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鸦片市场大开。185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巴特那(Patna)和比哈尔(Bihar)等地,大规模生产鸦片。
巴特那距离港口城市加尔各答约600公里。英国东印度公司雇用印度劳工,从事田间作业,种植罂粟,然后将原材料运往工坊加工。一个熟练的工人每天生产大约100个鸦片球。此后,东印度公司将成箱成箱的鸦片从巴特那沿恒河运到加尔各答,销往大清帝国。
1851年,时任驻孟加拉英军的地图测绘专员沃尔特·斯坦霍普·舍威尔(Walter Stanhope Sherwill)少校出版了《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一书,详尽介绍了鸦片生产的过程。书中描绘的鸦片制作、运输规模之大,生产流水化程度之高,管理之缜密,今天看来,都不失震撼。
The Indian Opium,Its Mod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Chinese Market (1851)《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
The Indian Opium,Its Mod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Chinese Market (1851)《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
从鸦片种植地送来的未加工鸦片,都要先进行检验。工人将原材料放入一个个土质容器中,用手触摸或用勺子插入原材料中,以确认浓稠度。每个容器都有标号。第一道检验工序完成后,还会在化学实验室进行检验,再次确认容器中鸦片原材料的浓稠度和纯度。
The Indian Opium,Its Mod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Chinese Market (1851)《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
经过检验的鸦片原料进入混合工坊后,被放进诸多大槽里,工人用耙子一样的工具搅拌,直到鸦片成为均匀的糊状。
The Indian Opium,Its Mod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Chinese Market (1851)《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
在鸦片制球工坊里,每个工人都配备有一个铜模。他们先是将糊状的鸦片原材料和水在铜模里混合制成球,然后用罂粟叶包好。每个球的大小基本一致,重量大约为1.5公斤。熟练工人一天可制作约100个鸦片球。为了节约成本,鸦片工厂雇用了大量童工。该图显示童工在运送鸦片球时一路小跑,劳动强度之大,可见一斑。
The Indian Opium,Its Mod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Chinese Market (1851)《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
来自制作工坊的鸦片球,均要被放进一个个土钵中烘干才能入库保存。每个鸦片球都要经过质量检查,工人们会用针状物戳刺,以确保发酵过的鸦片球内气体均已排出。
The Indian Opium,Its Mod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Chinese Market (1851)《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
鸦片球烘干后,即被放入仓库贮藏,之后装箱,经加尔各答运往大清帝国。出厂前,工人仍然需要时常检查。为了防止长虫或发霉,每个鸦片球都要裹上一层罂粟叶的干碎末儿。童工在运送、摆放鸦片球的同时,还要经常翻转架子上的鸦片球,保持干燥通风。图中可见持鞭的印度监工在发号施令。
The Indian Opium,Its Mod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Chinese Market (1851)《印度鸦片·大清市场:鸦片制作流程》
满载鸦片的官方运输船队行驶在恒河上,最前面是探测水路的小船。官方船队在水道上有优先行驶权,当有别的船挡道时,小船便会击鼓通知它们避开,让鸦片船队先行。
英国伦敦Day&Son出版公司,1866年3月15日出版版画
此图由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绘于1866年。
19世纪中叶,大清帝国鸦片烟民甚众。图中的烟馆一片狼藉,烟枪鞋子散落一地,一个失去知觉的烟民被抬出烟馆,另两个烟民手持烟枪,呓语连篇,一副醉生梦死的样子。