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其实只考两种题型,第一种是阅读(属于input),第二种是写作(属于output)。完形填空、新题型、翻译在本质上也属于阅读。每年都有很多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找到复习的重点,走了不少弯路,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六大问题:
真题和模拟题都必须做。但是,一味反复做“数量有限”的真题是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的,反复做真题只会事倍功半,阻碍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
1.反复做真题没有新鲜感,因为文章内容已经烂熟于心,重复做题会导致还没有读完上文就能想到下文,题目没做就能预知答案。
2.反复做真题不利于培养一词多义在上下文中选择具体意思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快速拆分长难句的主谓宾的能力,因为已经了解文章前后内容,已经看过难词和难句的相关解析和译文。
3.反复做真题会导致每道题的答案牢记于心,不能真正提高分析正误选项的能力。
因此,真题和模拟题结合才是最佳提高方式。众所周知,真题是基础,模拟题是强化,适当进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模拟题”练习才能真正夯实基础。
①做模拟题能提高对大纲单词的反应能力,让单词处于积极(active)状态,避免词汇慢慢进入休眠状态。
②做模拟题能进一步考查和强化考生对于一词多义的辨别力,反复训练考生在新的语境中准确选择一词多义的具体意思,提高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
③做模拟题能增强考生在新的语境中对长难句的把握能力,即抓主谓宾、定状补的能力,以及判断代词指代的能力。
④做模拟题能提高考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即语境分析能力。
⑤质量高的模拟题出题严谨,解析详细,题目风格和正误选项的特点均与真题一致,能让考生进一步认清并牢记阅读的命题风格和答案特征。
本书精心收集、整理了60篇精读文章,总量上相当于15年的考题,这些文章在风格和难度上与真题高度一致,请大家放心使用。
众所周知,考研阅读文章一般来自英美主流报刊或杂志。最近十年的考研真题中,题源出处占比排名前几位的外刊或杂志分别是:《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卫报》( The Guardian );《新闻周刊》( Newsweek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时代周刊》( Time );《自然》( Nature )等。
但原汁原味的外刊不适合考生研读,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为考研学生出版的,虽然真题来自这些外刊读物,但是经过了命题人近一年的修改、裁剪才出现在试卷中。外刊文章中的超纲词太多,背景知识范围太庞大,它们涉及美国各类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政治人物,涵盖美国各种联邦或州的法案,或提及经济、医学类专业术语,或有各种俚语、俗语,完全超出考生水平。因此盲目研究外刊、杂志中的文章,其实是缘木求鱼,浪费宝贵时间。
不过,模拟题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模拟题对词句段落的修改不严格,题目不符合真题风格;有的模拟题过于简单,会导致考生盲目自信;有的模拟题过难,文章及选项中的超纲词过多,严重打击考生的自信心。
很多同学相信“题海战术”“量变引起质变”,但是这些同学中有不少人“劳而无获”,准确度和速度都没有提高。真相是“高质量的量变”才能引起“阅读分数上的质变”。因此必须谨慎选择模拟题。质量高的模拟题必须严格命题,必须与真题风格高度一致,必须在选材、词句修改、题目设计、答案分布上和真题高度一致。
①从外刊中选择的模拟题文章需要题材多样化,包括经济、法律、社会、科普、文化、教育、体育等类的文章,但需避免政治、娱乐类文章,因为真题没有考过任何全球时政热点,更没有考过娱乐新闻。
②必须将原版文章中过多的超纲词变成近义词,因为大纲要求超纲词不超过全文比例的3%,不能让超纲词成为判断选项对错的关键信息。
③删除原版文章中考生不必掌握的各种专业术语,以及生僻短语,这会极大影响考生的做题情绪。
④原版文章中不好理解的句子往往很长,甚至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句话,模拟题就必须将此类句子裁剪为难度适合考生水平的句子。
⑤模拟题的题目设计必须和真题风格一致,正误选项的特征和四个选项的答案分布特点也必须与真题一致。比如:常见正确答案的特点有“全面概括,同义替换,相同含义”,答案分布符合测试学中的稳定性(stability);常见错误答案的特点有“过分绝对,无中生有,正反混淆,就事论事,以偏概全,扩大范围,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违背常识,跨段选项,主观推导,甚至文化迷惑”。
只有质量高的模拟题才能让考生在反复训练中加深对命题思路的认识,提高对正误选项的辨别度,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本书所选文章严格遵循真题风格,在词句难度修改、题目设计多样化和正误选项特点和分布上均与真题一致,每篇文章都包含三大版块:【文章及译文】【题目及精析】【难词难句解读】,这些版块的设计有助于考生提高水平。希望大家认真做题,认真总结。
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不管是真题还是模拟题都应该多做几遍,但是有的说要做三遍,有的说要做四遍,有的甚至说要做八遍以上。
其实只需认真做三遍足矣,因为事不过三,第三遍后答案已经记住,再做多少遍也没有进步。有些同学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在努力,实际上只是拖延时间而已,正如上文所述,反复做很多遍对于一词多义的选择能力和句子成分的把握能力没有好处,因为你已经知道这篇文章中一词多义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早就知道某个句子的主谓宾在哪里。
第一遍:模糊阅读,不对答案!第一遍必须模糊阅读,即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碰见不认识的大纲词或超纲词,请不要翻查自己的词汇书,因为考试的时候你未必能把所有单词记得很清晰,阅读中遇见的超纲词或难以理解的背景知识更应该模糊处理,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第二遍:查阅译文,重做题目!第二遍可以查看译文,看看第一遍看不懂的词句具体是怎么翻译的,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有些生词不懂,有些句子看错了结构或成分,这样就能通过译文来培养自己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培养自己调整句子语序变成通顺汉语的能力。通过参考译文重做题目,就会发现准确率有所提高,也会发现有的单词即使不认识,有的背景知识即使不了解,通过模糊阅读也能选出准确答案。当然,你也会发现第一遍和第二遍的答案有可能有出入,认真思考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第三遍:核对答案,分析对错!核对答案后你会发现,不见得我们看了译文的准确翻译就一定能选对答案,很可能第一遍模糊阅读选出的答案反而是对的。所以要认真分析是不是自己的思路出了问题,还是题目看错了,没有把握正确答案的特点,犯了基本的语法逻辑错误。第三遍要达到的境界是:基本没有疑难选项。
“规律和技巧”是网上一些老师的口头禅和授课“诱饵”,一切技巧都要基本功做后盾,否则考生很难判断某题到底适用哪一个技巧,或者即使运气好,恰好发现本题符合某个所谓的技巧,也会因为你的基本词句掌握水平不过关,看不懂你所定位到的关键词句而做错题。所以平时做题主要是培养以下三大能力:
1.词汇识别能力
词汇识别能力不是靠每天“刻苦”刷背单词APP或单词书就能搞定的,阅读中的单词不同于单词书中的单词,因为阅读中含有大量的一词多义和相似易混单词,它们是阅读的难点,也是重点,快速识别一词多义和相似易混单词是阅读的核心能力。
“相似易混词”是指:阅读中有太多形近单词,考生往往会认错,比如你很可能在阅读文章中把adopt认成adapt,把converse认成conserve、reserve或reverse,把trail认成trial,即必须总结这些大量的相似易混词汇,否则是不可能提高阅读准确度的。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单词有好几个意思,但在一篇文章中,弄清楚它到底是哪个意思,这是考验阅读速度和准确度的关键因素。比如subject这个单词,在上下文中可能是“科目”“对象”“主题”的意思,也可能是“使服从”的意思,还有可能是“容易”“有……倾向”的意思。要通过语法逻辑来判断上下文究竟是什么意思。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固然是正确的,但它只能帮助我们机械重复记忆一个单词,而考研单词的真正记忆需要实践,在阅读中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一个单词的真正意思。比如subject这个单词,在不同真题或模拟题中遇见它,你才会对它的各个意思印象深刻。所以要在阅读中提高识别词汇的速度和准确度的能力,必须多做总结,总结这些例句的考法,才能保证你进考场的时候碰见subject一见如故,准确判断出它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思。我的微博中总结了大量考生容易看错的单词,和大量真实的一词多义例句,避免了考生自己花费大量时间总结,希望大家认真研读,为阅读夯实基础!
2.基本的语法能力
要分析句子成分,必然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不要慌,不要盲目否定自己的语法能力,其实考研对于语法的要求只需要高中水平即可,即掌握好“定语从句、分词、动名词、名词性从句”即可。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语法水平不高的原因是自己练习不够,这和骑自行车一样,大家都会骑,但是有的人骑得更好,是因为他们经常骑。我们不容易找到长句子的主谓宾,是因为练得少,练习多了,句子看多了,自然就会缩短分析句子成分的时间,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准确度。
3.模糊阅读的能力
模糊阅读能力指的是:在看不懂文章中某个或某些具体信息(比如难词、超纲词、背景知识、专业术语、不好理解的句子)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自己已经看懂的基本单词,以及运用基本语法逻辑推理,去分析疑难词句的大概意思,进而选择正确选项。
考研阅读并不是看完文章,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判断题目对错,选出正确答案的。因为我们要判断题目来自何段,为什么不是来自其他段落?需要分析为什么本题选这个选项,不选那个选项?需要分析选择正确答案的理由是什么,错误选项错在哪里?需要认真研究为什么两个选项的描述都对的情况下,要选这个选项而不选那个选项?命题人是怎么想的?什么是最佳答案?模糊阅读并不是真的模糊理解,我们要弄清楚该弄清楚的得分点,不能好高骛远,花过多的时间去了解、背诵不该掌握的超纲词和背景知识。
模糊阅读其实并不是模糊理解,因为考生必须掌握四级考试要求掌握的基本单词和初高中基本语法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基础在四级考试水平左右的同学,这个方法行之有效,也是考生获得阅读高分的唯一出路。
①考试时不让带字典或上网查单词,所以如果超纲词和专业知识看不懂,只能模糊处理。
②由于复习时间有限,大部分考生其实并没有一年的复习时间,所以不可能完全掌握考研大纲单词,考试时仍然会有单词遗忘或者不知道单词在上下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模糊处理。
③有些句子不符合正常语序习惯,虽然认识句中的单词,但仍看不懂句子结构或具体意义,只能根据上下文模糊处理。
④考试时间只有三个小时,考生必须在约18分钟内读完一篇文章并做完五道题。在考试的时候,必须模糊处理与解题无关的细节,没有时间弄清楚无关信息。
1.尽可能多积累大纲要求的单词和短语,这样可以节约模糊阅读所需的分析时间,而且能提高推理的准确度。试想,一个句子共20个单词,有10多个不认识,这显然是不容易推导的。如果只有一两个单词不认识,往往可以根据前后文、语法逻辑关系等推导出该词或该句的大概意思。
2.注意模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这需要大家有初高中语法基础,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命题人和大纲都明确要求考生具备这种能力。大纲明确写道:考生应能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四、六级)和阅读技能来理解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英文书面文字材料(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3%),即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具体信息、掌握文章大意、猜测生词词义并进行推断等能力。
①理解主旨要义;
②理解文中的信息;
③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④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⑤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⑥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⑦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⑧区分论点和论据。
这八点要求都没有说要精确了解所有信息,都是要进行判断,要推测,要推理,要引申,所以都和我们的分析能力有关,因此要模糊阅读,重视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书中一定有大家看不懂的超纲单词或短语,请不要发扬考研人的“钉子精神”(钻牛角尖),非要研究透彻,要学会模糊处理,把题做对即可。
最后,需要强调一个问题:努力奋斗固然是考研人需要的,但努力只是鼓励弱者的“鸡汤”,因为真正的成功者从来都是“志在必得”,大多数“二战”的同学都是因为第一年过于相信网上有些老师所说的规律和技巧,喝多了“心灵鸡汤”,盲目背单词,乱做题,本质上避重就轻。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结果事与愿违,名落孙山。真诚希望各位考生理性复习,正确理解上面分析的这些问题,好好做真题和模拟题,总结规律,找出差距,对症下药,反复实践,才能胸有成竹,金榜题名!
本书内容虽然经过长时间收集、整理与编写,但是难免会有疏漏或错误,请大家及时给我反馈。我的新浪微博是“李剑考研阅读”(下方二维码),请直接留言或私信,谢谢大家!祝大家考研成功!
北京新东方学校国内部: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