 第一段表明,“行为”广告帮助广告商_______。

[A] 缓和互相之间的竞争

[B] 降低运营成本

[C] 避免消费者投诉

[D] 提供更好的在线服务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中提到的Paragraph 1,本题明确定位于第一段,关键词为“behavioral” ads。

解题思路: 根据第一段第②、③句可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广告商通过获得用户在线行为数据,找到最可能的潜在客户,将广告有目的地发送给最有可能购买产品的人,从而大大降低了广告费用浪费的比例。原文中的reduce、budgets与B选项中的lower和costs相对应,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其他三个选项在文中都未提及,均排除。

第一段主题: 为了减少广告投资,广告商通过追踪并分析用户的上网行为来向用户投放广告。

27. 第三段第五行的“the industry”指的是______。

[A] 在线广告商

[B] 电子商务管理者

[C] 数字信息分析师

[D] 互联网浏览器开发者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定位于第三段。本题属于猜词题,猜词题必须从上下文语法逻辑来分析,不要只看个别单词或句子。

解题思路: the industry所在句意为“(今年)二月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数字广告联盟刚达成了一致意见:the industry将会对‘禁止追踪’的相关提议做出积极有力的回应”。联系上文,该段第①句指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建议在网络浏览器上添加DNT选项,随即第②句论述了主流浏览器对这一建议做出的反应。因此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数字广告联盟所提到的the industry应该指的就是互联网浏览器开发者。故D项为正确答案。

第二段主题: 行为广告虽然追踪精准,但引发了网民的争议。

第三段主题: 争议处理办法就是在浏览器中添加DNT(禁止追踪)选项。

28. 鲍勃·里奥迪斯认为将“禁止追踪”作为默认设置______。

[A] 可能会减少垃圾广告的数量

[B] 不会对广告业造成影响

[C] 不会使消费者获益

[D]和人的本性相违背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词Bob Liodice,本题答案线索定位于第五段。

解题思路: 第五段第④~⑥句都是鲍勃·里奥迪斯对在浏览器上添加“禁止追踪”选项的看法,即消费者的情况会更糟糕,因为他们会收到更多没有意义、缺少针对性的广告,worse off与C选项中的not benefit是同义替换,所以C为正确选项。A选项:第五段第⑤句指出用户收到的广告不会减少,第⑥句进一步指出收到的广告更没有意义和针对性,即用户收到的垃圾邮件不会减少,所以A属于正反混淆。B选项:鲍勃·里奥迪斯关于在浏览器上添加“禁止追踪”选项的看法中并没有提及广告业,故排除B选项。D选项:第五段第②句提到大多数人不更改默认选项是人性使然,而不是说“设置DNT为默认选项”是人性使然,更没有说这是违背人性的,所以D选项属于张冠李戴。

第四段主题: 微软公司将把DNT设置为默认选项,这一行为引起争议。

第五段主题: 微软公司把DNT设置为默认选项无益于广告商和网民。

29. 根据第六段内容,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禁止追踪”可能无法达到它本来的意图。

[B] 广告商乐于执行“禁止追踪”。

[C]“禁止追踪”在消费者中逐渐不再受欢迎。

[D] 广告商被迫提供行为广告。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答案线索明确定位于第六段。

解题思路: 第六段第③句提到,可能因为无法判断用户是懒得更改默认设置还是坚决反对追踪行为,有些公司直接忽视“禁止追踪”信号,继续监控用户的网上行为。所以,“禁止追踪”可能达不到它预期的效果,A选项符合文意,是正确选项。B选项:由第六段第①句可知,广告商对于“禁止追踪”的反应还不清楚,第②、③句也只是推测一些广告商可能不会因为“禁止追踪”而停止追踪用户的上网行为,因此我们无法推知广告商是否乐于执行“禁止追踪”。C选项:第六段只交代了“禁止追踪”不能得到一些公司的重视,一些广告商仍然会忽视DNT而继续追踪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没有谈及“禁止追踪”是否在消费者中逐渐不受欢迎。所以C选项属于无中生有。D选项:第六段第②句虽然出现了oblige一词,但强调的是得到“禁止追踪”的信号无法强行要求任何公司停止追踪,并不是说广告商被迫投放行为广告。所以该选项也是无中生有。

第六段主题: 将“禁止追踪”设为默认选项的做法达不到预期效果。

30. 对于布伦丹·林奇在博客中所写的话,作者的态度是______。

[A] 纵容

[B] 理解

[C] 欣赏

[D] 怀疑

定位分析: 本题是作者态度题,根据关键词Brendon Lynch,可将答案定位于最后一段。

解题思路: 最后一段第⑤句提到微软首席隐私官布伦丹·林奇对于微软行为的解释,即微软认为用户应该享有更多的控制权。紧接着第⑥句是作者对布伦丹·林奇解释的评价“Could it really be that simple?”这里用疑问句,表明作者是持怀疑态度,所以D选项“怀疑(skepticism)”为正确答案。

第七段主题: 作者对微软公司特立独行的做法提出质疑。

长难句分析

1. In the past couple of weeks a quarrel has illustrated the value to advertisers of such fine-grained information: Should advertisers assume that people are happy to be tracked and sent behavioral ads? (P2, S1)

难点分析

In the past couple of weeks是时间状语,主句主语是a quarrel,谓语是has illustrated,宾语是the value;后面的of such fine-grained information作the value的定语,而to advertisers本应该放在information之后,这里提前是为了使句子更紧凑。冒号后面的疑问句作a quarrel的同位语,解释争议的具体内容,assume后面是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tracked和sent作并列成分,都表示被动,sent前面省略了be。

参考译文

在过去几周里,一场争论已经展示了这种精细信息对于广告商的价值:广告商是否可以认为用户乐意被追踪且愿意接收行为广告?

2. Unable to tell whether someone really objects to behavioral ads or whether they are sticking with Microsoft’s default, some may ignore a DNT signal and press on anyway. (P6, S3)

难点分析

句首的Unabl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解释主句的原因。两个whether引导的从句作tell的宾语,注意这里的tell并不是“告诉”的意思,而是“区分,分辨”的意思。sticking with短语表示“continue to support sb./sth.”,所以这里表示他们支持微软的这种做法。句尾的press on的英文解释是:continue (doing sth.) in a determined way,即表示“坚决地继续(进行某事物)”,所以这里理解为“一如既往”较为贴切。

参考译文

由于无法分辨人们是真的反对行为广告,还是只是没有改动微软的默认设置,有些公司可能会忽视“禁止追踪”信号,一如既往地追踪(用户信息)。

全文翻译

①有句老话说得好,花在广告上的费用有一半被浪费了——但问题是,没人知道究竟是哪一半。②在互联网时代,至少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浪费可以大幅减少。③通过观察人们在网上搜索、点击和发表的内容,企业可以将“行为”广告(即根据顾客网上行为而设计的广告)投放给那些最有可能购买产品的网民。

①在过去几周里,一场争论已经展示了这种精细信息对于广告商的价值:广告商是否可以认为用户乐意被追踪且愿意接收行为广告?②或者说广告商是否应该先得到用户明确的许可才行?

①2010年12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提出,应该在网络浏览器上添加“禁止追踪”(DNT)选项,这样用户就可以告诉广告商他们不想被追踪。②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和苹果公司的Safari浏览器目前都提供“禁止追踪”功能;谷歌公司的Chrome浏览器今年也将提供类似功能。③(今年)二月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数字广告联盟刚达成了一致意见:该行业(浏览器研发行业)将会对“禁止追踪”的相关提议做出积极有力的回应。

①5月31日,微软公司使这一争论激化了。②该公司表示在和Windows 8一同发布的第10版IE浏览器上,DNT(“禁止追踪”)将被设为默认选项。

①广告商们惶恐不已。②大多数用户都不会去修改浏览器的默认设置,这是人的本性使然。③现在很少有人会开启“禁止追踪”功能,但如果“追踪”处于关闭状态,那么它就会一直处于关闭状态。④美国广告协会首席执行官鲍勃·里奥迪斯称,如果广告行业不能收集有关用户偏好的信息,那么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将更为不利。⑤他说,用户收到的广告不会减少。⑥“他们将会收到更没有意义、更没有针对性的广告。”

①现在还不清楚广告商们将会做何反应。②收到“禁止追踪”的信号并不能迫使任何一家广告公司停止追踪,尽管一些公司已经承诺会这样做。③由于无法分辨人们是真的反对行为广告,还是只是没有改动微软的默认设置,有些公司可能会忽视“禁止追踪”信号,一如既往地追踪(用户信息)。

①同样不清楚的是,微软为何要特立独行。②毕竟,微软自己也有广告业务,微软声称自己的广告业务也要遵守“禁止追踪”的要求,尽管目前它还在研究如何遵守该要求。③如果微软是在试图打击几乎完全依赖广告业务的谷歌,那么它选择了一个非直接(有效)的方法:(因为)无法保证默认“禁止追踪”模式会成为行规。④虽然之前微软公司的其他几个产品在这方面要优于谷歌的产品,但“禁止追踪”似乎并不是Windows 8的最大卖点。⑤微软首席隐私官布伦丹·林奇在博客中写道:“我们认为用户应该有更多的控制权。”⑥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Text 3

本文共七段,设有五道题,其中最后一题是标题题,可能有三个自然段没有直接出题。

试题详解

31. 过去,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源于______。

[A] 我们对充满成就感的生活的渴望

[B] 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信心

[C] 我们对潜在风险的意识

[D] 我们对机会平等的信念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词vision of the future,以及题目顺序和段落顺序基本一致的原则,本题定位于第一段。

解题思路: 第一段第①句和第②句在逻辑上是因果关系,第②句在解释第①句,即肯定科技的作用使得人们颇为乐观,所以B选项符合逻辑,为正确答案。A选项:根据第②句中的leading to lives of fulfillment设置的干扰项,此处是说科技带来的结果,而非我们对未来的想象的起源。所以A选项属于答非所问。C选项: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潜在风险的意识。D选项:根据第②句中的leading to lives of fulfillment and opportunity for all设置的干扰项,与A选项一致,都不是激发我们对未来想象的原因,而是科技带来的结果,所以D选项也是答非所问。

第一段主题: 过去人们对未来很乐观,因为相信科技是万能的。

32.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表明人类是______。

[A] 一个可延续的物种

[B] 对环境的一种威胁

[C] 世界的主导力量

[D] 一个不应有的种族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词IUCN和“Red List”,本题可定位于第三段。但是认真看第二段有助于上下文理解和最后一道主旨题的解答。

解题思路: 第三段第④句提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上写着:由于人类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目前数量持续上升,且不存在导致其整体数量下降的重大威胁,故被列为最无危物种,A选项与此含义相符,故为正确答案。B选项:属于主观推导,文章只说人类分布非常广泛,适应性强,目前数量持续上升,没有讲人类在威胁地球环境。C选项:属于过度推导,文章只说人类最不可能灭亡,是无危物种,没有说人类是世界的主导力量。D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章第三段没有说人类是一个不应有的种族。

第二段主题: 现在人们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第三段主题: 作者认为人类可以继续生存,应该乐观地看待未来。

33. 根据第五段内容,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杂志《弧》帮助限定了未来学的研究范畴。

[B] 技术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C] 人们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与日俱增。

[D] 我们近期的未来难以想象。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明确定位于第五段,但是第四段还是要认真把握主题,否则最后一道主旨题不好把握。

解题思路: 第五段第①句提到,推想久远的未来要比思考即将发生的未来更为容易,即较近的未来要发生什么是很难想象到的,D选项符合句意,故为正确答案,其中think about与D选项中的conceive是同义替换。A选项:根据第五段第③句可知,杂志《弧》旨在帮助人们探索未来,而不是限定,应该把limit改成explore,所以A选项属于正反混淆。B选项:由第五段第②句中的The potential evolution of today’s technology, and its social consequences可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的社会影响呈并列关系,并没有说“技术能解决社会问题”,所以B选项属于无中生有。C选项:第五段第②句中虽然出现了science fiction,但此处意为让科幻小说家去探索未来,没有谈及人们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与日俱增,该选项属于望文生义,需排除。

第四段主题: 人们正在严肃思考遥远的未来。

第五段主题: 作者认为遥远的未来可以预测,但“近期的未来”却不好预测。

34. 确保人类未来的关键在于______。

[A] 勘探地球上的丰富资源

[B] 树立积极的世界观

[C] 从过去吸取经验

[D] 抑制人类重塑历史的野心

定位分析: 既然第33题定位于第五段,那么推断第34题可能定位于第六段。本题关键词是the future of mankind。

解题思路: 第六段第②句提到,过去掌握着通向未来的钥匙(the past holds the key to the future),C选项的表述与此相符,其中题干中的crucial和原文的key是同义替换,the past属于词汇复现,所以C选项为正确答案。A选项:虽然文中有planet一词,但只是说“地球和人类历史”,没有说地球资源是确保人类未来的关键,所以A选项是无中生有。B选项:文中没有提及与世界观相关的内容,所以B选项属于无中生有。D选项:虽然文中有history一词,但是原文没有说人类有野心想重塑历史,更没有说抑制这种野心是确保人类未来的关键,所以D选项也是无中生有。

第六段主题: 吸取过去的经验是掌握未来的关键。

35. 下列哪一项最合适作本文的标题?

[A] 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

[B] 人类的进化

[C] 人类的光明前景

[D] 科学,技术和人类

定位分析: 本题是标题题,也是主旨题,答案线索需要定位于全文。

解题思路: 综合各段主题,不难看出全文是围绕“人类未来”展开论述的,而由第三段作者对悲观论调的否定以及尾段中对人类未来的乐观态度可知,全文说明了“人类未来光明前景”这一主题,所以C选项为正确答案。A选项只是第二段谈及的内容,不是全文主题。本文探讨人类的未来,没有谈及evolution(进化),所以B选项是无中生有。本文不强调科学、技术、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探讨人类未来是否光明,所以D选项误解原文。

第七段主题: 人类的未来虽不能一帆风顺但却是光明的。

长难句分析

1. Look up Homo sapiens in the“Red List”of threatened spec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and you will read:“Listed as Least Concern as the species is very widely distributed, adaptable, currently increasing, and there are no major threats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population decline.”(P3, S4)

难点分析

look up表示“查找,查询”,超纲词Homo sapiens是要查询的单词,后面跟in表示对象范围,即在哪里查找。Red list表示“红色名单”,这里暗指濒危动物的名单。listed的逻辑主语是前面分句中待查阅的Homo sapiens。该句中有两个as,其中第一个as是介词,意为“作为”,第二个as是连词,引导原因状语从句。distributed、adaptable、increasing是并列成分。resulting是现在分词作threats的后置定语。

参考译文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查阅“智人”这一条目,你会看到:“由于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广,适应性强,目前数量持续上升,且不存在导致其整体数量下降的重大威胁,故被列为最无危物种。”

2. But we are now knowledgeable enough to reduce many of the risks that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of earlier humans, and to improve the lot of those to come. (P7, S3)

难点分析

不定式to reduce和后面的to improve 是并列成分,作结果状语。本句有两个时态,we are now是现在时态,但是risks之后的定语从句用的是过去时,threatened表示过去威胁人类生存的风险。lot在这里不是“许多,大量”的意思,而是表示“person’s fortune, destiny or share”,比如:Her lot has been a hard one.(她命苦。)句尾的to come作定语,修饰those,表示将来要来到的人类,即子孙后代、后来人。

参考译文

不过,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去降低许多曾经威胁过早期人类生存的风险,以及去改善后代的命运。

全文翻译

①直到几十年前,我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尽管并不一致,但总的来说颇为乐观。②(我们相信)科学和技术将会结束人类的一切苦难,带领所有人过上充满成就感和机会的生活。

①如今,随着我们对自己所面临的一系列威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小行星撞击(地球),到流感,再到气候变化,乌托邦式(的美好遐想)已经不合时宜了。②你甚至可能会认为人类前途渺茫。

①然而,这种担忧是不恰当的。②化石记录表明,许多物种已经存活了数百万年之久,那么人类为何就不可以呢?③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一看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就会明白,即使人类生存不了几十万年,至少再活几万年的机会还是很大的。④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查阅“智人”这一条目,你会看到:“由于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广,适应性强,目前数量持续上升,且不存在导致其整体数量下降的重大威胁,故被列为最无危物种。”

①那么,我们的遥远未来会是什么景象呢?②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组织机构正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③比如,今日不朽基金会(Long Now Foundation)的旗舰项目是一台机械时钟,该时钟的设计目标是能够在几千年后仍保持计时功能。

①可能有人会执意地认为,推想久远的未来要比思考即将发生的未来更为容易。②当今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它的社会影响非常复杂,或许最好的办法是让科幻小说家和未来学家去探索我们能想象到的种种可能。③这正是我们发行《弧》的原因之一,这个新刊物旨在探索不远的未来。

①但是,从一个更为长远的视角看,我们有十足的把握确定相当多的未来。②通常,过去掌握着通向未来的钥匙:目前,我们已经充分了解那些塑造地球和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模式,这使我们能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做出有根据的预测。

①这种长远的视角使我们对未来的悲观态度更像是一股短暂的风潮。②诚然,未来绝非一片光明。③不过,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去降低许多曾经威胁过早期人类生存的危险,以及去改善后代的命运。

Text 4

本文共七段,设有五道题,可能有两个自然段没有直接出题,但是由于第37题明确定位于第四段,那么可能第36题会定位于前三段。

试题详解

36. 亚利桑那州计划中的三项条款被推翻是因为这些条款______。

[A] 剥夺了宪法赋予联邦警察的权利

[B] 扰乱了各州之间的权力平衡

[C] 超越了联邦移民法案的权威性

[D] 与联邦政策和州政策相矛盾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词Three provisions of Arizona’s plan,本题定位于第二段。

解题思路: 第二段第①句提到亚利桑那州计划中的三项条款被推翻;第②、③句具体解释了被推翻的原因,即宪法原则是联邦法律地位高于州法律,而亚利桑那州企图制定与现有联邦法律平起平坐的政策,显然是“超越了联邦移民法案的权威性”,所以C为正确选项。A选项:原文第二段第①句只说了亚利桑那州计划让州和地方警察执行联邦移民法规(to have state and local police enforce federal immigration law),并没有说“剥夺了宪法赋予联邦警察的权利”,所以A选项属于过度推理。B选项:根据第一段尾句中upset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s设置的干扰项,该句是说打破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平衡,不是州与州之间的平衡。同时,打破权力平衡的是the Administration,即奥巴马政府,而不是题干中的Three provisions of Arizona’s plan,所以B选项错误。D选项:由第二段可知,亚利桑那州企图制定与现有联邦政策平起平坐的政策,而不是与之相矛盾,而且亚利桑那州的州政策就是该州自行制定的,所以不会与州政策相矛盾,所以D选项误解原文。

第一段主题: 最高法院以5:3的投票结果裁定亚利桑那州移民法案多项条款无效,但以8:0挫败了奥巴马政府企图打破联邦政府和州之间的权利平衡的努力。

第二段主题: 最高法院反对亚利桑那州移民法案中多项条款的原因是州法律不可以超越联邦法律。

第三段主题: 大法官认定亚利桑那州制定的三项条款违宪,侵犯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37. 根据第四段内容,大法官们同意下列哪一项?

[A] 联邦官员有责任拒绝透露移民者的信息。

[B] 各州不受到联邦移民法律的影响。

[C] 各州在执行移民法时的合法权利。

[D] 国会对执行移民法的介入。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首先定位于第四段。又由关键词Justices,本题可进一步定位到第四段第①句。

解题思路: 第四段第①句提到,大法官们表示亚利桑那州警察有权检查涉及法律执行事宜之人的法律身份,也就是说大法官认可“各州在执行移民法时的合法权利”,所以C为正确选项。A选项:根据第四段第②句中的encourages state officers to share information设置的干扰项,该句意思是鼓励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信息共享,没有提及联邦官员的责任,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B选项:第四段没有信息表明大法官们赞同各州不受到联邦移民法律的影响,而且前三段也表明州法案不能超越联邦法律,B选项显然是错误的。D选项:由第四段第①句可知,大法官们同意州警察介入移民执法,而不是国会。另外,根据美国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是立法机构,不能干预执法。

第四段主题: 大法官们认为亚利桑那州警察可以核查人员身份,因为国会希望州政府在信息沟通上要和联邦政府分享及合作。

38. 由第五段可推断《客籍法和惩治叛乱法》______。

[A] 违背了宪法

[B] 损害了各州的利益

[C] 支持联邦法律

[D] 支持各州的权力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明确定位于第五段。又由关键词Alien and Sedition Acts,本题可进一步定位到第五段第②句。

解题思路: 由第五段第②句中的more robust defense of state privileges going back to the Alien and Sedition Acts可知,州特权的历史法律条文可以追溯到《客籍法和惩治叛乱法》,这一法案为州特权提供了强大的保护,D选项与此含义相符,故为正确答案。选项B、C显然与原文意思相反,均排除;该法案是否违背宪法,在文中也未提及,故A选项也排除。

第五段主题: 支持亚利桑那州的大法官并不认为其移民法越权,因为州特权早就有相关法案的历史依据。

39. 白宫声称其执法权力______。

[A] 高于各州的执法权力

[B] 依赖于各州的支持

[C] 由联邦法律确立

[D] 很少违背州法律

定位分析: 根据关键词White House以及题目顺序和段落顺序基本一致的原则,本题定位于第六段。

解题思路: 第六段第②句明确提到,白宫认为自己拥有执法优先权(its enforcement priorities);第③句也提到,白宫宣称自己有权否决州级法律(invalidate any otherwise legitimate state law)。综上分析,A选项符合文意,即白宫声称其执法权力高于各州的执法权力。B选项:文中没有提及白宫声称其执法权力需要各州的支持,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C选项:根据第六段第②句中的even if state laws complied with federal statutes to the letter设置的干扰项,该句并没有说明白宫执法权力是由谁决定的,而且由第二段中的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that Washington alone has the power...noncontroversial可知,白宫的执法优先权是由宪法决定的。D选项:由第②句可知,白宫认为亚利桑那州移民法与联邦政府的执法优先权相矛盾,并宣称可以否决任何虽然合法但不被它认同的州级法律。此处只能推知白宫承认二者有矛盾,但无法推知二者的矛盾极少发生,所以D选项错误。

第六段主题: 法官反对奥巴马政府倚仗执法优先权搞特权,肆意否决州级法律。

40. 从最后一段我们能推断出什么信息?

[A] 移民问题通常由国会来裁定。

[B] 法官们试图抑制政府的权力。

[C] 法官想要加强与国会的协作。

[D] 政府在移民问题上具有支配权。

定位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定位于最后一段。虽然题干中没有关键词,但考生可以根据选项关键词逐一排除干扰项。

解题思路: B选项中的check意为“抑制,遏制”,根据本段最后两句话,政府在声称,因为它不想执行国会移民问题上的愿景,所以各州也都不允许那样做。最高法院的每位法官都义正言辞地否决了这一主张。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第七段第②句指出,国会有权阻止州政府核查移民身份,但它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可知国会虽有权利,但从未行使,所以不能推导出“移民问题通常由国会来裁定”。故排除选项A。C选项: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因为最后一段根本没有提及“法官想要加强与国会的协作”的相关内容。D选项:虽然第七段段首句说了federal government有权控制公民身份地位和疆界,但control of citizenship and the borders是不是D选项的immigration issues呢?不一定,从这个角度来说D只有半对;另外,第②句马上就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否定,认为州也能对移民身份进行核查,并没有说联邦政府有支配权。第三,本段最后一句指出每位法官都反对政府的观点,但D选项却在肯定联邦政府的权利,所以D选项为正反混淆。

第七段主题: 继续说明白宫的专权,大法官们认为联邦政府的要求过分,故拒绝了此要求。

长难句分析

1.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that Washington alone has the power to“establish a uniform Rule of Naturalization”and that federal laws precede state laws are noncontroversial. (P2, S2)

难点分析

本句的主干结构为: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are noncontroversial. 主语之后的that Washington alone has the power to...以及and that federal laws precede state laws是并列同位语从句,解释宪法的两大主要原则。另外,naturalization的解释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根据词根就推导出是“自然化”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应该取“归化”的意思,是指某个人自愿、主动取得出生国籍以外的其他国家国籍的行为。一般是居住在国外的人,依据所居国的法律规定取得该国国籍,申请成为该国公民的程序就叫做“归化入籍”。

参考译文

宪法的原则是:只有华府(即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统一的归化入籍条例”,而且联邦法律地位高于州法律。这两点毋庸置疑。

2. The only major objection came from Justice Antonin Scalia, who offered an even more robust defense of state privileges going back to the Alien and Sedition Acts. (P5, S2)

难点分析

who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大法官Antonin Scalia。注意定语从句中的of不是“的”的意思,而是“对于”的意思,后面的state privileges在逻辑上作defense的宾语,即“对于州特权给予更加强大的辩护”。另外,going back to...作state privileges的后置定语,表示“可以追溯至哪个年代或哪部法律”的含义。

参考译文

唯一主要异议来自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他对州特权给予更加强大的辩护,这些州特权的历史法律条文可以追溯到《客籍法和惩治叛乱法》这一法案。

全文翻译

①周一,最高法院以5:3的投票否决了亚利桑那州移民法案的大部分条款,这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政策上的胜利。②但在有关宪法这一更重要的问题上,最高法院以8:0的一致表决挫败了奥巴马政府妄图打破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平衡的努力。

①在这起亚利桑那州与美国政府的诉讼案中,亚利桑那州计划让州和地方警察执行联邦移民法规,在这一颇具争议的计划中,有四项条款受到质疑,其中有三项被最高法院多数票裁决为无效。②宪法原则是:只有华府(即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统一的归化入籍条例”,而且联邦法律地位高于州法律。这两点毋庸置疑。③而亚利桑那州却企图制定与现有联邦法律平起平坐的本州政策。

①法官安东尼·肯尼迪,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以及自由派一致裁定亚利桑那州的行为已超越其自身权限而过于接近联邦政府的权限了。②对于被推翻的三项条款,多数法官认为国会早已有意“占领了这块领地”,所以亚利桑那州已侵犯联邦政府的特权。

①但是,大法官们表示亚利桑那州警方有权检查涉及法律执行事宜之人的法律身份。②因为国会一直希望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能联合执行移民法,并且明确鼓励州政府官员能与联邦同事加强合作、信息共享。

①否决亚利桑那州提案的三位大法官中,有两位,即塞缪尔·阿利托和克拉伦斯·托马斯认同这一宪法逻辑,但对于亚利桑那州移民法中的哪一条款与联邦法律相抵触这一问题存在分歧。②唯一主要异议来自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他对州特权给予更加强大的辩护,这些州特权的历史法律条文可以追溯到《客籍法和惩治叛乱法》这一法案。

①8:0反对奥巴马总统的原因正如塞缪尔·阿利托在其反对意见中所描述的那样“对联邦执行权令人震惊的维护”。②白宫认为亚利桑那州移民法与联邦政府的执法优先权相矛盾,即使州级法律与联邦法律字字吻合。③事实上,白宫宣称,它可以否决任何虽然合法但不被它认同的州级法律。

①一些权力的确只属于联邦政府,其中包括公民身份和边界的控制权。②但是,如果国会想阻止各州利用本州资源对移民身份进行核查,它是能做到的。③但它从没有这样去做。④政府实质上是在宣称,因为自己不想实现国会的移民愿望,任何州也不允许去实现。⑤每位大法官均公正地否决了这一不寻常的言论。

Part B

文章出处

本文选自2012年4月的杂志 Nature (《自然》),原文题目为 Make social sciences relevant (《使社会科学具有现实意义》)。

题型分析

① 2013年继续考查选句/段填空题;

② 解题时要重点注意空格前后句和选项首尾之间的联系(包括逻辑关系、指代关系、语意关系等);

③ 解题步骤是先在空格前后句和选项首尾中找出重要的信息(包括逻辑关系词、代词等),再找出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试题详解

41. [E] 解题思路: 题41空格位于段落中间,因此空格前后的信息均构成解题要素。空格之后的Humanity在全文第一次出现,除非前文出现过相同内容,否则第一次出现的信息基本上就是无用信息。E选项中出现了human behavior,可以作为备选项考虑。进一步分析E选项,开头出现了These issues,对应题41空格之前的climate change, secur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ealth。并且E选项也再次出现climate change的内容。综合相关信息,E选项为最佳答案。

42. [F] 解题思路: 题42空格位于段落开头,因此其之后的部分是核心解题要素。空格之后出现了代词表述结构This is a shame,这说明题42当中提及的是一个带有负面因素的信息。F选项的末句提到“在欧洲,有些社会科学家对取消特定的社会科学基金类别而把它融入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类别这一提议提出了强烈抗议。”很明显,这是一个具有负面因素的信息。再看F选项首句,出现了such problems,说明前文肯定出现过“problems”的相关内容,而题42上一段的末句出现了problems一词。两项衔接自然,F选项为最佳答案。

43. [B] 解题思路: 题43空格位于段落结尾,因此其之前的部分是核心解题要素。空格前一句话的主干结构可以简化为:Analyses reveals that the number of papers have increased rapidly。而B选项开头使用However起到了转折作用,紧接着就说了the numbers are still small,和前文刚好构成了转折关系,故B选项为题43的最佳答案。

44. [G] 解题思路: 题44空格位于段落中间,因此其前后部分均可以构成解题要素。空格之后出现内容This is an adequate amount,说明前文肯定提到了“amount”的相关信息。所有选项中只有G选项中出现了数据信息,因此G选项为题44的最佳答案。

45. [C] 解题思路: 题45位于段落中间,因此其前后部分均可以构成解题要素。空格之前出现的rather, the complete opposite为有效信息,说明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和上文是相反的。上文说the intention is not to neglect social science,因此下文要说的是如何“not to neglect social science”。C选项中的force scientists to integrate their work with other categories体现了不忽视社会科学的内容,故C选项为题45的最佳答案。

全文翻译

社会科学正在繁荣发展。截至2005年,全球各个领域的职业社会科学家有近50万人,这些人活跃在学术圈内外。根据《2010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自2000年以来全球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以每年大约11%的速度增长。

然而,这种巨大的资源对当今的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安全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问题)的贡献却不够。[E]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人类的行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类行为的改变、社会的创新和科技的发展。例如,遏制气候变化既需要发展清洁能源,也要改变消费模式,推动人们接受税收。人类拥有了从基因改良作物到化肥等必要的农业技术工具来根除饥饿问题。同样,这些问题也是社会性的:粮食和财富的统筹与分配,以及经济繁荣的形成与分布。

[F]尽管存在这些因素,但是很多社会科学家好像并不愿意去处理这些问题。在欧洲,有些社会科学家对取消特定的社会科学基金类别而把它融入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类别这一提议提出强烈抗议。这令人感到遗憾——社会科学界应抓住机会提升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著名的社会科学家约瑟夫·顺彼得曾说过类似的话:没有创造性的破坏就没有彻底的革新。

目前,社会科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科问题的研究和内部学术性的争论,而不是具有外部影响力的课题。分析报告揭示,自2004年以来,包含“环境变化”或“气候变化”这些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B]但是,这些数量依然是很小的:2010年,在全球发表的10万篇社会科学论文中大约1600篇包含这些关键词之中的一个。

当社会科学家真正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范围通常只局限于当地:例如,比利时主要关注贫困给本国造成的影响。这一科学家群体的工作是否会给知识的全面积累带来很大的贡献还是令人怀疑的。

问题不一定出在可用经费的数额上。[G]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花费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资金占所有研究发展基金(包括政府、高等教育、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比例约为4%到25%不等;在大部分欧洲国家,该比例大概为15%。只要这笔资金用在正确的地方,这个数额已经足够了。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那些抱怨缺乏资金的科学家不应该期望更多了。

解决办法是更加有的放矢地使用经费。欧盟框架下的基金项目长久以来有一个专门针对社会科学家的类别。今年,有人提议将这一体制加以改变:“地平线2020”,一个将于2014年实施的新项目将不再包括这个类别。这招致了社会科学家们的抗议。然而,这个举措并不是想忽视社会科学,而是恰恰相反。[C]这样做是为了促进社会科学家把他们目前的工作与其他方面相融合,包括健康和人口变化、食品安全、海洋研究和生物经济,高效清洁能源及具有包容性、创新性和安全性的社会。这样做应该会促成更多的合作,并且有助于发展直接针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项目。

Part C

翻译思路

46. Yet when one looks at the photographs of the gardens created by the homeless, 【① 0.5分】 // it strikes one that, for all their diversity of styles, 【② 0.5分】 // these gardens speak of various other fundamental urges, 【③ 0.5分】 // beyond that of decora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④ 0.5分】(39 words)

词汇要点

① strike v. 敲,打;给……留下印象

② diversity n. 多样,多样性

③ urge n. 欲望;冲动;需求

④ decoration n. 装潢,装饰;装饰品

结构要点

① 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主干是one looks at the photographs of...;

② 主句主干是it strikes one that...these gardens speak of...,其中it是形式主语,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才是真正的主语。

译点精析

① 在时间状语从句中,主语one泛指“一个人,我们,大家”,the homeless意为“无家可归的人,流浪汉”。created by the homeless直接翻译为“由无家可归的人创建的”,这个分词短语作定语,修饰前面的gardens,可以翻译到gardens(花园)前面。

② it strikes one that...不能翻译为“它打击了我们”。这里的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hat...后面的内容,即these gardens speak of...creative expression(这些花园道出了……,超越了……)这是我们看照片的体会,所以strikes one最好翻译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③ for all their diversity of styles是for介词短语作让步状语。for all...表达的是让步关系,翻译为“尽管,虽然”,如:For all his learning, he is not wise.(他尽管满腹经纶,处世却并不聪明。)diversity是“多样”的意思,styles是“风格”。所以,这个部分翻译为“尽管它们风格多样”。

④ these gardens speak of various other fundamental urges, beyond that of decora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中beyond是“越出,超越”的意思;that of...中的that指代的是上文中的urges(需求);decoration是“装饰”的意思。beyond that of decora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可以直译为“超越了装饰美化和创造性表达这样的需求”,即“不只是装饰美化和创造性表达这样的需求”。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花园”原本是用来“装饰”和“表达人们的创造力”的,但是这里的“(流浪汉搭建的)花园”可能还是他们的一种fundamental urges(根本需求)。汉译的逻辑则是:这些花园除了用来装饰和表达创造力之外,还道出了人类其他的一些根本需求。

参考译文

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无家可归者所创建的花园的照片时,我们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尽管它们风格多样,这些花园除了用来装饰和表达创造力之外,还道出了人类其他的一些根本需求。

47. A sacred place of peace, 【① 0.5分】 // however crude it may be, 【② 0.5分】 // is a distinctly human need, 【③ 0.5分】 // as opposed to shelter, which is a distinctly animal need. 【④ 0.5分】 (25 words)

词汇要点

① sacred a. 神圣的,宗教的;受崇敬的

② crude a. 天然的;粗陋的,粗糙的

结构要点

① 句子的主干是A sacred place of peace, ...is a...human need,其中的however crude it may be是让步状语从句;

② as opposed to shelter是as介词短语作状语,后面which is...是定语从句。

译点精析

① A sacred place of peace, ...is a distinctly human need中的sacred是“神圣的”意思;peace意为“和平,宁静,安宁”;distinctly意为“明显地,独特地”。把主谓结合起来翻译为:一片宁静的圣土是人类特有的需求。

② how crude it may be是让步状语从句,crude意为“原始的,粗糙的”,这里形容的是A sacred place of peace,更明确地说,是指“那个无家可归者搭建起来的花园”。所以,crude可以进一步引申为“简陋的,未经雕琢的”,用来形容花园这个地方。

③ as opposed to是as连接的表对比的词组,习惯翻译为“相对于……,与……截然不同”。shelter是“收容所,庇护所”的意思,这里指动物“遮风挡雨的地方”。

④ which is a distinctly animal need是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shelter,可以直接翻译为“明显是动物的需求”。

参考译文

那是一片宁静的圣土,不管多么简陋,都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它不同于遮风挡雨的地方,那明显是动物的需求。

48. The gardens of the homeless 【① 0.5分】 // which are in effect homeless gardens 【② 0.5分】 // introduce form into an urban environment 【③ 0.5分】 // where it either didn’t exist or was not discernible as such. 【④ 0.5分】(28 words)

词汇要点

① in effect 实际上

② discernible a. 容易识别的

结构要点

① 主句的主干是The gardens of the homeless... introduce form into...;

② which are in effect homeless gardens是定语从句,修饰The gardens of the homeless;where it either...or...也是定语从句,修饰environment。

译点精析

① The gardens of the homeless which are in effect homeless gardens是整个句子的主语部分。in effect是“实际上,事实上”的意思。注意句子中的The gardens of the homeless和homeless gardens的用法。这里使用了英语的“重复”修饰手法,还稍微带一点点“回环”的味道,作者借这样的修饰手法来达到强调的目的。The gardens of the homeless不难翻译,按照前面的译法应该是“无家可归者的花园”,难点在于homeless gardens的翻译,怎样才能传达出原文作者的强烈情绪。这里homeless直接修饰gardens,意思是说“花园”是“没有家的”,进一步理解,其实是在说:这个花园没有主人,它不属于谁,它没有归属,它是一座“野”花园。所以,笔者在这里把这个部分试译为:无家可归者的花园其实是一座无人问津的花园。

② introduce form into an urban environment是主句的谓语部分。introduce...into...意为“把……引入……”。form本义是“风格,类型”,这里应该是指“无家可归者所创造的花园”这种“建筑类型”。这个部分可以直接翻译为:把建筑类型引入城市环境中。

③ where it either didn’t exist or was not discernible as such是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urban environment。代词it指代的是上文中的form;either...or...是“要么……要么……”的意思,表并列;as such一般翻译为“本身,相应地”,这里取“本身”的意思。这个部分可以翻译为“在城市环境下,这种建筑类型要么不存在,要么本身不容易识别”。这里,“不容易识别”稍微有点模糊,其实是指“在城市环境下,人们注意不到这种建筑风格”。所以,可以调整为:在城市环境下,这种建筑风格要么本来就不存在,要么人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

参考译文

无家可归者的花园实际上是无人问津的花园,它们是被引入城市环境中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城市环境下,这种建筑风格要么本来就不存在,要么人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

49. Most of us give in to a demoralization of spirit 【① 0.5分】 // which we usually blame on som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② 0.5分】 // until one day we find ourselves in a garden 【③ 0.5分】 // and feel the oppression vanish as if by magic. 【④ 0.5分】(36 words)

词汇要点

① demoralization n. 道德败坏;堕落

② oppression n. 压抑;苦恼

结构要点

① 整个句子是一个复合句,主句是most of us give in to...,后面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a demoralization of spirit;

② until one day we find...and feel...是时间状语从句。

译点精析

① a demoralization of spirit中的demoralization是“堕落,颓废”的意思,这种堕落、沮丧的情绪是一种精神上的状态,因此可以翻译为“精神萎靡”。give in to意为“屈服,让步”,但如果most of us give in to a demoralization of spirit翻译为“多数人屈服于精神萎靡”,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和“精神萎靡”比较搭配的动词可以是“陷入”,所以这个部分可调整为“多数人会陷入精神萎靡”。

② which we usually blame on som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是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which在从句中充当blame的宾语,指代demoralization of spirit(精神萎靡),所以整个定语从句可还原为we usually blame demoralization of spirit(=which)on som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汉译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定语从句翻译到先行词后面,采用重复先行词的方式,即“我们通常把这种萎靡归咎于某种心理状态。”

③ until one day we find ourselves in a garden可以直接翻译为“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身处花园”。as if by magic在句中充当的是状语成分,修饰第二个并列句feel the oppression vanish(感觉到压力消失),它是一个固定词组,意为“不可思议地,奇迹般地”。所以整句话可以翻译为“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身处花园,竟奇迹般地感到压力全无。”

参考译文

多数人会陷入精神萎靡,我们通常把这种萎靡归咎于某种心理状态,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身处花园,竟奇迹般地感到压力全无。

50. It is this implicit or explicit reference to nature 【① 0.5分】 // that fully justifies the use of the word garden, 【② 0.5分】 // though in a“liberated”sense, 【③ 0.5分】 // to describe these synthetic constructions. 【④ 0.5分】 (28 words)

词汇要点

① implicit a. 含蓄的,不明确的

② explicit a. 明确的,清楚的

③ justify v. 证明……是正当的

④ synthetic a. 人造的,合成的

结构要点

句子主干是It is...that...这一强调句型。this implicit or explicit reference to nature是被强调部分;that fully justifies the use of the word garden ...to describe...是强调句的谓语部分,其中to describe...是目的状语;though in a“liberated”sense是让步状语。

译点精析

① It is this implicit or explicit reference to nature中的implicit和explicit恰好是反义词,它们都修饰reference(参照),可直接翻译为“不明确的或者明确的参照”,但是过于冗长,可以简化为“或明或暗的参照”。to nature又进一步明确了参照的对象,即对大自然的参照。所以该部分可译为“这种对大自然或明或暗的参照”。

② that fully justifies the use of the word garden 中的justify是“表明某事是正当的、有道理的”的意思,justifies the use of the word garden 可直接翻译为“证明了花园这个词的使用的正当性”,但不太通顺。这里我们可以把“使用”转译为动词,即“证明了使用花园这个词的正当性”,为了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可进一步修改为“使花园这个词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些人造建筑”。

③ 考虑到本句是强调句,为了加强语气,我们可以添加“正是……,就是……”这样的词来翻译:正是这种对大自然或明或暗的参照使花园这个词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些人造建筑。

④ though in a“liberated”sense中的liberated本意为“不拘束的,放纵的”,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虽然花园这个单词在‘放纵’的意义上使用”。但是我们在描述一个单词的含义时,习惯上用“广义”还是“狭义”,而不会说在“放纵”的意义上,所以这个插入语可以翻译为“虽然指的是‘广义’上的花园”。

⑤ to describe these synthetic constructions中的describe是“描述,形容”的意思;synthetic是“人造的,合成的”的意思;construction是“建筑”的意思。这个部分可以直接翻译为“去形容这些人造建筑”。

参考译文

正是这种对大自然或明或暗的参照使花园这个词——虽然指的是“广义”上的花园——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些人造建筑。

全文翻译

人们猜测,花园的产生源自建造者的基本需求:对创造性表达的需求。毫无疑问,花园代表了人们对创造、表达、时尚和修饰的一种难以抑制的诉求,同样,自我表达本身也是人类的基本诉求。(46) 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无家可归者所创建的花园的照片时,我们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尽管它们风格多样,这些花园除了用来装饰和表达创造力之外,还道出了人类其他的一些根本需求。

其中的一项诉求与创造一种闹中取静的状态有关,借用T. S. 艾略特的说法就是:一个“旋转世界的静止点”。(47) 那是一片宁静的圣土,不管多么简陋,都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它不同于遮风避雨的地方,那明显是动物的需求。 这种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于当后者缺乏不足时——事实上,对于这些不太真实的园丁来说——对于前者的需求变得愈加紧要。宁静是一种心境,通过构造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达到这一状态。(48) 无家可归者的花园实际上是无人问津的花园,它们是被引入城市环境中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城市环境下,这种建筑风格要么本来就不存在,要么人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 这样一来,他们就将宁静赋予了其所处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环境。

这些花园似乎还反映出,或者说它们还源自另一种与生俱来的诉求或是需求,以至于我们几乎不会意识到它们对我们长久以来的索取。当我们丧失绿地、植物、树木时,(49) 多数人会陷入精神萎靡,我们通常把这种萎靡归咎于某种心理状态,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身处花园,竟奇迹般地感到压力全无。 在纽约市的大多数流浪者花园里,实际的植物培育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作品似乎总是体现了人们唤起植物与动物生命力的尝试,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借助树丛的布置、色彩的运用,以及小小的池塘、随处可见的花瓣或树叶,还有各种动物玩偶。这里所展现的是各种奇思妙想的元素,从某种本源的角度看,它们的参照物似乎就是大自然。(50) 正是这种对大自然或明或暗的参照使花园这个词——虽然指的是“广义”上的花园——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些人造建筑。 从建筑中,我们能看到人类亲近大自然的天性——一种与非人类生命联系的渴望——呈现出奇特的表现形式。 AGR5zmDC5rmtSYOQhaTRlGcfGKHgXQQuDsZknk3ZQoFwm1x+V6MziduDsoHVzyU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