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船事件:世界大战的小导火索

1856年10月8日上午,一艘名为“亚罗号”的商船停泊在广州的荷兰炮台(又名海珠炮台)附近的码头。该船虽在香港注册,却涉足协助海匪、接赃、走私。“亚罗号”入港前的9月6日,一名叫黄林纳的华人乘坐的船在珠江与海盗船发生冲突,黄幸运逃脱。此时正在码头上的黄林纳认出“亚罗号”船上的两名水手系9月6日在海盗船上参与不法活动的嫌疑人。黄立即报告清军巡逻水师。于是,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官兵40余人登船捕匪。“亚罗号”船长肯尼迪闻讯从附近船上赶回,立即加以制止。最终梁国定带走两名嫌犯及10名水手以资调查。肯尼迪遂将此事报告给英国时任广州代办领事巴夏礼,并声称混乱中“亚罗号”上的英国国旗被扯下。

巴夏礼首先要求清政府道歉,并知会大清官员,“亚罗号”在香港注册,理论上是英国船只,扯旗拘人是对英国的侮辱和对英国权利的侵犯。实际上,“亚罗号”本为中国商船,在香港的注册日期于1856年9月27日到期,算起来其英国执照已经过期了。但按香港法令[《船舶注册条例》(1855年第四号条例) Registration of Vessels Ordinance (No. 4 of 1855)] [1] ,如果登记的船只在海上,执照可以延期到返回香港之时。巴夏礼还提出,中方应立即放人,因为即使船上有大清嫌犯,也应交与英领事馆审讯,审讯定案后,再由英方将嫌犯引渡给清政府。大清官员拒绝了巴夏礼的要求。争辩中双方发生冲突,巴夏礼在自己的信件中提到,他还被打了一下。

1856年10月21日,巴夏礼就“亚罗号事件”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叶答应释放嫌犯和水手,但因未扯落英国国旗,不允道歉。此时叶总督可调派的官兵数量有限,因为大部分军队已被派去镇压农民起义军。10月22日,最后通牒时间到,巴夏礼知会英国军方。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西马糜各厘(Michael Seymour)第二天率炮舰奔广州而去。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亚罗战争——旋即爆发。

珠江上的“欧式中国船”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1857–03–14)《伦敦新闻画报》

图中的商船与“亚罗号”类似。这种商船与中国传统船只不同,其船体属于欧式,船帆则是中式的。欧式船体行驶速度快,载货量大。中式船帆则易于操控,造价低廉,只需少数船员即可操作。

“亚罗号事件”

Cassell’s Illustrated History of England (1896)《卡塞尔英国图史》

此图描绘清军官兵登上“亚罗号”商船,扯下船上的英国旗帜。但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是否有扯旗之事、扯的是什么旗仍有争论。不论如何,对一直寻机挑战广州禁止洋人入城令的英国人来说,“亚罗号事件”着实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借此发动战争实在是牵强。在引述法国对华最后通牒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人物、英国使华全权特使额尔金曾说,法国人“对华开战的理由比我们充分得多”。

[1] Lewis Hertslet,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Treaties and Conventions,and Reciprocal Regulations at Present Subsisting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Foreign Powers Vol. 10. ,London:H.M. Stationery Office,1859,P.732. BmvOxIeypuXPWFxw4kiRDalWduKLEMNjN6xAXIp2uQQqw/KwFKBlWANFEtXidH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